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238節
他只感覺自己遭受了辦公室的冷暴力,連續好幾天時間,都感覺氣氛怪怪的,每當問起來的時候,就總是聽到那句話,“你自己不知道嗎?” 張志強感覺很冤枉。 他想過無數種可能性,后來都被否決掉了。 顏靜不說。 老實人孫健也不說。 羅大勇一般不說話,有時候,只是看他一眼就轉過了頭。 朱萍…… 張志強被噴了一次,完全沒有再次面對的想法。 最終,他還是不知道。 幾天以后,辦公室的氣氛終于恢復了正常,因為事情根本沒有人提及,張志強也把問題拋在了腦后。 他的性格有個優點是不記仇。 不管是他得罪了別人,還是別人得罪了他,一般的小事情,過去了就很快忘記了。 梅森數實驗室則是一片平靜。 實驗室里,就只有海倫知道王浩完成了研究,但她不是一個八卦的人,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相關的思維邏輯。 她知道消息后,只是靜靜的等待論文發布。 對于海倫來說,看王浩的證明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她還是非常期待的。 但她也有一些煩惱,或者說是擔憂。 海倫自然知道哥德巴赫猜想代表著什么,有人能完成這個猜想的證明,可以說在數學上已經功成名就。 當一個男人功成名就了,他會干什么呢? 尤其是單身的男人…… 海倫再考慮一下自己的年齡,不由得產生一種巨大的緊迫感,也讓她的精神顯得有些焦躁。 這件事似乎過去了。 學校里沒有人在提及,王浩自然不可能主動去說,他倒是不在乎別人知道還是不知道。 另外,他以為張志強肯定是知道了,因為他說過一次了,還問過張志強用第二種方法證明有沒有意義。 學校里的氣氛一片平靜。 王浩感覺很不錯,他并不想提前受到過多的關注。 何毅說了個消息,科學基金那邊的專家組定,下個月中旬以后再來。 這就放心了。 王浩還是在乎物理實驗室的項目的,也希望專家組能夠錯開時間來,他就能夠專心的去談后續的研究。 這段時間就輕松很多了。 王浩平時就是上上課,他也不繼續埋頭做研究了,保持隨遇而安的心態去生活。 當然,他還是有事情做的,就是航天局那邊的項目。 梅森數實驗室的項目,是完成氣動力學特性模擬仿真系統的一部分算法。 簡單來說,主要就是做解析偏微分方程以及偏微分方程組的算法,其他附帶的輸入輸出以及輔助算法,難度相對要低一些,達不到研究的程度,讓博士生和其他人負責就可以了。 王浩把外圍的所有工作都交給了張志強,在核心算法方面,他還是和鄭堯軍、祁曉兩個教授一起做。 鄭堯軍在偏微分方程領域也是有一定成果的,做核心算法的底層數學基礎方面能有很大幫助。 祁曉則是在算法上很有研究。 如果能給予數學基礎的支持,祁曉就能夠完成相應的核心代碼,他在算法、寫代碼的水平上,要比王浩強出不少。 當然,底層的數學基礎是最重要的。 系統工程司方面提供了一些原始的資料,其中包括他們現有系統的代碼、計算方式以及數學分析方式。 王浩耐心的研究了一下,發現數學底層方面還是有些粗糙的。 原本的系統需要好多人去做計算分析并錄入參數,根據參數來計算出相應的數據,再結合其他所有的數據和計算進行氣動力模擬。 這是很麻煩的過程,而且模擬效果偏差相對較大。 當然,不管怎么提升算法能力,偏微分方程組的求解,都肯定需要一定人工輔助去錄入參數,區別只是錄入的多少而已,但王浩發現他們的人工計算方法,依舊相對有些粗糙。 大概是因為當時ns方程相關研究,還多是以‘代入數值’的方式來求解,求得的近似解自然和精確的差異大一些。 這就像是計算一個力的數值,精確點就是100牛頓,但得出的數值都是110、90、89,偏差相對還是有些大的。 這種偏差放在原來的使用上是足夠了,但因為在研制的重型火箭,對于精度的要求更高,偏差就在可控的范圍外了。 王浩對于所有內容進行了了解,馬上就把握了其中的關鍵問題之一—— 模糊計算。 算法對于偏微分方程的求解中,存在一個模糊計算的過程。 這種模糊計算的方式,可以計算出‘近似值’,來進入到后續的計算中。 因為方程轉化并不是代碼可以完成的,一些必要的算法中途無法直接計算出結果,都會利用模糊處理的方式進行。 在這方面,王浩并沒有做過研究,就針對問了祁曉教授。 祁曉對于模糊算法有一定了解,但也只知道個大概,會一些簡單的運用而已。 王浩了解個大概以后,就決定自己進行研究,他建立了個和‘模糊算法’有關的研究任務,就開始仔細看模糊數學的資料。 這個研究項目的難度只有‘e級’,還達不到科研的程度,但用來改善算法已經足夠了。 王浩只希望做到能夠利用模糊計算,把內部計算數值的偏差縮小到一定范圍。 比如,原本是10~20的范圍取值。 如果是取值是11,偏差就相對大一些,把范圍縮小到3~17,哪怕在里面隨機取一個數字偏差大概率都會小很多。 當然,這是概率問題。 很多偏微分方程是無法求解的,也根本不可能知道精確解是多少,也許‘11’更接近精確解,但只是相對于一個數據而已。 當數據量足夠龐大的時候,縮小范圍就要精確太多了。 …… 王浩不急不慢的研究氣動力模擬項目的核心算法,時間也很快到了月底。 萊布尼茨趕在前兩天完成了審稿。 他為了這個審稿忙碌了大半個月,還特別去了一趟瑞碘皇家科學院。 他去瑞碘皇家科學院的目的,是找頂級的數學家幫忙把稿件分成幾部分,然后就可以找其他數學家針對性的進行審稿。 最終還是趕在月底前完成了。 雖然過程是很忙碌的,但結果是很喜人的,所有審稿得出的結論都是通過。 “這就是一篇正確的證明!” “哥德巴赫猜想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從現在開始就會變成哥德巴赫定理!” “真是很有價值的一刻!” 萊布尼茨感覺非常的激動,但他沒有時間去感受情緒,馬上就去了印刷的工廠,找到相關負責人,決定在原本已經開始印刷出版的最新一起期刊中,最后加入二十幾頁的新論文。 工廠負責人非常的為難,“但是,有很多已經印好了,數量也超過了三千冊?!?/br> 萊布尼茨不在意道,“把那些都銷毀,那是不完善的期刊,加上這一篇論文才是完善的?!?/br> 雖然他只是《數學學報》的主編,但已經得到了上級的委員會點頭,自然有權利做出這個決定。 三千冊,虧損很大。 但是,相比發布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萊布尼茨還是感覺很有壓力的,他之所以堅持這一期就要發表,就是因為王浩說起,有另一篇證明,投稿給了《數學新進展》。 他希望那是假的,是玩笑,但萬一是真的呢? 這是賭不起的。 如果《數學新進展》提前三個月發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等三個月以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正式成為了哥德巴赫定理,到時候再去發布新的證明,還有什么意義呢? 另外,信譽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已經答應王浩能夠在新一期發表,沒有做到,對于他個人和期刊都有很大影響。 如果讓其他人知道這件事,《數學學報》在數學界的影響力肯定會受損。 這是毫無疑問的。 第二天就是月初了,萊布尼茨回了家休息,穩穩的睡上一覺,第二天打起精神,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下午三點的時候,他就不斷的刷新起了網頁。 那是《數學新進展》的官方網站,新一期發布會在官方網站同步更新內容目錄。 終于再進行一次刷新后,網頁上有了新的內容,點進去以后就看到一篇內容,直接讓萊布尼茨的眼睛定住了—— 《覆蓋法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他馬上找到王浩的投稿論文,標題則是《對比分析法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還真的有??!” 萊布尼茨對比著看了好半天,最終苦笑了一聲,他之前就覺得王浩不太可能是開玩笑,只是說的內容不敢相信而已。 現在一切確定了。 王浩用兩種方法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并分別投稿給了《數學新進展》和《數學學報》。 “真是天才啊,絕頂天才!瘋子!純粹的瘋子!” “數論的瘋子!” “這竟然會是真的,我在科學院說起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