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441節
其他的反重力團隊,技術水平各有不同,但大多都處在35%到50%之間。 這只是以制造反重力場強的高低來做判斷的。 實際上,有一些反重力研究團隊,并沒有投入精力在提升反重力場強上,而是專門去研究反重力場的特性。 現在林文基團隊的新發現,毫無疑問和反重力場特性相關,成果發布出去,肯定會快速被其他團隊復刻,而他們又不知道具體代表了什么,發布出去有害無益。 所以林文基才希望能夠找到相關的理論解釋,來確定新發現代表了什么。 他最開始是希望和帕森斯一起研究。 帕森斯是著名的湮滅理論專家,也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教授,自然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現在就不一樣了。 當看到《強湮滅力》的研究論文,林文基馬上就意識到,他們的新發現很可能和強湮滅力有關。 “其中有一段電子奇異反應的解釋,可能就會引起磁場反應?!?/br> “所以我們的新發現很可能和強湮滅力有關……” 林文基思考著回到了團隊,馬上就提醒所有人,針對新發現要進行絕對保密,他還說明了自己要做什么,“我覺得應該咨詢一下王浩博士?!?/br> “比起萊德利,我還是更相信王浩……” 其他人也表示同意。 雖然王浩是種花家的學者,但要比其他人值得信任的多。 一則是,王浩是湮滅理論的創始人,湮滅理論領域范圍內,根本不可能有人比得上王浩。 即便湮滅理論內部已經形成了派系,一些強硬的‘歐美派’人士,甚至宣稱有些物理學家,對湮滅理論的理解水平,已經完全不亞于王浩。 但是,宣稱畢竟只是宣稱,說出來也根本沒有人相信,最少沒有頂尖學者會相信。 另外,王浩并不缺少榮譽。 面對一項可能是諾貝爾級成果的誘惑,也只有王浩這樣的頂級科學家才會不心動。 原因很簡單,他有很多項研究,早已超越了‘諾貝爾級’。 …… 《自然》雜志快速發表了論文,讓王浩都感到很意外。 當然,快速發表也是好消息,只不過王浩更在意的是強湮滅力相關的研究。 現在已經發現了和強湮滅力有關的現象,但想從這個方向進行研究也是很不容易的。 現在能確定的是疊加立場邊緣,只是和強湮滅力有關,并不是強湮滅力場。 那種效果可以理解為強湮滅力的能量邊緣效應,也可以理解為強湮滅力場的拓撲表現。 區別有兩點。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非持續性,或者稱作是‘間歇性’,疊加邊緣的效果并不是一直持續的,即便疊加力場一直維持存在狀態,效果也是‘出現、消失、再出現、再消失’,體現出了一種間歇波動性質。 總之,效果并不穩定。 王浩也不清楚具體的原因,但他能肯定效果確實具有間歇性。 另外,就是疊加力場邊緣,有效果的部分太過于薄弱。 實驗組下一步研究計劃就是,制造更強的疊加力場,希望得到更多的數據。 雖然下一步研究還沒有開始,但王浩已經有了預感,覺得研究不會有太大收獲,最多就只是疊加力場邊緣,會讓通過的物質表現出更強的磁場特性。 僅此而已。 “想要有新的發現,只是增加疊加力場的強度肯定不行,必須要有新的設計……” “但是,要找到方向就必須有足夠多的數據支持?!?/br> 這里是‘數據’指的就是不同疊加力場強度,給材料帶來的磁性強度數值。 材料,不是一種材料。 疊加力場,也需要分強度去進行實驗。 兩者加在一起,就需要很多的實驗,考慮到制造不同強度反重力場,調整設備再實驗,都會消耗不菲的經費,再加上制造疊加力場的需求,想要得到大量相關數據,可以稱作是系統性的大工程。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就只是一個團隊而已,研究人員加在一起也只有幾十人。 國內還有另外兩個反重力團隊,就是科學院物理所的團隊,以及凝聚態物理研究中心組建的反重力實驗團隊。 兩個團隊都是全新的,也只有相關基礎技術,暫時只能做一些簡單的研究。 王浩思考著嘆了口氣,“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是要慢慢來……” 工作之余。 王浩也打開電腦瀏覽一下網絡信息,他打開了微薄發現了好多的留言。 因為每天收到很多的留言,他只會看那些關注人的消息。 有好幾個知名學者,都做出了同樣的提問,“王院士,我看了你發表在《自然》的論文,強湮滅力真的存在嗎?” “強湮滅力,到底該怎么理解?是超越三維的高維,還是宇宙可能存在的強空間擠壓?” “王院士,你想過一個問題沒有,黑洞,中子星等高密度星體,是否和強湮滅力有關?” “……” 王浩連續看了好幾個留言,發現都和強湮滅力有關。 他干脆發表了一則消息,“看到很多人問我‘強湮滅力’有關的問題。 這里,我聲明一下。 《強湮滅力》,是我的學生海倫-欣頓和陳蒙檬一起進行的研究,我只是給學生提供了方向。 另外,我確定強湮滅力存在?!稄婁螠缌Α氛撐闹?,所出現的‘粒子性態弱化’的解釋,我個人認為是真實的?!?/br> 王浩發布了微博信息以后,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點擊和評論,關鍵字‘強湮滅力’,一時間都沖上了網絡熱搜榜單。 由此可見,他的個人影響力有多大了。 王浩并沒有特別去關注,他認真看起來郵箱內容,他每天收到很多的郵件。 其中有好多是高校、會議邀請,也有國內外學者發郵件過來詢問問題,還有的則是工作上的事情,等等。 王浩特別注意到,一封來自阿邁瑞肯佛羅里達州的郵件。 “林文基?華人吧?” 他仔細看了內容,頓時被驚住了。 林文基在郵件里面說,他的團隊研究反重力場時,發現金屬材料表面形成了微弱磁場。 郵件內容對于實驗內容說的很模糊,就只是強調說‘發現金屬表面的磁場反應’,并沒有說‘疊加力場’之類的關鍵詞。 如果換上一個人,肯定不明白林文基說的是什么,或者就干脆回郵件詳細詢問了。 王浩則是被驚住了。 雖然郵件上只是說起金屬表面的磁場反應問題,但和‘反重力場’聯系在一起,他馬上就知道林文基的團隊,也同樣發現了疊加力場邊緣效果。 王浩仔細想想,心情也稍稍平復下來。 疊加力場的研究并沒有多復雜,就只是把幾個力場疊加在一起而已。 只要有反重力實驗團隊往這方面去做研究,就肯定能有相關發現。 林文基團隊能有發現也是很正常的。 這時候,王浩反倒是想到了研究遇到的問題,他們需要大量相關的數據,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疊加力場。 現在只是他們一個團隊,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集到足夠多的數據。 如果是幾個團隊一起呢? 疊加力場的研究并不復雜,林文基的團隊已經發現了,其他團隊發現也只是時間問題,或者說,林文基的團隊也可能把發現公開出去,再去保密也就失去了意義。 “倒不如大大方方的公開出來,聯合其他的反重力實驗組,一起做相關的研究?!?/br> “到時候,相關實驗數據共享,強湮滅力,也等于是研究一項新物理吧?” 王浩思考著,覺得想法還不錯。 強湮滅力,消息肯定是捂不住了,但研究也只是剛剛開始而已,另外,強湮滅力的研究,肯定是一項全新的物理。 他們的優勢在于了解更多底層的基礎理論,還包括一些沒有發表的理論。 如果說起相關的技術,他們就更加有優勢了。 哪怕底層的理論全部被公開出來,他們掌握著最先進的反重力技術以及超導技術,也肯定會掌握最高的應用科技。 王浩仔細思考了一下,還是給林文基寫了封回復郵件。 “林教授,你好。 我已經知道了你所說的研究,事實上,有關力場邊緣對于物質造成的磁場特性,我們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研究。 我們已經在相關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實驗。 一項新的物理發現,會對于物理學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我正考慮組織一次國際會議,專門針對強湮滅力研究,邀請各個反重力團隊一起參加。 我們需要攜手合作,來加快強湮滅力的研究。 如果組織召開會議,我可以邀請你一共向全世界公開消息……” …… 很快。 林文基看到了回復郵件,他仔細看了郵件內容以后,心里稍稍有些失落,同時也有些激動和興奮。 失落,是因為確定王浩的團隊,也同樣發現了疊加力場邊緣對于金屬物質表現出的強磁性,甚至還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研究。 激動和興奮,是因為王浩說要召開國際會議,只邀請反重力實驗團隊參加。 到時候,王浩還會邀請他,一起公開實驗發現。 這就等同于肯定,新發現一部分屬于他和他的團隊,一定程度上,也會抬高他和他的團隊,在反重力研究領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