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151節
這部分內容,每個人手里都有一份。 上次又已經仔細講過,倒是不用在講一遍了。 在開始應用方面的內容前,王浩還是強調了一句,“我真正做過的項目很少,可能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有什么地方說的不對,還望見諒?!?/br> “另外,我對β鈦合金研究更了解一下,我的研究主要針對β鈦合金提升強度,其他合金方向,或者材料方向,也只能做個參考?!?/br> 這句話一說出口,高分子材料實驗室的周晟頓時覺得被坑了,但想想王基銘花的錢比自己多得多,他的心情又變好了許多。 還好…… 有人比自己被坑的更慘! 在研究內容方面,王基銘倒是沒覺得被坑,β鈦合金研發提升強度,和鋼材研究有一定的關聯性,甚至說關聯性很大。 他主要還想著‘15萬’。 高分子材料實驗室只出了三萬,他心里怎么也平衡不了。 “花十五萬,主要是三個人聽課,太虧了……不過看曲世剛老小子的樣子,確實很重視王浩,王浩的研究肯定很有價值?!?/br> “這樣,等講座結束,就把王浩請到武鋼研究院,和他打好關系也不錯,以后有什么研究,也能照顧下武鋼……” 王基銘暗暗做出決定。 武鋼研究院一行人中,感覺被坑的最慘的是丁宗權,他本來就和王浩不對付。 如果知道是王浩來講座,丁宗權肯定打死都不來。 不過丁宗權倒是比其他人都清楚,王浩講的內容肯定非常有價值,因為他是審核‘超抗壓材料項目’的專家組成員,知道項目成果有多驚人。 彭輝可沒有那種水平,功勞毫無疑問是王浩的。 所以王浩講的內容確實可以認真聽聽,他反倒比王基銘有信心的多,還提醒旁邊女研究員常虹菊,“常教授,仔細聽聽,不管什么內容,不理解就先記下?!?/br> “王浩,我知道,很有水平?!?/br> 丁宗權小聲說了一句,隨后就坐在椅子上,開始裝起了透明人。 雖然已經和王浩見過面,還象征性的握了個手,但他心里的坎還是過不去,能不接觸就盡量不接觸。 王浩并沒有特別去注意丁宗權。 上次在西京交通大學的金屬實驗室,他們確實有過爭論,但他自己肯定沒吃虧,既然沒吃虧就不必放在心上,對方怎么想就不用理會了。 他只是專注于內容的講解。 β鈦合金制造的好幾個步驟,都可以進行數據分析,都和最終成品的強度相關。 他依次做出數據計算的說明,讓臺下的人理解手里的計算分析內容,具體該怎么樣去運用。 王浩唯一分心的地方是在‘教學幣’增長上。 在開始講座的時候,教學幣就已經達到9993點,而今天的‘額度’還剩下八點,差不多剛好能積滿一萬點教學幣。 他隨時注意著教學幣增長情況,好在聽講座的人都幾十個,教學幣增長速度很快,差不多用了半個小時左右,就已經上漲到了滿值。 【教學幣:10001?!?/br> 很好! 王浩稍稍有些激動,也知道正在進行講座,不是查看系統的時機,他還是很耐心的繼續講。 臺下每個人都在認真聽。 其實王浩講的內容非常的枯燥,因為有好多人還沒有完全理解理論計算分析內容,應用方面上聽的都是一頭霧水,但是每個人都還是很認真。 航空材料院的人不用多說,他們都知道王浩的內容非常有價值,弄懂了就等于直接增強自己的數據分析能力,一種全新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哪怕只針對鈦合金強度的提升,對每個材料計算、數據挖掘領域的研究員來說,都是非常非常有價值的。 高分子材料實驗室的人聽的也很認真。 因為,錢。 他們都知道一堂講座花費了三萬人民幣,花錢買到的聽課機會,當然要珍惜珍惜再珍惜。 高分子材料實驗室,就只是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可不像是航空材料院、武鋼研究院那么財大氣粗,哪怕十分之一都比不上。 三萬來聽個講座,已經是非常奢侈了。 武鋼研究院來的人最少,但他們也同樣認真,原因和上面很相似,另外,王基銘、丁宗權一致肯定王浩的講座內容,他們自然也要認真的聽。 當每個人都很認真的時候,王浩講起來都更加用心。 他一講就一直到十二點半,感覺有些疲憊才停下來,“就先到這里了,剩下的,下午再講吧?”他說著看向了曲世剛。 “對,下午再講!” 全場有幾個人精神十足,因為他們不做材料計算、數據挖掘,知道根本不可能聽懂,也只是坐在那里湊個人數而已。 曲世剛就是其中之一。 他看到王浩停下來,看了下時間就招呼大家一起去餐廳吃飯。 一群人鬧哄哄的到了餐館。 王浩才抽空打開了系統,迫不及待的查看起來。 【教學幣積累達到標準,是否消耗一萬教學幣,提升獲取下一能力?】 “是!” 王浩發出指令以后,馬上又收到了新的消息。 【教學幣-10000點?!?/br> 【你獲得了新的能力《科研的饋贈》!】 【《科研的饋贈》(等級一),當你和其他人一起專注于某項研究時,你的講解會提升其他人四倍的靈感獲取,同時,其他人對于靈感的正確理解和思考,會百分之百回饋于你?!?/br> 【能力提升任務,第一階段,參與并完成十種實驗研究?!?/br> (獲得下一能力,需要消耗教學幣100000。) 第一百三十一章 王浩:東港合金實驗室的項目沒什么意義 “當專注于某項研究時,講解會提升其他人的靈感獲取,同時,回饋靈感的正確理解和思考……” “四倍靈感獲取,百分百回饋?!?/br> 在得到新能力以后,王浩仔細做著閱讀理解。對比《教學的饋贈》以及使用效果,他很快就明白了《科研的饋贈》效果。 這個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發生作用的場合—— 專注于某項研究。 ‘專注于研究’,肯定并非純粹的教學場合,不是在教室里完成的,而是像實驗室、項目組之類,是一群人一起做研發的地方。 當然,主要限制是參與人、針對的內容,而不是場地。 《教學的饋贈》也能夠在這種場合起到作用,區別在于《教學的饋贈》回饋的主要是知識和思考,效果則是增加其他人對于講解內容的理解。 《科研的饋贈》回饋的是靈感的思考和理解,效果則是增加其他人獲取靈感的倍率。 區別在于知識和靈感。 知識是基礎,即便回饋的是思考,也是有關知識的思考。 靈感則是專門著針對科研,有很多的實驗、研究之類,有的關鍵地方,絕大部分參與研究的人都想不到,其中就只有一個人想到了,他也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這就是靈感。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同樣是觀察衛星拍攝的太空圖片,有的天文學家就能在亮點中找到特殊的一個,而大部分人可能都注意不到那個特殊的點,或者覺得那個點和其他沒什么不同。 即便是注意特殊亮點的天文學家,也不一定就能確認自己的想法,他或許會覺得想法很突然,再仔細深入的想一想,又覺得那個點也沒什么特殊的地方。 這就可能會錯過天文學的重大發現。 而注意到特殊亮點的天文學家,當時就是激活了帶靈感的想法,只是他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在這種情況之下,有關特殊亮點以及相關思考就會反饋過來,因為系統會幫助判斷是否正確。 《科研的饋贈》值得注意的地方,還有增加其他人的靈感獲取,直接就是提升四倍。 這個數值看起來還是很驚人的,但仔細想想,其實效果也很難說好還是不好。 靈感,玄之又玄。 有些人正常生活中,或許會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什么就會讓研發有很大進展。 有些人不斷埋頭努力做研究,但全程沒有任何靈感可言,一切努力都在做無用功。 這種情況下,靈感獲取提升再多也沒有意義。 “不過,下學期帶學生似乎有幫助啊,學生也需要做研究完成論文,指導的過程中,能多出一些靈感,也許就真正能完成從學習到科研的轉變……” 研究生的學習就是從學習到科研的轉變,他們要適應從學習到自主研究的轉變過程。 研究生所具備的知識內容,已經觸碰到了某一個領域的頂端,他們已經開始嘗試在領域的頂端進行突破。 如果能讓學生多一些靈感,知道該怎么去思考、研究,帶學生的效果肯定是非常好的。 王浩了解了新能力的效果,但具體怎么樣還要實踐一下。 現在不是實踐的場合。 在航空材料院做研發的講座,幾乎就等同于教學場合,而不是和其他人一起做某項研究。 下午,演講繼續。 王浩花費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才完成了剩余部分的講解工作,整個講解可以說是非常的枯燥,他也沒辦法講出樂趣。 過程就是針對一個個的工序數據,講解該怎么樣運用新的手段進行分析。 不過每一個人都聽的非常認真,因為都是他們所研究的領域,有一些內容很值得思考一下。 他們一直不斷聽著講解,做記錄也非常詳細,就連高分子材料實驗室的人,都能感受到王浩對于研究的深入,也覺得學到了很多的新東西。 有些人不由得琢磨起來,“雖然講座花費了三萬,但是好像沒太虧,其他地方可聽不到這些東西?!?/br> 當然也有覺得貴的。 比如,王基銘,他還在想著一個人五萬的高額講座費,坐在臺下也根本聽不進去,感覺心頭都在滴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