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514節
回顧十年以前,有學者認為數學、物理理論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大的突破。 后來湮滅理論的出現,讓物理理論有了巨大的突破,并帶來了全新的科技發展,為人類科技找到了明確的方向。 但數學的基礎理論,一直都沒有太大的發展。 其實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比如,絕大部分人終極一生,學習的都是幾百年前的數學,而數學界所謂的頂尖研究,也都是百年以前發現的問題。 最近幾十年來,也只有像是代數幾何這樣的‘年輕學科’,出現了很多有價值突破,也同樣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其他數學學科,最多只是解決一些問題,但沒有再提出新問題。 關于數學理論發展的停滯問題,最頂尖的數學家們一直都在討論,但當然也不會有什么結果,除非是數學研究有了全新的突破。 現在王浩就帶來了全新的突破,他說塑造的高次質點函數,很可能給數字規律的研究,帶來巨大的促進和發展。 國際好多頂尖的學者已經把成果稱為‘質數研究的巨大突破’。 有的著名機構則把高次質點函數的研究,粗略定義為了‘王氏猜想’,其主要內容就是對于王氏函數的解析。 當然了。 這也只是猜想而已,王浩的研究并沒有被確定下來,主要是因為無法證實。 數學是非常嚴謹的學科。 就像是黎曼猜想,沒有被證實的研究就只能是猜想,即便是做再多的驗證,只要沒有形成完善的邏輯證明,就無法被確定下來。 但這并不影響成果價值。 好多學者也不由得感嘆起,“王浩不愧是王浩”,過去的兩年時間,王浩并沒有拿出頂尖的數學成果,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物理和技術研究中。 有些學者認為王浩已經‘拋棄’了數學。 其實也是很正常的,大多數天才數學家的成果都集中在十幾年時間里,而不是終身都能夠有頂尖的成果,王浩出成果的時間更短,只有幾年時間,但他相繼完成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ns方程問題,其他附帶的還有角谷猜想、阿廷常數的研究等。 這些研究的出現都集中在幾年時間內,后續則只和其他人一起在霍奇猜想上有所進展,其他就都是物理方向的成果了。 王浩只花費幾年時間,個人的數學成績已經達到了頂峰,轉而物理以及科技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般的規律下,即便是繼續做數學研究,也很難有大的突破了。 顯然。 王浩用事實證明,他并不符合一般的‘天才數學家’規律,一出手就是‘王氏函數’,直接讓質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這還不僅僅是突破,而是幫助質數研究指引了方向。 以此自然被認為是‘頂尖成果’,好多認識的人都發來了祝賀。 王浩對于高次質點函數的研究也非常的重視,但他重視的原因并不是其數學意義,而是高次質點函數和質量點構造直接相關。 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王浩希望能以此來進一步構造質量點,無論到什么時候,數學也只是工具而已,物理的研究才和科技直接相關。 現在他早就不是純粹的數學家了。 “不過在函數研究取得下一步突破之前,想要找到方向,幾乎是不可能的?!?/br> 這是頭疼的地方。 王浩寫完了一個回復郵件,搖了搖頭看向了面前的丁志強,眼中破壞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意味。 丁志強找過來了。 他談的是博士論文的問題。 之前王浩否定了志強的博士論文,說讓他和自己一起研究,中途有了成果當做博士論文內容。 現在成果已經有了。 丁志強還被列為了研究的‘合作人’,也是論文作者之一。 所以丁志強就想用一部文內容作為博士論文,而且說的還有理有據,“王老師,我在研究上也有貢獻,而且我整理出了一部分內容,完全可以作為畢業論文了……” “不行!” 王浩恨鐵不成鋼的說道,“這個研究當然很重大,你的貢獻也不小,我也在論文上標注了,但是,你能總結出什么?” “如果你再取其中的一部分,那些都是你研究出來的嗎?” 這就是問題所在。 雖然丁志強確實提供了不少的靈感,但問題是大部分內容,連他自己都不清楚,更別說是整理之類的了,丁志強確定的貢獻,就是和其他人一起做驗證計算,解析了一些復雜的方程。 這些內容整理出來,當然也能夠作為博士的人,但也肯定是非常平庸的。 王浩覺得完全和丁志強的水平不符,對于任何希望未來從事科研的人來說,博士論文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丁志強…… 最低、最低,也要來個頂刊研究吧? 王浩抿了抿嘴說道,“這樣吧,志強啊,我也不難為你,只要你的論文達到了國際四大頂刊的水平,我就同意了?!?/br> “……?” 丁志強張了張嘴,滿臉寫著驚訝。 頂刊? 不難為? 他不知道這兩個詞是怎么關聯在一起的,但想到面前的是王浩,隨意在頂刊發表論文的大佬,掙扎了好半天,最后也只能含淚點頭。 等走出了辦公室以后,他滿臉迷茫和無助,甚至不知道,這輩子是否還能夠畢業。 “早知道……” “唉!” 張志強正巧走了過來,他看了一眼丁志強,打了個招呼道,“小丁,剛出來???怎么了?” “我……” 丁志強正要說起什么的時候,就聽到隔壁邱會安哼歌的聲音,“想回到過去,試著讓故事繼續……” “和他唱的一樣?!?/br> “??” 張志強完全沒聽明白,他干脆也沒理會,就直接進了王浩辦公室,高聲喊道,“王浩,新進展!” “什么?”王浩帶著疑惑抬起了頭。 丁志強也湊到了門口。 張志強道,“你的函數,有新進展??!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團隊,發現了第二組質數對節點,是211和457!” 王浩聽罷猛地站了起來,同時耳畔傳來了系統提示—— 【任務二,靈感值+3?!?/br> “找到了,這么快?”王浩頓時感覺非常驚訝,隨后張志強拿出手機展示了國外的新聞報道。 這篇報道才剛出來,還沒有傳到國內。 張志強是借助代理服務器,看國外學術新聞恰好注意到,馬上就過來和王浩說。 王浩看到了報道,也知道為什么那么快了,斯坦福大學的團隊找了一個取巧的方法,用質數覆蓋法利用股歌超級計算機做驗算,花費不長的時間,就算出了下一組質數對節點。 團隊接受采訪還確定說道,“我們已經完成一千五百以內的質數計算,找出了‘211和457’一組數字?!?/br> “同時,我們還發現,不管是代入‘5和17’,還是‘211和457’,單獨質數求解得出的對應質數,似乎依舊沒有規律可言……” 不管怎么說,第二組質數對節點的發現,也讓王浩的研究有了新節點。 這主要是因為確定一個問題——高次質點函數擁有不止一組質數對節點。 很快消息傳到了國內。 好多人都知道了了高次質點函數的第二組質數對節點,同時也驚訝于斯坦福大學團隊的效率,要知道,王浩的論文發表才只有三天時間,結果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團隊,都已經拿出了新的成果,而他們使用的方法還很取巧。 這種成果…… 真是令人羨慕! 好多人、好多團隊頓時把精力放在了高次質點函數上,他們很清楚有了新的研究方向以后,根本不允許任何的耽擱,必須盡快的找到方向,快速的進行研究才能有成果。 否則,成果就被會其他人獲得。 王浩則陷入了思考中。 第二組質數對節點的發現,對研究肯定能起到推動作用,但想要針對函數找出質數對節點出現的規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看兩組數字就知道,高次質點函數的質數對節點組合,就像是梅森素數、孿生素數一樣,沒有任何規律可言。 這當然不是百分百的,但即便是存在某種規律,想要研究出來,難度也是個‘s+’級的。 如果不能研究出質數對節點出現的規律,高次質點函數就無法完全吃透。 那么怎么去聯系質量點構造問題呢? 質數分布…… 質量點…… 王浩開始認真思考著兩者的關系。 …… 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團隊發現了第二組質數對節點,也讓高次質點函數的研究,取得了第二輪國際輿論熱度。 很多人都在談論高次質點函數。 一些頂尖學者站出來,表示‘高次質點函數是數學的重大突破’。 著名的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年紀已經接近七十歲了,他已經離開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回到了倫敦鄉下小鎮養老。 在面對高次質點函數的問題,安德魯-懷爾斯也站了出來,接受采訪時說道,“高次質點函數是不確定的,現階段還真是個猜想,但其中可能蘊含著質數的規律?!?/br> “即便如此,它的出現也對于數學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意義?!?/br> “如果做個形容……即便是十個菲爾茲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詮釋它在數學基礎研究中的作用?!?/br> 這個評價確實非常高,但也受到了其他數學家們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