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61節
有些看到公告聲明的人,頓時腦補了一出,西海大學非常重視人才,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則是吃拿卡要,或者工作效率極為底下,拖著材料不肯給審批的故事。 教育廳連續接到了好幾個詢問電話,都是問為什么拖著王浩的申請不給審批。 婁年利知道這個消息,還是另一個部門的主任找過來問的。 “什么,有人打電話舉報我?” “舉報什么?” “工作拖沓?吃拿卡要?都什么??!”婁年利感覺非常的冤枉,仔細一打聽才知道,是西海大學提交上的那份申請沒審批。 他猶豫的原因一則是跨級提升,二則是王浩的履歷上有實驗問題。 聽到王浩拿到了國際學術會議的最佳論文獎,消息傳回國內還被各路媒體報道,他馬上意識到了情況不妙,都有種被西海大學坑了的感覺。 “參加國際會議作報告,還拿了最佳論文獎,怎么不早說??!” “知道這樣,我還能猶豫?” 婁年利帶著郁悶的心情,工作效率迅速提升,只花費了不到半個小時,就完成了所有資料的審核、審批簽字,還干脆自費開車去西海大學,把審批后的資料親手送到了大學政務部門。 一直等出了大學校門,婁年利才長呼一口氣,“這下,總不可能還有我的事了吧?” “王浩、王浩……” “這個名字要記下來……不過,他是因為實驗重大錯誤被東港大學解聘,才過了幾個月時間,怎么就獲得國際學術獎項了?” “還是說,里面有問題?” “……” 婁年利不由得思考起來,同時,許多知道王浩經歷的人,也同樣思考起來。 第五十九章 先談教學,再談工作 東港大學的教職工群體中,王浩獲得stacs最佳論文獎的消息,都已經發酵了有一周時間了。 好多教職工知道的比新聞早的多,消息源頭就是從法國回來的沙勉之教授。 當然也少不了,沙勉之看好的博士生徐杰。 徐杰是真心崇拜王浩。 同樣的年紀,王浩能登上國際學術會議舞臺,當場指出計算機學界頂尖人士的報告錯誤,還能夠發表令一眾頂尖學者驚訝的成果報告,而他還只是個小小的、不為人知的博士生。 徐杰覺得自己應該以王浩為目標,回來以后就和同學、朋友,說起了stacs會議上的事情。 沙勉之比徐杰‘宣傳’的更多。 東港大學信息學院內部,他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說起王浩在stacs會議上的表現,說起獲得最佳論文獎的研究,也就是能使計算效率提升的‘大數相乘算法’。 他不是和一個人、在一個辦公室里說,而且和好多認識的人都說。 一則是,沙勉之確實認可王浩,認為王浩非常的優秀。 王浩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他臉上也能有那么一點光,‘老師和曾經的學生’,一起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分別做了各自研究的報告,也許可以成為一段學術佳話。 另外就是,他的論文只取得了‘第二名’,“真是,只差一點??!我和王明坤是奔著最佳去的,結果遇到了王浩,王浩做的是大數相乘算法,而且是創新式的研究,我們只是完善了io理論,這怎么比?” “在王浩做報告之前,連老約瑟夫都說我們肯定能獲獎了?!?/br> “結果……” 類似的一段話被沙勉之反復的說,來證明自己的研究并不差,也是被會議評審組認可的。 沙勉之的宣傳效果很好。 雖然是在假期時間里,學校還是有很多的教職工。 這段時間是各類科學基金的申請階段,好多講師、副教授、教授,都在做申請基金的準備,一傳十、十傳百就都知道了消息。 王浩的事情本身就具有‘八卦’屬性。 東港大學留校的博士,可以妥妥的打上了東港大學的標簽,結果因為跨院系性質的實驗出錯被學校解聘,只能遠赴西海大學當個普通講師。 幾個月時間過去,對方發表幾篇核心論文,被官方媒體的報道點名贊揚,還去國家頂尖學術會議拿個最佳回來。 這個最佳還是國內學者從未拿到過的。 如果是放在電視里,東港大學妥妥是被打臉、被觀眾怒罵的反派。 而他們,就身處反派的大學。 當消息傳的比較廣了以后,好多教職工私下里討論起王浩的事情,都覺得王浩被解聘很可惜,學校很可能損失了一個頂尖天才。 如果只是錯過了頂尖的天才,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東港確實不缺人才。 但是,王浩是不一樣的,本科、碩士、博士都在東港就讀,還成功留校擔任了講師,是一個打上東港大學標簽的學者。 哪怕是在學術、大學圈里,自己人和外人也是有區別的。 自己人會對所在大學會有一種歸屬感,哪怕其他大學、企業的誘惑再大,留在大學都會是工作的第一選擇。 外人,不同。 一個應聘進入大學的人,只是把大學當成工作場所,和普通企業也差不多,外面更好的機會、更大的誘惑時,就會離開大學去別地方。 正因為有‘自己人’的屬性,東港的教職工對于王浩是有親近感的,他們私下的討論真是說什么的都有。 理學院辦公室里,有個教授大聲對潘衛國說道,“老潘,王浩是你的學生,我就直說吧,當時我聽這事就覺得蹊蹺!” “一個剛留校的博士,參與項目才三個月,怎么出問題就是他的責任呢?” “那個項目就只有王浩一個數學博士,但也不應該全是他的責任吧?明明是材料實驗室的項目!” “小聲點,讓人聽到不好——”旁邊一個副教授趕忙去門口看了下。 “聽到又怎么樣?我怕什么?我都在大學里二十年了,開除我?大不了去其他學校,師范大學的周副校長,上次就和我說,想讓我去那邊……” 這些話聽在了潘衛國的耳朵里,他為自己的學生取得成績而感到欣慰,再想到學校解聘時的態度,心里就更是非常的不滿。 同時,也聽在了黃益春的耳朵里。 黃益春參加了學校高層的申報編制會議,正準備來理學院說一下提教授、副教授的名額,讓他們斟酌商量著推薦一下,到門口就聽到了說話聲,還是扯著嗓門說材料實驗室的事情。 那個大嗓門不想聽也要聽,但黃益春一點反應都沒有,只是站在樓梯口角落,沉了一下決定明天再來,或者讓其他人來問。 黃益春知道扯著嗓門說話的是誰。 候耀輝教授,著名的應用電磁學專家,同時,還是科學院著名物理院士彭進的學生。 惹不起! 黃益春自然知道學校里,不少教職工都在說著王浩的事情,就連新聞上也有王浩的報道,說他在國際會議上,拿了個最佳論文回來。 同時,還有不少有關‘大數相乘算法’的報道,說王浩研究出‘史上最快速的大數相乘算法’。 這是個人成果,卻影響到了東港大學。 黃益春個人并不牽扯到材料實驗室的事件,知道王浩取得的成果以后,也為當初的決策暗暗后悔,一個數學博士確實不算什么,但能夠到國際上獲獎的數學博士,重要性就完全不一樣了。 “如果當時沒有決定解聘,把王浩留在東港,讓上級部門放手去查……” 他思考著立刻搖頭。 查? 雖然沒有牽扯其中,但材料實驗室好幾個大項目爛尾,牽扯的資金動輒千萬計,一查肯定會出問題的。 最終,黃益春還是搖搖頭,做出了決定,“不管誰來問,都是數據錯誤。反正當初解聘是學校開會的決策,也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的?!?/br> “這件事,到此為止!” …… 西海市。 王浩拖著行李走出機場,打了輛車回了租住的房子,放好了東西睡了一覺,醒來看了下時間,就去了西海大學政務樓。 學校幾個相關負責人,都已經等在那里了。 人事科主任張世誠把王浩讓到了小會議室,好多人一起恭喜他拿到‘最佳論文獎’,欒海平笑說道,“你是不知道啊,這個消息出來,陳老頭又找過來,說你要應該去計算機學院?!?/br> “我就告訴他,數學才是基礎,計算機算法就是數學領域,和他就這個問題辯論了好半天,把那老頭氣走了……” 欒海平說著非常得意。 顯然多數情況下,他都是被陳慶華‘壓制’的。 張世誠則把話題引到了主體內容,他拿出了一份協議,“王浩老師,看看這個,我們的申請已經通過了。簽了新的協議,你就是大學的副教授,六級?!?/br> “六級?”王浩感到有些驚訝。 欒海平笑道,“這你要感謝科技處的朱主任了,寫申請的時候,他就建議直接寫六級,多提一級、一步到位,我也認為有道理?!?/br> 王浩點頭笑道,“下次見著,我一定謝謝他?!?/br> 張世誠就拿出了另外一份協議,內容主要是‘安家費’政策,簽訂了以后,標注多少年之內,必須有什么級別的成果、發表多少篇論文,還規定了每年的教學時長,等等,好多繁雜的要求在其中,好處就是能直接拿一百多萬。 王浩直接拒絕了,“我想過了,簽個正常工作協議就好,不用安家費?!?/br> 張世誠一愣。 欒海平倒是有些著急了,“王浩啊,你不是決定留在大學了嗎?這個不影響吧,而且,你別看這些要求、條款之類,不遵守也沒關系?!?/br> “實際上,我給你安排的教學任務,第一年就不夠,這都沒關系的,只要學校不追究就沒人在乎!” 這次輪到王浩愣住了,他確定式的問了句,“欒院長,你說什么?” “達不到要求,學校也不追究???” “上一句?!?/br> “上一句?”欒海平疑惑的想著,好半天才試探性的說道,“給你安排的教學任務不夠……” “你放心吧!” 他當即拍著胸脯說道,“張主任也在這里,我也直說,簽了安家費的協議,里面條款達不到也沒關系,學校給這個協議,只是想留住人才,而不是苛待人才?!?/br> 張世誠跟著點了點頭,“除非有嚴重違約的情況,否則學校一般不會有要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