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書迷正在閱讀:平凡人重生末世前一周、瘋批攻重生,師尊休想逃、重生之小師叔太撩人、霸道帝君懷了我的崽[穿書]、炮灰也有求生欲[重生]、嬌養病美人夫郎、炮灰女配她靠內卷自救、[綜英美] 聽說我們都有個慘死的前任、[綜英美] 蝙蝠崽是一位魔導師、[綜英美] 群穿綜英美后如何HE
他有好多想問的,想問他們什么時候化形的,想問他們什么時候來的京城,想問他們怎么知道自己出事的。 看他那急吼吼的樣子,石磊忙說:“我們前不久化形的,靠著你留的銀兩從山里來到京城,今夜天象有異,我沒感受到你的靈氣,便來了這里?!?/br> 玉州恍然大悟,這會兒也不著急了,他扭了兩下身子,石頭便笑:“我心中想的自己化形之后的樣子,就變成了這樣?!?/br> 容叔又戳了戳他的葉子:“怎么不夸我?!?/br> 玉州用葉子遮了遮自己的軀干,隨后抖了兩下,氣得容叔吹胡子:“你知道什么,這叫仙風道骨?!?/br> 玉州又晃葉子,很是高興,要是他現在是人形,他一定要帶著他們吃很多好吃的,可惜他現在是人參,跟他們的交流只能靠葉子。 時延看著他們熟稔的樣子,他根本不清楚玉州的那些動作都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他們怎么就說起話來了,他不想打擾他們寒暄,但又不想被忽視得徹底,只好用尾指隱秘地戳戳玉州的葉子,玉州回過神,葉片在他指尖蹭了蹭。 寒暄一通之后,石磊還是擔心玉州的情況,還是需要加緊給玉州運回霧鳴山的土來,所以在天色大亮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出了宮。 他們來得快走得也快,行中備好了飯兩人也沒吃,于是行中都給他們打包了,念著是玉州的親人,想必很多習慣都是一樣吧。 此時,緊閉的淑寧宮的寢殿大門終于打開,小棗第一時間跑了上去,卻沒有看到玉州的影子。 “陛下,公子呢?”小棗努力地往時延的身后看,卻什么也沒看到。 時延的手中抱著玉州,看著他:“昨夜他的親人來了,把他接回家修養去了,過一段時間就會回來的?!?/br> 小棗的手垂了下來,他不明白為什么,為什么陛下不讓太醫給玉州看診,為什么陛下不讓他們看一眼玉州公子,現在說的玉州被家人接走了,但,玉州哪里還有家人? 也許他的玉州公子,是真的不在了,可怎么,連個告別的機會都不給他們呢? 時延本不欲與他多言,但看到自己懷里抱著的花盆里的玉州不停地搖晃葉子,他才說:“你回自己家中住一段時間吧,等他回來,你再回來?!?/br> 小棗有些愕然地抬頭,似乎是不可置信,玉州可能在再也回不來了,自己就能永遠出宮了嗎? 時延便說:“玉州臨走前,說讓你別擔心?!?/br> 小棗似信非信,但最終還是被行中送出了宮,出宮的時候,行中給了他一個包袱,里面是好幾張大額的銀票和一些碎銀和銅板,那是他這么些年也沒賺到的。 玉州臨走前,還這么記掛自己嗎?可他也沒為玉州做過什么,哪里就值得他這么念著。 小棗抱著包袱,在雨后的艷陽中哭得聲嘶力竭,行中嘆了口氣,心里也不好受。 現在宮里宮外都人心惶惶,他沒時間再有多余的情緒。 第26章 離千秋宴已經過去了三天, 這三天里整個京城幾乎所有人都戰戰兢兢,生怕下一秒就有侍衛破門而入。 在時延的鐵血手段下,又一批潛藏在京城的細作被清理殆盡。 禹王刺殺, 陛下念在手足的份上, 并沒有要了他的命, 而是終生監禁大理寺,王妃世子貶為庶人, 為了防止日后他們再做出什么事情,圈禁京郊, 不允許他們離開京城半步。 此旨一出,世人皆贊嘆陛下仁義。 時延的起居回到了勤政殿, 不一樣原來玉州那盆草, 被陛下養在了勤政殿他的桌案邊。 宮里回到了玉州沒來之前的樣子。 勤政殿的小廚房不再需要隨時留著火,滿是干勁的御廚總是唉聲嘆氣, 陛下不重口腹之欲,他一身的本領沒人能捧場, 最近都抱著自己的鏟子坐在灶邊唉聲嘆氣; 藏書樓里新添的軟榻已經好幾日沒人睡了,上面已經沾了不少的灰, 又被這幾日的夜雨濡濕; 晴彩不用再搜羅藏書樓中的經書,只為哪天玉州回偏殿睡的時候能有經書伴著入眠; 最奇怪的還是陛下。 在處理完刺殺之事之后, 他召見了御花園里所有的花匠。 但那些培育了名花品種的,時延都讓他們下去了,只留下了一個曾經種過人參的花匠。 那花匠膽戰心驚,最后卻只是聽說陛下想知道他從前是如何養人參的, 養得如何, 可有什么注意事項。 只是那花匠緊張得連話都說不清,于是行中便說讓那花匠寫下來, 憑記憶總有遺漏的地方,不如慢慢寫,才清晰細致。 看著時延遠去的背影,行中嘆了口氣,公子不在了,陛下就繼續養了他的草,也算是找到了一種寄托,只是不知道這樣的寄托是好是壞。 容叔和石磊在五天之后回到了皇宮,跟著一起的還有符心,三個人帶了很多的霧鳴山的土回來,這會兒都堆在了御花園,時延安排人把御花園收拾了一角出來,專門堆放玉州的土。 容叔跟石磊沒有再進宮,而是選擇進了相府,因為符心請求,讓他們也去看看文相,符心對外說這兩個人是他的叔叔和大哥,文相雖然存疑,但最后還是讓人收拾出了房間。 現在時延養玉州的花盆,是從庫房里找出來的一塊天然碧玉雕成的盆里,盆里的土都都換成了霧鳴山的土,這會兒盆就被擺在勤政殿的書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