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游戲也太真實了 第665節
先前倆人聊天的時候,她得知101號營地是一個類似于貝特街的地方。 不過那兒沒有剝削他們的老鎮長,而是有很多比查理爺爺更博學的人。他們發明了很多好用的東西,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老實說,小魚心中是有一點點羨慕的。 尤其是聽她說,他們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會有人教他們寫字和算數,稍大一點的時候,還能學到更厲害的知識。 那是她從未有過的經歷。 如果不是楚大哥的話,她大概還在發愁怎么把笨重的大鐵鍋扛到灶臺上,也不會學到那么多有趣的知識了。 “哎,”說到自己家,帕伊嘆了口氣,“雖然合成食品也不是不能吃啦……不過那味道,勸你別抱太多希望哦?!?/br> “是營養膏嗎?”小魚好奇地問道。 “倒不至于是營養膏……我們過得比一般幸存者聚居地還是好一點點的啦,不過能源和物質都談不上富裕就是了?!?/br> 說到這兒,帕伊忽然想到之前管理者送他們的那份大禮。 那卡車上好像裝著不少好吃的東西! 想到營地的大伙們也能分享到這些可口的美味,帕伊心里就像是吃了蜜一樣,說不出的開心。 師傅說的果然沒錯。 與人分享,即使是單調的食物也會變得美味。 更何況是這等美食! 偷瞄了一眼那個靠在椅子上閉目假寐、已經快睡著了的管理者,帕伊在心中下定了決心。 作為訪問團的代表,她一定要簽一份漂漂亮亮的協議回去! 讓大伙兒們頓頓都能吃上如此美味的佳肴! 第342章 還真是外星人做的游戲?! “你見過那位管理者了?” “是的?!?/br> 西洲市北部的荒原,遠處隱隱約約能夠聽見幾聲狼嚎。 站在簡易搭建的帳篷旁邊,澤維爾手中捧著電話,神態寫滿了恭敬。 此刻與他通話的人,正是布格拉自由邦的無冕之王、火石集團的總裁兼董事長西格瑪。 簡單的詢問過那個管理者的情況之后,西格瑪繼續問起了他最關心的事情。 “迪隆呢?!?/br> 澤維爾語氣沉重道。 “迪隆……死了?!?/br> 通訊頻道短暫的沉默。 西格瑪緩緩問道。 “怎么死的?” 澤維爾如實回答道。 “新聯盟的人說,他死在了戰場上,就地埋在了松林附近的戰壕……” 說這些話的時候,澤維爾的心情充滿了緊張。 雖然大裂谷是布格拉自由邦的宗主,但軍團卻是火石集團的主要貿易伙伴。 他并不知道老板和軍團達成了什么協議,但直覺告訴他,那個迪隆的身份應該不簡單。 不過幸好老板是個明事理的人,并沒有將氣撒在他的頭上。 花了一點時間平復情緒,通訊頻道那頭的聲音繼續問道。 “……貿易協定?” 澤維爾慚愧地說道。 “沒談攏……他們僅同意在關稅上給我們一定的優惠,而且只針對非軍火產品。至于勘探權和采礦權,他們不打算和我們談?!?/br> “他們的實力如何?” 那聲音中帶上了一絲銳利,就像露出鋒芒的刀刃。 澤維爾心中微微一顫,下意識地壓低了聲音,謹慎地說道。 “他們大概有兩只千人隊,人數不多,但個體實力很強。再一個就是武器,他們的裝備雖然談不上先進,但數量充足,而且設計很特別……牙氏族輸的不冤?!?/br> 通訊頻道的那頭沉默了一會。 似乎陷入了沉思。 良久之后,他的老板緩緩開口道。 “我知道了,你先回來吧,我有其他任務要交給你?!?/br> 澤維爾心中松了口氣,恭敬說道。 “遵命?!?/br> …… 距離拍賣會結束已經過去了三天。 現實世界。 華科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某間實驗室里正在加班。 “……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盯著電腦屏幕上的圖片,劉億平院士的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的表情。 一張厚度不到100納米、柔軟的人工sei薄膜,就仿佛一道魔法構筑的屏障。 是的。 那一系列神奇的特性,簡直就像是魔法。 它的機械強度超乎尋常,而且有著高穩定性和單一離子通道。 配位聚合物通道中開放的金屬點位上的高電負性,能夠有效改善復合材料膜中li 的轉移數,以及單個離子通道的導電率。 而這一系列精妙絕倫的設計,使得它能夠有效抑制副反應的產生、調節li 在負極上的沉積規律,有效抑制鋰枝晶的生長,從而保持電池正負極的穩定。 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教授,充放電循環組那邊的數據分析出結果了?!币幻髦坨R的研究員走了過來,那掛著黑眼圈的臉上同樣是一副見了鬼的表情。 從屏幕上收回了視線,劉億平教授看向了自己的學生,立刻說道。 “快拿來我看看!” “在這里……”那研究員遞出了u盤。 三天的時間,當然不足以整個研究團隊將所有的文件看完。 不過卻完全足夠他們用最先進的設備,在實驗室里將那張【404號人工sei膜】,按照資料中給出的方法還原出來。 將膜制作出來之后,接著就是測試膜的性能了。 項目組里的科研狗們,很快制作了一套簡單的鋰電池模型,用鋰片做負極。 這些材料都不難搞,整個實驗室里最不缺的就是電化學相關的東西。 將循環結束的袋裝電池拆解,通過原位轉移盒在非空氣條件下轉移到觀測區域之后,他們很快得到了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樣品表面3d圖像,和透射電鏡下的2d投影。 而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關于那張膜的信息。 這些工作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事實上卻花了他們不少時間。 這三天的時間里,他的研究團隊什么都沒做,將全部的精力都撲在了那10個g的資料上了。 事實上,在得到了這樣的結果之后,他們以前做的那個項目也沒必要繼續下去了…… 將u盤插在電腦上,看著屏幕上的圖像,劉億平院士的臉上忽然浮起一絲苦笑。 捏了捏有些發酸的眉心,坐在辦公椅上的他嘴里反復嘀咕著重復那句話。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br> 站在一旁的研究員沒有說話,但很明顯他也想問這個問題。 三天前,他們剛拿到那份資料的時候,整個項目組的所有人都以為這份資料是在開玩笑。 一個在學術界懸而未決的問題。 甚至于上一次學術會議,他們還在討論可能行得通的方向,以及鋰電這條路還值不值得繼續走下去。 結果現在,突然有人宣稱自己找到了標準答案。 而且用的還是大家都沒嘗試過的方向。 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不管怎么想都像是個愚人節玩笑。 這都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了,而是從邏輯上就很難成立。 如果是用現有的技術,根據特定的需要設計一樣產品,不管做的是武器還是水杯,想保密都不難。 然而前沿領域的研究完全不同。 這根本都不是公不公開的問題,而是關著門根本就沒法做。 進入20世紀之后,科研就已經變成一個成體系的東西了。 個人在體系中的作用,比起cpu,更像是cpu上的“晶圓”。 除了數學領域偶爾還能誕生一兩個“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的天才,大多數領域的研究都已經是“軍團作戰”。 雖然也有團隊會為了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拔得頭籌,壓著階段性成果不發,憋個大招放核彈,但同行們各自在做什么事兒,基本上是瞞不住的。 “……在13號文件第27頁有詳細的反應機理表述,不過我們在設備上沒有觀測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