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651節
王浩本來是計劃去f射線實驗基地,也和學者團的專家們討論一下控制核聚變技術的研究方向。 但是,一個消息讓他改了主意。 他去了航空材料院。 航空材料院和東工精密一起負責制造微米級顆粒性材料的實驗,他們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實驗過程中分離出顆粒性材料。 這個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是曹東明、曲貴以及楊云和。 曹東明、曲貴代表的是航空材料院,主實驗也是在航空材料院進行。 楊云和則代表東工精密,東工精密負責材料切割、加工,并提供實驗所需的一些高端設備。 同時,東工精密的團隊,還需要研究制造容器以及攪拌器。 攪拌器只是制造環節的一個部件,但就像是航空發動機的扇葉一樣,攪拌器就是制造過程中,發揮最大作用的部件之一。 現在能成功制造出顆粒性材料,也和楊云和對攪拌器的研究是分不開的,他的團隊制造了好幾種性態的攪拌器,其中有個設計發揮了作用,才成功制造出了顆粒性材料。 當成功制造出了顆粒性材料,楊云和表現的非常激動和得意,他確實有激動和得意的資本。 現在的制造過程,只是說出來都很神奇。 顆粒性材料的形態構造非常復雜,而制造過程就只是把材料融化后和另一種超導材料溶液混合,然后用攪拌器在容器里快速旋轉,充分的攪拌再冷卻凝固后,就能夠得到性態復雜的材料。 “這就是女媧造人啊……” 楊云和感嘆的說道,“說實話,在研究開始前,我都覺得沒什么希望。即便王院士非常有信心,但整體聽起來,不像是能完成的技術?!?/br> 曹東明和曲貴一起點頭,他們也有同樣的感覺。 這個技術聽起來太高端,高端到感覺不像是真的,結果還真就讓他們制造出來了。 “雖然只是制造出一些小顆粒,大部分都不成型,但我們實現了從0到1的積累……” 楊云和說著都翹起了嘴角,“哪怕是王浩院士,也說不出什么了吧?” “最主要還是這個攪拌器的設計?!?/br> “我和其他人論證了很多次,都覺得三層長扇葉的設計,最有可能制造出顆粒性材料,沒想到還真是……” “從0到1啊?!?/br> “現在就等王浩院士了!” 第四百三十九章 這種差距,感覺都不講道理??!核聚變研究的開端! 航空材料院,后排基地的一座大型實驗間。 王浩站在實驗cao作臺前,盯著臺上的一小團粉末狀物體,問道,“這就是提取出來的顆粒性材料?” “對?!?/br> 曹東明點頭道,“那邊還有很多其他的(材料),但都是大顆粒,而且也不成形狀,我們后續做了分離,只得到了這一小堆材料,用顯微鏡觀察確定是半拓撲結構的顆粒形態?!?/br> 王浩輕輕點頭。 楊云和指著cao作臺上的攪拌器,迫不及待的介紹道,“王院士,你再看看這個,我們團隊設計的攪拌器?!?/br> “在這個研究中,攪拌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連續做了三次改善,做了很多次實驗,才確定這個形態能夠分離顆粒性材料?!?/br> 王浩跟著看了過去。 攪拌器,就是一個金屬柱子,周邊有復雜的扇葉設計,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破壁機的鋸齒,實驗過程中,攪拌器通過快速的旋轉,把金屬液體徹底打碎,使得其成為一個個小顆粒。 曲貴也跟著說道,“我們的幾次實驗,主要就是針對攪拌器,其他也沒什么可調整的?!?/br> “我們都認為攪拌器的形態是突破點?!?/br> “實驗證明,確實如此?!?/br> 楊云和被肯定也很高興,因為攪拌器就是他的團隊做的研究,能在實驗中發揮作用,也就是他的成果、功勞。 王浩走過去仔細的查看,還用手摸了摸幾個扇葉,點頭評價了一句,“很了不起??!” 楊云和頓時很激動。 雖然他的年紀比王浩大很多,但雙方的學術影響力完全不是一個級別,能得到王浩的肯定也值得高興。 兩人都是院士。 但院士和院士差距很大,甚至大到不可思議。 有些院士能千古留名,所做的研究被認為有重大貢獻,有些院士則干脆沒有人認識,多數研究也不被認可。 楊云和就屬于后者,他的研究領域是金屬加工、精密加工,是偏于工程類的方向,大部分成果也都偏小眾。 另外,高端制造、精密加工是個大領域。 大領域方向有很多的研究,他的研究也不過是添磚加瓦,一些突破能讓技術水平有提升,但有些可替代性強,具體有多大提升也很難說。 楊云和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有更突出的成果。 現在就是了。 微米級顆粒材料的研究非常重要,而他帶領團隊研究出的攪拌器,幫助新型顆粒性材料制造技術實現從0到1的突破。 接下來他們繼續給王浩講著實驗過程。 楊云和也不斷說著,“現在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慢慢研究、不斷的改善?!?/br> “一項全新的制造技術,就是要慢慢的提升?!?/br> “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制造出來了,說明這條路是走得通的……” 其他人也只能跟著點頭了。 王浩聽的就只是笑笑而已,他并沒有在意湯云和說什么,就只是繼續了解實驗方案、各項參與以及實驗結果。 等大部分都了解以后,他沉默了好一陣說道,“這樣吧,下午你們就再做一下實驗,從材料切割開始,一直到制造?!?/br> “我要看一下整個過程……” 這個要求讓人感到很意外。 楊云和就驚訝的說道,“王院士,如果是從材料切割開始,一直到生產出來,最少要花費三天時間?!?/br> “三天就三天?!?/br> 王浩不在意道,“我來之前就有準備,這次在首都最少要待半個月,下周一還要去科技部門?!?/br> “好吧?!?/br> 楊云和和曹東明對視一眼,馬上召集其他人準備進行實驗。 這一次就是重復上一次實驗。 他們已經連續做過很多次實驗,實驗準備相對簡單,到下午的時候,實驗就正式開始了。 最開始的準備就是切割材料。 這一部分是由楊云和團隊負責的,材料切割好一些要進行幾個制造工序,以便實現高溫下讓材料能更快的溶解。 與此同時,就是對設備進行調試,保證能實現制造出對應電壓、磁場以及溫度的特殊環境。 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王浩一直都待在cao作間里,仔細查看每一個步驟,碰到不太理解的還會詢問一下。 這樣就能夠詳細了解整個制造過程。 第三天下午的時候,實驗就已經結束了,他們在容器里成功制造出了顆粒性材料,但冷卻后也只得到少量的粉末狀材料,大多數還是粘合在一起,或者干脆沒有任何形態。 “成功分離的只是少數?!?/br> “我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在攪拌棒上?!睏钤坪驼f道,“我們討論過讓扇葉分布更密集,再把中心軸的轉速增加一倍,也許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顆粒?!?/br> 王浩點頭道,“確實和攪拌棒有關?!?/br> 他的話音一個轉折,說道,“但我認為,并不是讓扇葉分布更密集,而是要減少葉片數量,還有,中心軸轉速也要降低?!?/br> “減少數量?降低?” 楊云和滿是不解。 曹東明和曲貴也很不理解,他們同樣認為粉末狀顆粒數量少,是因為‘攪拌不充分’所導致。 如果增加了葉片數量,再提升中心軸的轉速,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狀材料。 王浩道,“我看了整個實驗過程,每一個工序我都看了,整體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最后得到的粉末顆粒卻很少?!?/br> “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最后的攪拌器過程上?!?/br> “超導金屬溶液是沒有問題的,攪拌的強度也足夠高。那么你們想沒想過一個可能,或許并不是攪拌不充分,而是攪拌太充分了?!?/br> “那些已經被分離的粉末顆粒,在更加充分的攪拌下重新粘合在一起……” 他說的指向一大團黏在一起的金屬,說道,“如果你們觀察這一團金屬,就會發現它是由一個個小顆粒組成?!?/br> “大部分小顆粒,都具有半拓撲結構?!?/br> 說到這里,已經足夠了。 楊云和、曹東明以及曲貴不約而同的看向那一團金屬,曲貴干脆走過去把金屬放在設備下方,利用設備的放大器觀察起來。 這是直接的放大觀察,倍率就沒有那么高,但還是能看出金屬確實是由一個個顆粒組成的。 楊云和也過去看了一下,他有點不愿意相信。 王浩否定的是他的判斷。 如果王浩的說法是對的,就證明他的判斷是錯誤的,他也忍不住小聲嘟囔一句,“也許不是半拓撲結構的顆粒呢?” “很多材料放大來看都是這個樣子的……” 這個說法也有道理。 但是,曹東明和曲貴更愿意相信王浩,而且具體情況也能觀察得出結論,他們馬上讓其他人給那團金屬做切片研究,只要放在更加精密的設備下觀察,就能知道微小顆粒具體是什么形狀了。 在真正做切片觀察以后,實驗人員還做了一張放大的圖片,圖片顯示了十幾個微小顆粒的形態。 很明顯。 王浩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