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39節
發表論文還需要審稿費、版費,學校的補貼根本不夠發表所用。 從金錢角度上,是虧損的。 另外,難度低的研究,靈感值積攢速度快,結算任務兌換教學幣比率也很低。 所以小的研究可以做,只是偶爾來上幾篇就可以了,只能湊一下sci的數量,但他的sci論文數量遠遠超標,再去‘虧損’做小研究發表,感覺就有些得不償失。 一個月發表十篇,和一個月發表二十篇,有什么區別? 都是‘無法想象’的數字! 王浩仔細思考了以后,就決定專心撲在大研究上,至少把當前的論文寫完再說。 十三類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單單是做總結就是個龐大的工作。 每一種寫上六、七頁,十幾種就是上百頁,龐大的工作量很讓人頭疼。 “慢慢來,肯定能完成!” 王浩給自己加油打氣,到了周一上課時,又變得精神奕奕,講課是收獲最大的,能收獲大量的知識、想法,還能收獲大量的靈感值。 想要收獲更多的靈感值,就需要學生更認真的聽課,那么課程的高要求就要繼續保持。 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生,周四的習題課是鄭堯軍代講的,喜歡親近學生的鄭堯軍,獲得了九成以上學生的好感。 哪怕平時愛學生的學生,也會希望老師是一個總是愛笑、脾氣好,有親和力的人。 現在,換回了王浩。 王浩上課的時候,偶爾也會露出笑容,但絕對不是親近學生的笑容,當發現有學生睡覺、開小差的時候,他馬上就會展示威嚴。 “你叫什么名字?記下了!” 這就是王浩經常說的話,隨著課程不斷的進展,前面的一句也漸漸消失了。 那些總是‘出問題’的學生,多數都被王浩記下來名字,根本不用問就直接記下了。 有些不喜歡學習的,干脆已經放棄了課程。 現在應用數學專業來上課的,還只剩下九十七人,有兩個因為曠課一次,上課被點名了好幾次,已經提前決定放棄了。 看著講臺上認真講課的年輕俊朗身影,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生無比想念上周習題課的鄭老師。 鄭堯軍…… 多好的老師??! 第二天研一的學生,和應用數學專業大二學生,發出了很類似的感嘆,只不過他們想念的是王浩。 鄭堯軍的講課水平相對差一些,當然也沒有‘理解百分之二十加成’,他周末被王浩建議有了靈感,最近一陣子精力都放在研發上。 講課質量,自然再次下滑。 《微分方程》課上,鄭堯軍的講解速度非???,一些沒有預習的學生,很快就跟不上進度了,后來都干脆放棄了,根本不知道說的是什么。 這其實也是正常的,和學生的能力存在直接關系。 西海大學只是一所普通高校,勉強貼上了‘重點’的邊,理學院的實力并不強,招收的研究生好多都是‘調劑’過來的,學生的能力和頂尖高校,自然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關鍵是,課程難度沒有差距。 多數學生想要跟上課程進度,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若是老師的教學水平再差一些,想要跟上進度,自然就變得更難了。 不管怎么說…… 這個時候,好多數學專業研一的學生,都開始無比的想念王浩。 有的甚至想著去教務提一下建議,讓鄭堯軍老師休息一陣子,后面的課程都要讓王浩來代。 …… 教學、做總結、寫論文。 王浩的生活只充斥三件事,時間也在忙碌中劃過,轉眼間過去了兩個星期。 兩個星期,完成了三篇論文,并分別進行了投稿。 有一篇和‘解性質’有關的小論文,投了個普通的sci數學期刊。 十三類偏微分方程求解論文,壓縮再壓縮總結達到六十二頁,直接投稿給了《理論數學周刊》,《理論數學周刊》每周發行一次的,每一次都會發表五到十篇不等的論文,重要的是,它不會限制論文的頁數,審核相對也就寬松一些,不會因為格式之類的小問題打回。 之所以投稿給《理論數學周刊》,還是因為論文頁數太多了。 六十二頁。 《理論數學周刊》的收費是每一頁四十二美元,六十二頁的版費就達到兩千六百美元。 “虧大了!” 王浩支付版費的時候,都覺得是虧大了,《理論數學周刊》不是核心期刊,論文所能申請的學校補貼,最多也不超過八千塊。 凈虧,一萬多。 另一篇論文,‘證明蒙日-安培方程的正則性’的論文,他仔細思考了一下,決定要‘賭個大一點的’,爭取把虧損翻倍賺回來,投稿給了《數學學報》。 《數學學報》、《數學年刊》、《數學新進展》、《阿邁瑞肯數學會雜志》,是國際公認數學領域的‘四大天王’,是數學類最頂尖的期刊。 因為每一年發表的論文數量相對比較少,影響因子遠稱不上高,但依舊被認為是比核心期刊高一個檔次的‘頂級學術期刊’。 如果能把論文發表在《數學學報》上,學校補貼最低檔次也達到二十萬。 還有一個好消息是,stacs會議有個審稿委員,和他進行了通話,后來互發了幾封郵件交流,談了一下‘大數相乘算法’研究問題,隨后就通過了他提交的論文。 六月份,他就要去stacs做報告了。 所以王浩去了教務樓。 他去了學??萍继?,找到了朱建榮主任,說起了論文補貼的事情。 “cauchy問題論文,《醫學圖像分析》,應該是核心期刊吧?”王浩簡單說了一下,“我已經做了申請,都過來兩天了,還沒有審核?!?/br> 朱建榮查了一下,就看到了王浩的申請,把內容小聲讀了出來,“cauchy非負矩陣分解表達?《醫學圖像分析》,if,17.89?!?/br> 他抬起頭說道,“補貼,肯定沒問題,學校的補貼是按照科學院檢索里學術期刊歸類、排名劃分檔次,這篇論文,應該能拿到三萬左右?!?/br> 旁邊的李明聽著,扯著嘴角問道,“王浩啊,如果沒記錯的話,已經是第七篇論文了吧?七篇普通sci,四篇核心,你這……” 他說著開了個小玩笑,“你是準備靠學校補貼發財嗎?” “是啊?!?/br> 王浩帶著微笑點頭承認。 李明和朱建榮對視一眼,他們仔細想想,以王浩發表論文的速度,確實能夠靠補貼發財。 這才多久? 一個半月? 七篇sci,其中四篇發表在核心學術期刊,拿走的論文補貼就超過十萬塊。 工資一萬、補貼十萬! 如果每個月都是如此,只是靠發表論文,一年收入輕松過百萬。 真是…… 羨慕??! 朱建榮忽然開口問道,“你就是來問一下補貼嗎?就算拖兩天沒審核,也不值得特別跑一趟吧?” “當然不是?!?/br> 王浩道,“我主要是來問一下,參加國際一類學術會議報銷的事情?!?/br> “一類學術會議?什么會議?” “stacs?!?/br> 朱建榮半張著嘴呆愣了好半天,才憋出了一句,“你確定嗎?” 他知道stacs。 stacs是計算機類最頂級的學術會議。 這類專業的頂級學術會議,參加的人數不是太多,但想要獲得邀請函是非常困難的,要么就是計算機領域的頂級學術大佬,要么就是和評審、組織、管理工作有關,最直接的就是論文通過審核。 當然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自費去參加,購買門票也是可以旁聽的。 王浩不可能是前面兩種,最后一種可能性極小,很少有學者會自費參加學術會議。 那么只能是有論文通過審核了。 什么論文,能通過stacs會議的申請?stacs會議上做的報告,都肯定是國際最頂級的研究,每一個研究成果論文,可以說,都有資格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上。 “我很確定?!?/br> 王浩說著拿出手機,給朱建榮展示了一下收到的邀請函照片,上面還標注了做學術報告的具體時間。 朱建榮仔細看了好半天,愣愣的說道,“一類會議作報告,學??隙ㄊ侨抠Y助的,按照規定,護照、簽證、機票、酒店住宿、伙食費,等等,所有花銷都可以資助,還可以帶個人一起參加?!?/br> 他補充的說了一句,“你去就可以了,記住要留著所有的票據?!?/br> 王浩得到滿意的答案。 走了。 李明并不知道stacs,他帶著疑惑問道,“什么是stacs?還是一類會議?哪個國家舉行的?” 朱建榮沒有回答,而是深吸一口氣,認真說道,“看來,不能等到暑假了!現在,我們就要商量,拿出方案,怎么留下王浩!” “萬一,他去了其他學校,我們后悔都來不及??!” “現在!馬上!” “趕緊聯系欒院長、蔡書記,還有吳莉芳教授、周清源教授……” 第三十七章 計算機學院的爭奪 教務樓二樓會議室。 理學院院長欒海平,教務書記蔡國強,科技處主任副主任李明,還有包括周清源在內的理學院三位資歷深的教授,他們都看向了朱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