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653節
從輸入角度來講,加熱等離子體所用的射頻波、中性束、激光,它們本身的功率都是要小于甚至遠小于產生它們所消耗的電功率的。 從輸出角度來講,中子的能量轉化為可被利用的熱能的效率是有限的,而熱力發電本身的效率并不高。 等等。 核聚變的研究有諸多的難關需要攻克。 當消息傳出來以后,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幾乎都不看好核聚變項目能夠真正展開。 這樣的研究連論證都過不了。 但實際上,國內的核聚變研究還是有基礎的,也有不少學者支持展開項目論證。 湯建軍研究制造的托卡馬克裝置,完善的環形磁力約束的問題。 另外,核工業西南研究所制造的環流器m裝置,被稱作是‘人造太陽’也成功實現了‘放電’。 雖然依舊沒有解決核聚變技術的全部難題,但國內已經掌握了大型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 這些都是基礎。 …… 國內外輿論對于核聚變的研究并不看好。 大多數人都認為‘風聲就只是風聲’,就只是捕風捉影的消息,即便是有心去做研究,想要通過論證都不容易。 這種超大型研究項目不是一個人能決策的,需要很多機構、學者的支持才能進行,第一步就需要進行技術論證,目的是一起討論研究可能遇到的難題、是否有解決方案以及后續研究分工等問題。 如果不能通過技術論證,也就是有些難題沒有可靠的解決方案,項目就根本無法啟動。 有些人不這么看。 比如,西海大學里和王浩相熟的教授們。 他們也同樣知道核聚變研究有很多難題,有些難題技術層面上暫時無法想到解決方案。 但是,相比來說,他們更愿意相信王浩。 核聚變的研究項目毫無疑問和王浩有關,既然是王浩參與并主導的項目,什么技術難關似乎都不是問題了。 有些人反應速度非???。 比如,張志強。 王浩從首都返回西海市以后,并沒有急著投入工作,而是陪著蘇映雪在家休息了幾天。 之后他才回到西海大學。 等進入梅森數實驗室的辦公室,他才剛剛坐下準備看看資料,就看到張志強提著個大盒子走了進來。 王浩站起來掃了一眼,滿臉疑惑道,“樂高?” “是啊?!?/br> 張志強把樂高玩具放在一邊,笑嘻嘻的說道,“這不是弟妹快生了嗎?我提前送個禮物,祝賀你??!” “……” 王浩表情怪異的看向張志強,給孩子送個小禮物倒是沒什么,但問題是……孩子還沒出生呢! 樂高? 這種玩具也不是剛出生的寶寶能玩的。 另外,張志強會主動送禮? 張志強馬上就說出了真實目的,他笑嘻嘻說道,“王浩啊,咱倆是最好的朋友了吧?核聚變這么大的項目,你可要想著我……” “不說其他的高端技術,參與個構建模擬系統的項目也行?!?/br> 王浩有些無奈的搖頭,“這個項目還不一定呢。而且,你這走后門……”他的話還沒說完,朱萍和羅大勇就推門進來了。 朱萍的臉上滿是熱情。 她湊到王浩的身邊,抱著他的胳膊來回的噌,“王浩啊,核聚變項目真能展開,你可要想著我們……” “我就算了?!?/br> “大勇也有心加入項目,進個數學組、計算組也行?!?/br> 王浩扭過頭看向羅大勇,臉上都差點寫上“你不管管”四個字,結果羅大勇視而不見,還回了個‘誰占便宜不一定’的眼神。 這下就很無奈了。 王浩感覺自己被占了便宜,趕緊把胳膊抽出來,輕咳一聲道,“你們也不用這樣?!?/br> “我和你們直接說吧?!?/br> “首先,這個項目不一定能夠通過。如果項目通過了,西海以及周邊會建一個實驗基地,我們實驗室也會是參與方之一?!?/br> “雖然可能是不重要的參與方,但像是計算機模擬系統、自動控制系統等項目,我們也肯定能分到一部分工作?!?/br> “這可是非常龐大的工程,不用擔心參與不進去?!?/br> “當然了?!?/br> “如果想帶隊接項目,還是要建團隊自己申請,就各看本事了?!?/br> 等王浩說完了以后,幾個人都長呼一口氣,他們確實都非常想參與進去,如此重大的項目,只是參與其中也是榮譽。 辦公室里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張志強拍著胸脯說道,“大羅,跟你說吧,這樣,你和我一起,再加上祁曉教師和其他人,到時候,咱們一起申請個獨立項目?!?/br> “就我這個水平、我這個資歷,準備一下肯定沒有問題?!?/br> 王浩道,“我要提醒你一下,張哥。想獨立申請項目,你的競爭對手包括科學院信息所、水木大學計算機中心等最頂尖的數學計算機機構和團隊?!?/br> “比起這些最頂尖的團隊,你要提前想好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做好充足的準備……” 羅大勇認可的點頭,“對啊,你的優勢在哪里?” “優勢、優勢……” 張志強用力張了張嘴,好半天都沒有說話。 要是和普通的數學計算機學者相比,他的資歷、技術水平都相當不錯,但和國內最頂尖的學者相比,資歷水平就沒有優勢了。 那么優勢在哪里呢? 羅大勇道,“老張,你不用想了,我已經幫你想到了?!?/br> “什么優勢?” 張志強滿臉疑惑的看過去。 羅大勇伸手指了指頭頂,認真點頭道,“禿頂,就是你的優勢,中間旱冰場、兩邊鐵絲網,標準最頂尖的學者?!?/br> “你這個形象,往專家評審面前一站,首先就加十分形象分?!?/br> “……” 張志強摸了摸光滑的頭頂,黑著臉吼道,“嗎的,決定了,我明天就去植發!” …… 科技部門的行動速度很快。 當媒體上還在進行討論的時候,科技部門就已經組織召開了第一次技術論證會議。 很多收到消息的學者都感到驚訝。 一般大型的工程研究項目,都要進行反復的內部討論,過程要召集一些頂尖學者,看看他們有什么意見,有足夠多的學者和機構支持后,才會組織大型的技術論證會議。 這次的技術論證會議也能歸在內部討論范疇,對外依舊是保密性質的,但收到消息的機構有好幾家,參與的學者數量也超過百人,早已經脫離了小型討論的規模。 科學院物理所、高能物理所、核工業西南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超導材料研究中心…… 等等。 好多大型機構都收到了消息。 他們分別派出了重量級的專家團隊,一起集中到了舉辦論證會的會議中心主廳。 在進入到會議中心以后,學者們還感到不可思議,“我都沒有想到這么快就進行論證會議?!?/br> “好像前幾天才看到新聞……” “這個項目和王浩院士有關吧?應該有直接關聯?!?/br> 其他人都點頭認可。 現在控制核聚變的主核心技術已經不是秘密,很多人都知道強湮滅力場發生裝置,就適合作為核聚變反應的‘容器’。 這方面,國外都有很多報道。 比如,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就提出,可以在強湮滅力場裝置內進行核反應研究,一則是反重力場可以降低粒子活躍度,也就是控制反應速度,二則外層強湮滅力場可以吸收能量,讓反應容器能承受更高的溫度和能量。 在學者們討論的時候,王浩、湯建軍等人一起進入會場。 王浩不是一個人來的,他是臨時組建了個小團隊,成員包括核物理所的湯建軍、高能所的方勇生、核能所的李春、超導材料中心的趙甲榮、武鋼研究院的丁宗權等人。 他們各自的研究,都能作為可控核聚變的技術積累。 比如,丁宗權的團隊利用一階鐵,制造出了一種熔點、韌性非常高的鋼材,還具有一定的磁力特性,可以作為制造容器外層螺旋磁場的材料。 論證會的主導方是科技部門。 徐老師來到現場給論證會定基調,他第一個發言說道,“我們這次會議討論的內容,就是可控核聚變工程的技術難題?!?/br> “這是先期討論會議,大家也都不要有壓力?!?/br> “有什么問題、有什么想知道的,都可以開口問、開口說,我們要共同去討論、去研究,才能知道研究會碰到什么問題,以及怎么樣解決這些問題……” 等徐老師定了會議基調以后,就輪到了王浩的小團隊上場,湯建軍作為代表進行發言。 他的工作是闡述現有的技術基礎。 湯建軍對于核聚變的研究非常熱情,他非常希望論證會議能夠通過,還特別做了個精細的ppt,把一個個主要難題列出來。 第一個難題就是點火技術。 核聚變反應的點火需要非常高端的技術,輿論有個說法是‘氫彈需要原子彈來引爆’。 這個說法并不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