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612節
另一個是,等真正研究出來,確定會把技術公開嗎? 如果研究出來還不公開技術,王浩豈不是就在大眾面前撒了謊,對于他個人形象就有了一些影響。 王浩并沒有受到輿論的影響,他甚至都不會去看國際新聞。 當有和研究和技術有關的消息時,自然就會有人專門找過來,其他都根本沒有影響。 他只安心做研究就好了。 王浩的研究目標確實是以升階元素化合物為底層材料基礎,來制造出強湮滅力場,但最終目的不是增加湮滅力場的強度,而是為f射線發生技術以及未來的核聚變研究打基礎。 “如果我們能夠研究出一種金屬材料,能夠以直流的形式制造出反重力場,再結合磁場擠壓效果制造出強湮滅力場薄層……” “它就能作為核聚變的容器?!?/br> “另外,內部進行劇烈核反應時,還能制造出高強度的f射線!” 王浩對湯建軍說道。 湯建軍院士也加入了研究中,因為他確定王浩的研究目標,確實是制造出核聚變反應的容器。 湯建軍是最頂尖的核磁專家,對于湮滅力場實驗的幫助還是很大的,只不過材料的研究上就沒什么作用了。 所以他還是留在湮滅力場實驗基地。 王浩所做的研究針對的是直流反重力技術,而國際上討論的都是交流反重力技術。 兩者存在根本不同。 直流反重力技術,是以直流電力支持,再結合磁場擠壓就可以直接制造出強湮滅力場。 交流反重力技術,則是以交流電力讓材料臨近達成超導狀態,激發反重力場進行疊加才能生成強湮滅力場。 兩種技術不一樣,針對材料也不一樣。 但不管是哪一個方向的研究,因為沒有了理論的支持,研究成果都可以用‘寥寥’來形容。 王浩發現連研發任務都無法建立,根本找不到確定的方向。 最后,問題還是要歸在理論。 “理論,也很難?!?/br> “不,暫時不可能,沒有足夠的實驗數據支持,根本無法進行分析?!?/br> “看來,還是要多做實驗!” “……” 他需要的是一階元素材料的直流反重力特性實驗,但極少有材料擁有直流反重力特性。 材料,要自己研發。 特性實驗,還是要設計去進行。 這些研究的目的,還只是為理論做基礎的數據積累,想想就知道有多么復雜了。 王浩想想都有些頭皮發麻,但研究再復雜也必須要做。 他做出了決定以后,就把超導材料研究中心、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員們都找了過來。 大家一起召開了會議。 這次會議說的就是一階元素超導材料研究以及材料的直流反重力特性實驗。 兩者要結合在一起。 雖然只是召開了一次研究的會議,確定了接下來的研究目標,但會議牽扯到的人員、技術、實驗都很不一般,直接體現就是經費需求。 “初期,一百個億!” 在給科技部門的項目申請書上,王浩快速寫下了一連串零,讓何毅、盛海亮、鄧煥山等人看的直咬牙。 一百個億??! 這種級別都是國家級的大型工程項目,結果到王浩手里就只是個積累數據的實驗研究。 問題就在于…… 項目申請很快就審批通過了。 科技部門、超導材料工業公司以及湮滅科技公司,一起為實驗提供經費支持,研究也得以順利的展開。 …… 這次的研究有些不起眼,目的只是為理論研究積累數據,但參與的機構和人數都非常多。 參與的主要機構是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超導材料研究中心,合作機構還包括科學院材料所、航空材料研究院、首都大學基礎科學中心等。 這次西海大學的納微實驗室也參與進來。 王浩找到夏國斌特別說明,讓他們用設備幫忙分析幾種升階合金材料的納微機構,看是否能有一些發現。 夏國斌感到很驚訝,也很激動和興奮。 他和王浩能算的上是老熟人了,但王浩的研究和納微材料無關,導致西海大學不斷擴張的同時,納微實驗室幾乎沒有發展。 他們依舊處在‘經費匱乏’的邊緣,一直在為維持實驗室開銷而努力。 現在能分擔一部分材料研究工作,最少經費什么的根本不用發愁,任誰都知道王浩申請的項目根本不缺經費。 夏國斌還感興趣的問了一句,“你們這個大型項目,總經費多少?一個億應該有吧?” “額~~” “那就是了!” 夏國斌羨慕道,“應該比一個億多,估計有兩個億吧,你也別說,我知道可能牽扯機密……” “經費,倒是不牽扯機密……” 王浩猶豫著還是沒說出來,好半天才補充一句,“你猜對了,確實比一個億多?!?/br> “我就知道!” 夏國斌頓時有些得意,他繼續說道,“我們是做材料的分析工作,剛才你說的,我估計一下,正常要500萬左右吧?!?/br> “王院士,你的項目,我們肯定盡最大努力……” “400萬!” 他咬牙道,“我們盡量節省成本!”說完認真盯著王浩,思考著是不是再少一些? “額~~” 王浩有點不知道該說什么,他計劃給納微實驗室兩千萬,結果對方只要四百萬? 最后只能點頭道,“好吧,四百萬,沒問題?!?/br> 夏國斌頓時一愣。 一般談經費的時候,都要討價還價很久。 王浩的項目總計才一個億,納微實驗室做合金材料分析,占據工作很少的一部分,四百萬還是留有余地的。 怎么就直接同意了? 他抿著嘴思考了好半天,只能歸在王浩不會討價還價,干脆點頭伸出了手,“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第四百一十五章 項目展開,發現技術飛躍式提升的鍥機! 百億級別的項目,前期的準備工作都是非常復雜的,同時也會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 除了一些確定大機構以外,還有一些實驗組也加入進來,比如,和超導材料研究中心有合作的西海大學計算組。 計算組,也就是‘代數幾何計算組’,最初是西海大學聘用大量代數幾何專家組建的。 現在計算組的負責人已經成了張鶴。 張鶴是首都大學畢業的優秀博士,加入計算組以后很快就嶄露頭角,晉升成了小組組長,后來又升到了主任職位。 計算組只是一個數學研究組,歸屬西海大學理學院,但他們所做的半拓撲元素計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為超導半拓撲理論的元素工作計算,積累下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材料研發,憑借的是基礎理論、經驗、以往的數據等,運氣也是少不了的因素。 計算組提供的是基礎理論數據支持,對于研發工作的幫助很大。 王浩是項目的申請人,但大部分項目相關的事物有其他人來負責,他的重心還是放在研發工作上。 他主導一階鐵超導材料研發,也需要基礎支持,需要其他人提供意見支持,有大量專業的人員幫助計算,并提出以數據為基礎的意見,也會讓研發速度大大加快。 百億的項目,大部分經費都要投入到材料研發和反重力特性檢測上。 其中有一個非常耗經費點,就是新材料的實驗室制造,材料研發出來肯定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制造,才能去做反重力特性檢測,但新材料制造肯定沒有工業化生產,只能在實驗室進行制造。 超導材料研究中心就不可能分出太多精力,放在已研發材料的制造上了,一部分工作就要分配出去。 這也就是其他實驗機構參與的原因。 每當研究出一個新材料需要制造的時候,就會把一部分過程分配給其他的實驗機構。 首先就是制造材料,都是實驗室制造,然后是調整布局的設計,如果是兩種材料都是超導好做。 在完成新材料的制造后,就是進行反重力特性的檢測。 反重力特性檢測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進行反重力特性的常規檢測,另一種就是進行臨界超導的特性檢測。 強湮滅力場選用高壓混合材料,是因為高壓混合材料能夠在達成超導狀態前,就激發出反重力特性。 之前并沒有金屬超導材料表現出同樣的特性。 一階鐵出現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一階鐵制造的超導材料,有的就能在沒有達成超導狀態時,激發出反重力場。 這也是一階鐵材料被看好能夠頂替高壓混合材料的直接原因。 其實王浩最想做的是對比實驗,也就是制造同樣的鐵元素化合物,區別只是常規鐵和一階鐵,再對比兩個化合物的反重力以及超導特性。 可惜,常規鐵無法在達成超導狀態前,就激發出反重力場。 所以對比也只能是對比超導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