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643節
鄂城。 空艦飛行器實驗基地。 實驗團隊也注意到了外界消息,但都是在預料之中的,空艦-2頻繁起降實驗新技術,就不可能不被注意到。 他們也不怕被注意到。 阿邁瑞肯一直不斷制造對抗氛圍,還發起聯合演習炫耀武力,適當的展示一下高端技術,也能直接形成一種威懾。 空艦-2的新型隱形技術,會讓現階段任何對手防不勝防,根本想不出對抗的辦法。 這要比組織個演習有用的多。 近一段時間,他們一直都在進行‘隱形飛行測試’,加裝磁場發生裝置的空艦-2,每天都不斷地起飛、降落。 現在他們測試的是隱形技術,但實際上是兩個技術,還要解決隱形技術另一個問題。 另外一項技術就是通訊。 沈會明的研究制造出了一階電波,他們根據新技制造出了設備,發生裝置安裝在了空艦-2試驗機上,接受裝置則安裝在了地面上。 一階電波發生技術還不完善,就只能做到發送簡易的電波,通訊就是以最初始莫斯代碼的形式進行,有點像是無線電技術最初興起時發送的電報,只不過現代技術要高端的多。 空艦-2上安裝的設備,可以把飛行員簡單的語音指令轉化為一階電波發送出去。 地面接受設備可以迅速把電波轉化為語音。 因為一階電波傳送間隔太長,平均每一個簡單指令,都需要十秒的時間才能發送完畢,接受端則會迅速轉為語音文字。 這項技術暫時只能做到從飛行器到地面的單方通訊,主要受限就在于接收設備的體量太過龐大,根本無法安裝在飛行器上。 換句話說,應用上效果很一般。 現在就只是實驗技術,來證明新技術未來是可以應用的。 實驗團隊要解決的問題是隱形技術帶來的,隱形技術是在飛行器外圍開啟強湮滅力力場。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強湮滅力力場的開啟影響了正常飛行,好多次測試的時候就發現,飛行器的空氣阻力似乎變低了。 當開啟隱形功能的時候,飛行器的加速度變快,上升速度變快,變快當然是一件好事情,也就代表飛行器會更加靈活,但也造成了數據紊亂,控制上就出現了偏差。 這是很危險的。 實驗基地的負責人周老師,去專門咨詢了一下王浩,王浩則是給了一些實驗數據和原理解釋,“強湮滅力場薄層讓周邊的空氣密度增加,但不會影響到內部的反重力場?!?/br> “有了強湮滅力場薄層的特殊作用,外部空氣對飛行器本身的沖擊就會相應降低?!?/br> “具體數據,還是要以實驗為主?!?/br> “你們多做飛行實驗,收集足夠多的數據,就能通過計算解決動力平衡問題了?!?/br> 在進行了很多次測試以后,實驗基地也收集了大量的數據,然后就讓基地里的動力學專家做計算。 但他們研究了很久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倒是能判斷規律,但是想準確計算……根本不可能??!” “開啟隱形以后,速度不同、高度不同,降低的阻力變化很大,常規的計算方法根本不適用?!?/br> “多了一個隱形薄層影響,就多了一個變化因子……” “計算變得非常復雜!” 一群專家研究了很久還是沒能解決問題。 周老師都想拿著數據再去找王浩,就聽動力組的阮興平教授說道,“王院士確實很有能力,但也不能什么都找他吧?” “我們可都是做這個的,多一個影響因子又能怎么辦?” “這還是動力學范疇內的數學問題,只要是數學問題,怎么就解決不了呢!” “我們再研究研究,一起解決!” 其他人都覺得阮興平說的有道理,他們也希望能自己解決問題,就繼續努力的進行研究。 很快。 一周時間過去了。 他們依舊在為計算而頭疼,研究依舊沒有任何進展可言。 阮興平則是得出結論,“這個問題太復雜了,我們只能繼續做測試,有了更多的數據以后,就可以把其輸入到系統中?!?/br> “到時候,飛行器就可以根據數據做動力調整……” 他給出的方法類似于暴力破解。 當有了足夠多的數據以后,不管飛行器處在什么高度、什么速度,系統都可以根據實驗數據做出判斷,就控制達到動力上的平衡。 這也是一種方法,只是需要做的測試太多、太繁雜了。 阮興平還補充一句,“這么復雜的數學問題,人力想計算太難了。王浩院士大概率也沒辦法……” 阮興平是動力組的核心專家。 周老師還是尊重阮興平的,但他還是想找王浩試試看,“阮教授,我不是不相信你,但萬一王浩院士能解決呢?” “只要有可能,就要試試?!?/br> “要是做覆蓋性的測試,需要的時間和成本都太高了?!?/br> 第四百三十四章 兩道杠,望子成龍,超越王浩?a級難度,一小時夠了吧 周老師對待阮興平的態度很客氣,但對于動力組的工作是不滿意的。 動力平衡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卻覆蓋性測試的方案根本不能接受,他心里也不由得想著,“做覆蓋性測試,還要你們這些動力學專家干什么?” 這些話肯定不會說出來。 動力組的專家學者們還是要尊重的。 之所以不能接受覆蓋性測試,是因為測試的過程太過于復雜,想要完成所有的項目,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 這還是在飛行器一切正常,能夠持續做測試的前提下。 如果飛行器在測試中途出現什么問題需要檢修,需要完成全部的測試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時候了。 覆蓋性測試也會讓系統變得龐大。 當數據庫中存在大量的信息時,不斷調取就可能會出現問題,甚至直接影響到飛行器的安全性能。 同時,也可能會出現數據漏洞。 等等。 動力平衡問題最優解是計算機算法。 當飛行器處在各種高度、速度、角度,及時檢測信息可以輸入到程序中,通過即時運算得出平衡動力。 這才是解決方法。 …… 與此同時。 王浩繼續專注于微米級顆粒性材料的研究。 這個研究工作并不緊張、繁瑣,只能說是按部就班的去做,他們想加快速度都不可能。 很多的論證都是基于實驗基礎上的。 換句話說,想要在某個方面有進展就必須要等待實驗結果。 微米級顆粒性材料是個龐大的項目,主要參與的有三個大型科研機構——高能物理所、東港精密附屬技術研究所以及超導材料研究中心。 此外,科學院超導重點實驗室、西海大學納微材料所,也參與了一些實驗工作。 作為參與方之一,夏國斌感到非常的興奮。 他確實很高興。 上一次跟著王浩做研究,沒有能拿到千萬級的經費,納微材料所上下加班加點,底層的技術員、博士生們,都差不多等于‘賣了苦力’。 現在又能跟著王浩一起做研究,也不用去特別談什么大筆經費問題,每一個實驗都會有充足的經費撥款。 這樣最少能給材料所的人發個獎金。 夏國斌也能長呼一口氣,經費緊張帶來的問題太多了,學校里好多人都在納微材料所壓榨博士生勞動力,他是材料所的負責人,再加上手下有四個博士、六個研究生,都快被按上‘壓榨學生的邪惡導師’頭銜了。 這個名頭當然不好。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誰會愿意讓手下學生只干活不拿錢呢?更何況,給學生發的補貼都是出自經費,又不是自己掏腰包。 博士生導師就是這樣。 有些導師手里有大筆的經費,就可以給學生大筆的補貼。 有些導師窮困潦倒,經費連做實驗都不夠,給學生的補貼自然就很可憐了。 夏國斌沒有到可憐的程度,經費數額角度上來說,他還是處在中上層的,但近年來,西海大學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也受到了國家以及省里的高度重視,就連一些理學院的教授,都能輕松拿到幾十萬經費。 什么事情都怕比較。 夏國斌還是希望自己能‘跟上發展’,也能給手下博士生以及所里的技術員們多發獎金。 有錢,才有科研動力。 在金錢的推動力下,納微材料所上下同心協力,每一次分配到的實驗都完成的很優秀。 王浩的工作就輕松多了。 他主要是把握研究大方向,有了足夠的實驗基礎以后,就召集其他人一起論證。 一步步的研究,一步步的推進…… 項目進展很順利。 王浩也有時間待在辦公室里,過一下輕松閑暇的生活。 張志強也在辦公室。 他剛完成了一個項目,也同樣非常清閑,和王浩閑扯的時候,還說起了許杰的情況,“許杰發展很不錯啊,他現在參加了個芯片的項目,還去首都大學做講座,年紀輕輕……都成專家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