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446節
“這個過程才讓物質發生了磁化反應?!?/br> “磁化反應也是存在上限的,這主要受到電子運行軌道影響,跳轉,并不是平移……” 研究的后續內容說明的是物質磁化反應存在上限。 比如,某種物質受到強度為5的湮滅力作用,所發生的磁化反應,和受到強度為6,所發生的磁化反應強度是相同的。 但是,當湮滅力強度超越一個上限值,物質受到的磁化反應又會進行下一步的跳轉,也許一下子就翻了幾倍。 “任何物質在強湮滅力作用下,發生的磁化反應強度并不是連續的?!?/br> “我們可以理解為,跳轉波動?!?/br> “某些區域會逐漸增加,某些區域會放空,某些區域則會固定不變?!?/br> “這和物質基礎的原子組成、電子分布有關?!?/br> 在說明了基礎的理論后,王浩給了眾人一段時間消化,還回答了幾個提問。 他隨后就進入到主體內容,“所以,研究需要大量的實驗、大量的數據,針對很多物質的磁化反應,已經不同強度疊加力場效應,都要特別做實驗研究?!?/br> “當有了足夠多的數據,就可以以此進行分析?!?/br> “這對于強湮滅力對于物質作用的解析至關重要?!?/br> 當王浩正認真說著的時候,臺下很多團隊都已經反應過來。 疊加力場邊緣效應,某種程度上來講,可以理解為‘強湮滅力對于物質的作用’。 這種研究肯定需要大量的數據。 如果能參與合作研究,第一時間查看分析數據,肯定能從數據中得到很多的成果。 就像是粒子對撞實驗,拿到第一手的數據,第一手進行數據分析,就能夠輕易得到很多成果,發表很多影響力重大的論文。 這也是粒子對撞實驗,吸引很多物理學家參與的原因。 雖然粒子對撞實驗的數據也是對外公開的,但公開也只是對于參與方公開,其他人是沒有權限進行查看的。 哪怕后續其他人能夠查看到數據,但因為相關數據已經被分析過好幾遍,也很難再分析出新內容了。 現在的研究并不是大型的粒子對撞實驗,他們不需要到實驗現場參與研究,也不需要付出高額的投入,只是進行同樣的實驗,并互相共享數據成果,參與其中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 好多團隊的負責人、代表,聽著都已經迫不及待了。 王浩不止是公開了一個成果,還幫著他們找了一個,肯定能有成果的研究方向。 …… 王浩的報告可以說是大獲成功。 等報告結束以后,好多團隊負責人當即表示會參與到疊加力場邊緣效應的合作研究中。 之后他們就開始討論合作方式,包括建立一個共享數據的平臺,包括實驗內容相關的分配。 因為實驗數據需求很高,再考慮到各個研究團隊的技術水平不同,實驗工作分配也是個令人頭疼的工作。 這方面,就需要詳細的去談了。 不管怎么說,其他團隊都確定參與合作研究,會議可以說是大獲成功。 王浩的收獲也非常大,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其他團隊參與合作研究,就會讓研究速度加快,也能夠獲得大量的數據。 這個目的已經達到了。 另外,就是菲利普-羅雷爾有關高磁場影響反重力場的消息,所帶來的靈感收獲了。 王浩也找到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其他團隊的收獲也不少,他們得到了兩個重磅實驗信息,并確定參與一個,未來肯定能有成果的合作研究。 菲利普-羅雷爾團隊的實驗發現,也引起了其他團隊的興趣,但他們也只是有興趣而已。 因為他們知道復刻實驗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想要真正參與到研究中,就必須要和羅雷爾團隊合作,但讓羅雷爾團隊免費共享實驗細節,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到時候,一定會付出代價。 相比來說,參與王浩提出的合作研究,不止不需要付出什么,還肯定會有成果,任何人都知道該怎么選擇。 菲利普-羅雷爾就變得沒什么號召力可言了。 整個會議過程中,唯一沒有收獲的就是菲利普-羅雷爾了,因為沒有其他團隊明確表示參與他們的研究。 另外,王浩和林文基所公布的疊加力場邊緣對于物質的磁化效應,他來參會之前就已經知道了。 最終菲利普-羅雷爾還不得不明確表示會參與合作研究。 他沒有選擇。 當其他團隊都參與合作研究的時候,只有他們團隊不參與肯定就會落后。 菲利普-羅雷爾最終只能苦嘆一聲,“還是沒做好準備??!” “如果我們也能研究出基礎理論,找到正確的研究方向,就能號召其他團隊一起參與……” “但是,能找到正確的方向,甚至還弄懂基礎理論,也不是我能做到的??!” 菲利普-羅雷爾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是標準的實驗物理學家,反重力相關的理論研究,則需要湮滅理論的學者,最少也要量子物理的專家。 他,可做不了。 …… 一周后。 《自然》雜志主刊發布了反重力研究的兩則快訊報道。 第一條消息是,“種花家的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以及高磁物理國家實驗室,共同發布了反重力研究的新進展?!?/br> “在反重力疊加力場的研究中,兩個實驗團隊均發現疊加力場邊緣,會讓物質產生磁化反應……” “對此,王浩教授解析了理論機制,認為疊加力場邊緣和強湮滅力相關……” 第二條消息是,“第一次反重力國際會議在種花家津開市舉行,國際十八個反重力研究團隊代表參與了會議,并確定攜手研究強湮滅力對物質效應……” 在快訊新聞下方,還有一些針對反重力團隊負責人的采訪。 王浩:“強湮滅力代表全新的物理方向。強湮滅力場的研究,會讓人類科技取得質的飛躍……” 林文基:“疊加力場邊緣效應,和強湮滅力直接相關。在新的物理領域,我們一起進行合作研究,會大大加快人類對于新物理的了解?!?/br> 斯波爾登:“強湮滅力代表新的物理方向,我們非常期待……” 本-扎克:“我從來沒想過,反重力技術也能合作研究,但針對全新的物理體系……”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三號教學樓,二層教室。 帕森斯正在進行湮滅理論公開課,他依舊是原來的特色,基礎的講解完成后,就宣揚起自己的理論,“暗物質是物質存在的基礎?!?/br> “暗物質和希格斯場直接相關,我們后續的研究,需要探索希格斯力場和暗物質的關系?!?/br> “這樣就能夠把湮滅理論,和量子物理關聯在一起,為粒子標準模型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在講解的中途,有學生舉手提問,“帕森斯教授,你怎么看待王浩的強湮滅力理論?” 帕森斯立刻搖頭。 “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意義。我承認,王浩的強湮滅力影響粒子性態的理論,確實能補足暗物質在天文物理中的作用,但是,強湮滅力終究只是假設?!?/br> “我非常確定,強湮滅力根本不存在!” 他的話音鏗鏘有力,表現出心底無比強烈的信心,但卻發現好多學生議論紛紛,并都用奇怪的眼神看向他。 帕森斯看懂了。 那種眼神已經不僅僅是質疑,甚至可以說是‘嘲諷’,都有些看笑話的意思。 帕森斯有些不明所以,直到有個學生給他看了一則報道。 那是《自然》雜志新一期內容,上面說國際上十八個反重力實驗團隊,共同參與疊加力場邊緣效應的合作研究。 重要的是…… 好多的頂級物理學家,站出來肯定疊加力場邊緣效應,和強湮滅力存在直接關系。 強湮滅力不存在? 國際上好多頂級實驗團隊,都已經開始通過實驗研究強湮滅力了,竟然還說強湮滅力不存在? 學生們會信誰,根本就不用懷疑。 帕森斯頓時慌了。 面對一眾嘲諷的眼神,他站在講臺上無所適從,干脆抱著書本直接離開了。 教室里則留下一片熱烘烘的討論,“他的研究果然是錯的!” “我一直都相信王浩,不相信他,就他那個水平,還和王浩打擂臺?” “我早就聽說了,之所以好多人支持他,只是因為他是阿邁瑞肯人,并不是說他的研究有多厲害?!?/br> “上次林文基教授就說了,他就是個騙子,研究都是拼湊出來的?!?/br> “我估計,不少頂尖學者也看的出來,他們只是不想理會而已……” 第三百零三章 這個飛行裝置,搭上電池就可以直接起飛了! 《自然》雜志發布的內容,成為了國際科研關注的焦點。 國際上的反重力實驗團隊也就只有二十幾個,十八個反重力實驗團隊,攜手研究疊加力場邊緣效應問題,是規模相當龐大的科研合作。 可以說,有實力的團隊全部參與其中。 這足以說明問題了。 比如,很多學者關心的問題,強湮滅力是否真實存在? 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疊加力場邊緣效應和強湮滅力直接相關,但最少反重力的實驗團隊都相信了兩者直接相關,并攜手進行合作研究。 王浩做的疊加力場邊緣效應原理的報告,被現場絕大部分學者所認可,他們也都相信強湮滅力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