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游戲也太真實了 第683節
甚至連著三條都在說同一件事兒。 “……鋰電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小聲念了出來,葉煒心中不禁感到些好奇,于是點進去看了一眼。 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央網的視頻。 “近日,華科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在關于‘鋰枝晶問題’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根據業內人士分析稱,該問題是阻礙鋰負極電池研究的重要瓶頸……” 旁白結束,鏡頭一轉。 面對著記者的采訪,劉億平院士感慨萬千地說道。 “說來慚愧,我們只做出了一點微小的貢獻,實在難當如此殊榮!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進展,主要還是得感謝合作單位的幫助,以及社會各界和國家的全力支持……” 劉院士的措辭很謙虛,也很嚴謹,從科普的角度大致介紹了該研究涉及到的領域。 采訪完劉院士之后,記者接著將鏡頭轉給了產業界人士——某知名電池企業的首席制造官。 和劉院士的謙虛沉穩不同。 這位產業界人士在鏡頭前的表現雖然還算克制,但從那滿臉的紅光就能看出來,此刻他的心情有多么激動。 就好像壓國足贏錢了一樣。 “……這將成為新能源行業的里程碑事件!毫不夸張的說,我們的生活將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葉煒雖然聽不太懂他在說什么。 但從那人臉上的表情,他大致能感受到,這項新技術對于產業界的震撼。 視頻太長,葉煒沒有全看完,而是直接劃到了評論區。 出乎了他的意料。 幾十萬加的評論,和上百萬的點贊,居然在一條科研領域的新聞中看見了。 “牛逼!” “6666!” “臥槽,那我的手機豈不是可以一周充一次電了?!” “我家新能源車的動力電池才200wh/kg……突破三位數的意思是,1000wh/kg?!” “自信一點,應該是至少1000?。b牙)” “微小的工作還行,大佬太謙虛了!t.t” “話說那個合作單位是什么?總感覺好神秘!” “ 1,采訪中完全沒出現啊?!?/br> “ 10000,不露臉的一律當成有關部門。(滑稽)” 刷著新聞的評論區,葉煒心中同樣是感慨萬千。 沒想到影響世界的變革,并沒有以轟轟烈烈的形式出現。 而是在一個平平無奇的夜晚,當他摘下頭盔拿起手機,人們的生活已經在悄無聲息中發生了改變。 當所有人都意識到的時候。 未來已至。 看完了某個大v在轉發中的分析,那個薄薄的一層人工sei膜將對國家能源戰略、全球能源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時,葉煒忍不住贊嘆了一聲。 “牛??!” 這些大佬們也太強了! 雖然他平時很少關注熱點新聞,學的專業也和電池沒半毛錢關系,但聽聞國家在科研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他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感到驕傲和自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先進的生產技術是全社會的財富。 當社會生產力從量變完成質變的一瞬間,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將迎來全新的版本。 可惜他不是搞研究的料。 只能給那些默默付出的大佬們點個贊了。 第349章 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葉煒并不知道。 就在他感慨著“大佬牛逼”的時候,那些被他點贊的“大佬”們,此時此刻的心情,并不比他淡定多少。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 “確實,不得不服?!?/br> “哎……感覺這十幾年的實驗都白做了?!?/br> 華科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劉億平院士的辦公室。 坐在辦公桌前的研究員們,一個二個都捧著手機在那兒刷著,一臉感慨地往上劃著拇指。 這幾天發生的事情,對他們來說簡直就像做夢一樣。 直到一周之前,他們還忙的恨不得一個人分成倆。 然而現在,所有人都忽然一下子閑了下來,甚至有時間刷圍脖了。 其實不只是他們。 這也是絕大多數“和他們從事類似方向研究的項目組”的現狀。 那個橫空出世的404號人工sei薄膜,對于整個行業的影響,簡直可以用“一步到位”這個詞來形容。 一千次充放電循環,幾乎沒有容量衰減! 負極上也完全看不到樹杈狀的死鋰出現! 由于效果過于驚世駭俗,以至于他們一度懷疑,是不是實驗設備出了故障。 直到越來越多的重復組實驗結果出爐,他們才逐漸確信,出問題的不是他們的眼睛和實驗設備,而是這個過于真實的世界…… 也許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那種天才。 即便脫離整個研究體系之外,即便不與任何同行切磋交流,也能一聲不吭地拿出驚世駭俗的研究成果。 “……現在的新聞真是一點兒營養都沒有,我特么刷了快兩小時的圍脖,愣是沒搜到一點兒有用的線索?!?/br> 戴著眼鏡的博士生,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他的名字叫林盛宇,是劉億平院士的學生,從碩士開始就跟著劉老在探索鋰電池的未來了。 “還在搜那個‘合作單位’呢?”一旁的師兄笑著調侃了一句。 “是啊,”林盛宇點著頭,反問了一句?!澳悴缓闷??” “好奇啊,這能不好奇嗎?但光好奇有啥用?咱都不知道那合作單位是啥,你指望別人能知道?”那師兄呵呵笑著說。 說來慚愧。 全網都在熱議那個神秘的合作單位,然而身在漩渦之中的他們自己都不知道,那個合作單位到底是誰。 另一名師兄也插了句嘴。 “放棄吧,老劉都不肯說的東西,你覺得那些記者能知道啥?” 林盛宇沒有說話,眼睛仍然死死盯著手機屏幕,那表情明顯的不信邪。 旁邊的師兄師弟們已經開始聊起了別的話題。 “這鋰枝晶的問題解決了,咱接下來研究啥?” “正極材料?電解液?隔膜?” “不知道,選啥方向也得等老劉回來了才知道?!?/br> “話說老劉人呢?這幾天咋都沒看到他?!?/br> “業內發生了這么大的事兒,估計是開會去了吧?!?/br> 鋰枝晶的問題解決了,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沒事做了。 倒不如說,等著他們去做的事情還有一堆。 隨著瓶頸突破,鋰負極電池從實驗室走向人們的生活已經成為可能,一條嶄新的技術路線擺在了所有人面前。 用什么做正極? 用什么做電解液? 研究什么,以及如何去研究……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進一步討論。 這項技術改變的不只是產業界,同樣也包括身為研究員的他們。 只有走在最前面的人,才有資格決定未來的路該如何去走。 曾經的他們是追趕者。 而現在,選擇未來道路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他們的手上。 他們將決定新能源行業的未來,而全世界都在等待著他們的答案。 不過話雖如此,有個問題,仍在眾人的心中揮之不去。 那個人工sei膜…… 到底是從哪冒出來的? …… “老劉這幾天怕是有的忙了?!?/br> “哈哈哈,那不是肯定的么!鋰電行業出了這么大的事兒,他不去主持大局,總不能麻煩我們遠方的朋友去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