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211節
“哦?” 這個王浩還真是沒想到。 吳暉笑道,“你們這個項目是有個定性問題。如果所有的人都認為只是運氣,以后展開的大項目肯定和你們沒關系?!?/br> “但是,如果你們是科學的完成了實驗,那就會考慮你們的實驗室?!?/br> 王浩頓時了然的點頭。 吳暉繼續道,“交流重力實驗成功,這很可能成為超導機制研究的大方向?!?/br> “向乾生想爭取這個項目,你們就是競爭對手,明白了嗎?” “原來是這樣!” 王浩頓時恍然。 何毅、肖新宇以及顏靜,也才理解里面的門道,都有一種開闊視野的感覺。 超導理論研究大項目。 這是什么概念? 經費幾千萬都說的少了,甚至可能是過億,換做是誰也要拼命爭取一下! 第一百六十五章 項目會自己跑過來?王浩:看!真跑過來了! 項目之爭,就是科研利益之爭。 這對于任何的實驗室,任何的科研機構,任何指定的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何毅、肖新宇對此有深刻體會。 西海大學的物理實驗室,就只是一個學校的小實驗室,成立時間只有短暫的十年,評級也只是達到‘市重點’的程度。 好多投資大、剛建立的實驗室都能達到‘省重點’級別。 比如,梅森數科學實驗室,也只是剛申請下來,投資數額就已經超過了五千萬。 只要建好了實驗樓,正式運行以后,就可以掛上‘省重點’的牌子。 市重點級別的實驗根本不值一提,在項目申請上就很非常困難,一般只能申請幾十萬的項目。 問題,就在這里。 超導物理的研究,相關實驗動輒花費幾十萬、上百萬,只申請到幾十萬的經費,甚至不夠一次實驗花銷。 去年他們是趕了個巧,申請交流重力復刻實驗成功了,才拿到了近三百萬的項目。 在項目長期沒有進展的時候,何毅都覺得自己的科研生涯,提前就走向了終結。 有項目、有經費才能做研發,沒有項目、沒有經費,研發是根本做不了的。 這和個人能力無關。 有一句話說的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實驗室就是要做實驗,否則個人的能力再強,難道還能靠憑空想象去做研究嗎? 何毅思考著看向王浩,不由得扯了扯嘴角,“似乎……可以?” 前面。 吳暉繼續談著‘大項目’的問題,“這里面肯定蘊含著研發的大方向,一定要弄懂其中的原理、機制?!?/br> “交流重力現象,短期內可以肯定沒有應用價值,但它蘊含著超導的機制問題?!?/br> “這對于超導的研究非常重要?!?/br> “我們一直希望的,或者說國際上一直希望的,就是超導技術能夠實現大規模的應用,這可能是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br> “從科研領域上來講,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超導狀態觸發的機制?!?/br> “所以才會在超導的理論研究上,源源不斷的進行投入?!?/br> 吳暉簡單說完,做了一句點評,“這個大方向的項目上,你們是有優先權的,但是,申請的機會不大?!?/br> “為什么?”何毅頓時忍不住開口問道。 吳暉笑笑,繼續道,“這和實驗室的規模有關,你們實驗室的基礎還是太差了?!?/br> ‘太差’,還是委婉的說法了。 和超導國家實驗室、首都大學基礎科學中心等大型超導研究機構相比,西海大學的物理實驗室,根本是什么都算不上。 “你們是有優先權的,但前提是能在后續的研發中,繼續保持領先優勢?!?/br> 吳暉說道,“之前幾天,我們已經討論過了,你們成功復刻了交流動力的實驗,肯定會批一個后續的項目?!?/br> “這個項目,何教授你應該知道?!?/br> 他說著看向何毅。 何毅想了下,恍然道,“基礎科學中心的交流重力實驗,得出的重力減少數值和我們的不同?是研究這個不同?” “沒錯!” 吳暉點頭道,“這個研究肯定能有成果?!?/br> 兩個復刻實驗出現了重力減輕數值結果的不同,研究的就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 直接能想到就是,通過不同的實驗,通過對實驗參數進行調整以及精細的檢測,來對重力減輕數值的差異問題進行研究。 顯然。 這個研究很容易出成果。 吳暉道,“這個項目肯定是你們的,但具體會劃撥多少經費也不好說,還需要開會進行討論?!?/br> “但要注意的是,基礎科學中心,還有向乾生那邊,也肯定會做類似的研究?!?/br> “現在就是競爭,他們不會給劃撥經費,但是如果他們的研發速度、結果都比你們要好,那么后續的項目……” 吳暉說著搖了搖頭。 王浩、何毅等人明白他的意思。 因為成功復刻了交流重力,物理實驗室被‘照顧’會分配新的項目。 新的項目關系到后續的大項目,其他兩方都想‘搶’到大項目,肯定會籌集資金搶著做研發,只要先一步出成果,或者是項目完成的更好一些,就很可能‘搶走’大項目。 這就是競爭。 在新的項目上,物理實驗室會得到科學基金的資助。 其他兩方得不到基金資助,但他們都是大型的科研機構,籌集資金肯定不是問題。 然后三方一起去研究,就看誰能把研究做的更快、更好了。 吳暉把幾人送到了門口,最后還提醒了一句,“這個新項目的負責人,最好是王浩教授?!?/br> 他補充道,“能申請到的經費更多?!?/br> “哦,也對!” 何毅聽罷點了點頭,心里忽然產生一種悲哀感,他是物理實驗室的負責人,結果…… 這是被解職了嗎? …… 看著幾個人一起離開的背影,吳暉也笑著搖了搖頭,在新的研究方面,他并不看好物理實驗室,即便是有王浩在,但王浩只是數學家,而不是超導專家,能起到多大作用也很難說。 其他不管是設備、人員、經驗、團隊能力,物理實驗室根本就無法和其他兩家機構相比。 吳暉之所以說這么多,一方面是想交好王浩。 二則,就是看不慣向乾生的嘴臉。 物理實驗室明明是有成果的,即便是靠運氣完成研究,憑借不到三百萬的經費,能完成就已經很了不起。 結果向乾生不斷的進行否定,還拉幫結派的給項目成果打上‘運氣’標簽。 即便牽扯到項目的爭奪,手段也顯得太下作了。 另一邊。 向乾生已經買好了機票,準備離開首都回去了。 沒有人想當壞人,向乾生當然也是一樣的,他也知道自己做的有些過份,但有些事情是必須要爭的。 爭,才有機會; 不爭,連機會都沒有。 超導物理的機制研究,可不像是數學理論研究,悶在辦公室都能有成果。 這種研究需要不斷投入進行實驗的。 向乾生出身科學院電工所,是電氣科學技術領域專家,后來加入到超導實驗室,一直跟著做大型研究項目。 有了十幾年的經驗,向乾生也在項目中,混上個三把手、四把手,但他還是不甘心,因為一切的榮譽,都屬于率領團隊做項目的人。 三把手、四把手? 哪怕是項目的二把手,成果上有個名字就不錯了,被關注的永遠都是項目的直接負責人。 如果持續跟著其他人做項目,一輩子都只能是個普通研究員。 有些人甘愿默默的奉獻,待在團隊里和其他人一起工作,但向乾生可不是這種人,他希望能在事業上更進一步。 只要擔任大項目的負責人,就能帶領團隊完成研究,獲得國際性的成果。 然后就是獲獎、職位提升,評院士…… 等等。 那才是他的追求! 向乾生知道,眼前的機會也可以說,就是他最后的機會了。 以他的水平、資歷來說,實驗室方面肯定愿意投入經費,跟著他去‘賭上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