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元尊、升邪、女尊之渣女難為[快穿]、夫君,自己打臉疼嗎[穿書]
連喬找了塊干凈絹帕,揩去指尖的唾沫,起身閑閑問道:“陛下說了晚上過來不曾?” “崔公公適才已傳了旨,娘娘好生相迎便是?!弊嫌窈φf道?;实圻@幾日始終宿在怡元殿里,別的嬪妃那里一概不去,這樣的專房之寵,連她這個做婢女的都覺與有榮焉。 連喬卻只是笑意淡淡,皇帝無非想從她這里找回一點自尊心罷了,才剛經歷過一場背叛,唯有一個深愛自己的女子,才能撫平皇帝心中的褶皺波瀾。當然,他認定了連喬是那個深愛他的人,這也算是一種認同,對此連喬相當滿意。 淑妃將死,孫家的勢力也不再,看來這宮里的格局很快就要發生變化,從前是三足鼎立,現在卻是連喬同穆皇貴妃二分天下,她更要小心。穆氏不比淑妃容易對付,而連喬也絕對不想落到孫柔青那樣的下場。 孫柔青最終還是銜恨而終,穆氏對外只宣稱淑妃產下死胎后心情低落,以致憂憤成疾。她向來很擅長揣摩皇帝心意,知道怎樣說最能讓皇帝安心,這一點連喬都自愧弗如。 第118章 太后逝 淑妃病歿一事,皇帝叮囑了不必讓孫太后知道,眾人念及孫太后病勢沉重,也就無人敢去泄密。孫太后年老衰弱,經不起打擊,萬一出什么岔子,她們便都得跟著掉腦袋。 但孫太后卻模模糊糊猜到一些。 秦嬤嬤打了一盆熱水來,準備為孫太后擦洗身子。她現已臥病在床,連起身都十分艱難,秦嬤嬤唯有更加小心照拂著,免得老人家生出褥瘡。 孫太后半棲在迎枕上,比先前蒼老了許多——其實她才不過五十許人,可一半的頭發都已白盡了。她幽幽問道:“柔青是不是已經去了?” 秦嬤嬤正用細棉布汲了溫水為孫太后揩洗手背,那兒是一大片枯槁皴皺的肌膚,聞言不由得一怔,勉強陪笑道:“太后說什么胡話,淑妃娘娘還在合歡殿好好養病呢!” “你不必哄騙哀家,哀家雖然病了,可還沒糊涂到人事不省?!睂O太后臉上異常疲憊,雙目已失去往日的神采,自從孫家被流放以來,她便從未笑過。 她輕輕說道:“前日里哀家還聽見有人在窗戶底下念叨些什么,仿佛是關于淑妃,她要是沒死,如今還有什么值得驚動的?” 死這個字眼往往分外怕人,可從孫太后嘴里說出來卻是輕描淡寫:一個人若不再忌諱死字,就說明她已然存有必死之心。 秦嬤嬤暗罵那幾個奴才好沒眼色,私底下議論也不知走遠些,可見孫太后的威懾到底不比從前——連皇帝都不把福寧宮放在眼里,孫家的人說殺變殺了,旁人更不必忌憚。 秦嬤嬤頓覺悲從中來,想找幾句話來勸解孫太后,搜腸刮肚也找不出來。她本就不是伶俐的那一類,跟著太后也無需口齒厲害,孫太后往日得皇帝尊敬,得內宮倚重,在朝內且有孫家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誰能想到會落得如今需人開解的地步呢? “淑妃自己就是生性好強的,其實孩子沒了大可以再要,何必一味地鉆牛角尖,倒把自己的身子拖垮了?!睂O太后感慨道。年紀一到,什么事都漸漸看淡看開,連死生都不算大事,何況是一個出世未久的孩子。 秦嬤嬤更不敢告訴她淑妃的死其實另有隱秘,唯恐臉上的神情泄露了心事,秦嬤嬤忙鼓出一臉笑,“太后,奴婢伺候您喝了藥,您好安睡?!?/br> 她將旁邊桌案上涼著的藥汁呈上去,孫太后連眉頭都不皺一下,接過來便一飲而盡。這湯藥本來苦澀無比,許是孫太后服的次數太多,已經不覺得苦——根本她就不覺得這些個藥有用,之所以還按時服用,無非是嫌太醫院那幫老家伙嘮叨,好堵他們的嘴。 秦嬤嬤看著孫太后闔上眼沉沉睡去,這才小心的上前為她蓋好錦被,自己在床前怔怔的想了一會兒:孫太后服藥的次數越發頻繁,可這病似乎沒有半點好轉,太醫們都說心病還須心藥醫,壓根瞧不出孫太后得的什么癥候,照這樣看來,哪日駕鶴西去也是遲早的事。 秦嬤嬤自己淌眼抹淚傷心了一回,方才收拾了殘余的碗盞出去。 孫太后近來睡得很沉,人老了還能一沾枕頭就倒,是有福氣之人才能享用的好運。盡管孫太后也明白,無非是那些苦藥的作用,盡管治不好她的病,能好好睡上一覺大約也不錯。 不知過了多少時候,孫太后睜開眼時,窗外只余落寞夕照。她看到坐在床頭的皇帝也沒覺得驚奇,只淡淡問道:“什么時辰了?” “已經酉時了?!被实鄣恼Z氣同樣平淡,好像這樣的對話在他們母子而言是很尋常的事。 孫太后有些失笑,這么說,她竟是從早晨睡到了黃昏?她略帶責怪的道:“皇帝也不叫醒哀家?!?/br> “朕喊了幾回,母后您總是不醒,朕只得罷了?!被实蹜撌窍铝顺苯于s來的,還穿著那身明黃衣裳,看久了,便覺刺眼得慌。 孫太后用手臂擋了擋雙目,勉強問道:“皇帝來很久了么?” “服侍母后,無論多久都是應該的?!背凑f著,將案前一碗新的湯藥端起,徐徐吹涼,才遞到孫太后唇邊。 一樣的清苦滋味,但是他連眉頭都沒皺一下。 孫太后本想自己來,但皇帝執意要盡孝,她也只好接納。 直到那烏黑的藥汁被飲盡,露出金魚蓮花的碗底,皇帝方遞過一番絹帕,供孫太后揩拭唇畔的水漬。 lt;a href=復仇 lt;a href= title=天行有道 target=_blankgt;天行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