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一部古書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天命逆凰、食魂計、我不會武功、勾引有婦之夫后(出軌 高H)、無愛同居:女人,你真麻煩!
當包為公講到這兒的時候,我就感覺他講的太詳細了,有鼻子有眼,跟自己親眼在旁邊看見的一樣。我不是學歷史的,可畢竟在古行混過,以前在店里看攤兒,也看過一些書。很多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其實都是由后人腦補之后記錄下來的,所以說,但凡是史料,就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 “小老弟,怎么,不信我說的?”包為公果然是個老狐貍,一看見我的眼神里的懷疑,就知道我對他的講述不怎么相信。 “不是不信,問一句,這些事,你是從那座古墓里挖出來的書中看到的?” “不是?!?/br> 李觀那個人,愛讀書,也愛藏書。他只有一個兒子,是個二世祖,斗大的字認不得一籮筐,在李觀去世之后,他的兒子罕見的孝順了一次,因為知道李觀愛書,所以,李觀的兒子把家里的藏書一股腦全都搬到墓里給父親陪葬了。 在這些書里面,有李觀親筆書寫的一部分手札,手札上把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講述的很清楚。 “那份手札,我可是看了很多次了,只不過出門也不能帶著?!卑鼮楣珨倲傋约旱氖郑骸坝袡C會的話,我讓你看看真本,你就知道了?!?/br> 包為公這句話一說出來,我不由自主的就暗中松了口氣。聽他這個意思,大概不準備怎么難為我,既然說了以后有機會讓我看看李觀的手札,就說明他至少不會把我給做掉。 李觀修書修了一半兒,這是件很奇怪的事,因為在皇帝的支持下,他收集了海量的民間藏書,而且專門有十幾個人,幫他整理謄抄一些書籍。但修書修了三年多時間,李觀突然不干了,原因是得了重病,需要回家靜心休養。 這個事情,在當時有一種說法,那個時候的帝國權力中樞里面,正值嚴黨和清流拼的你死我活的關鍵時刻。李觀雖然不參與權力爭斗,但他是徐階很青睞的一個學生,很多和李觀身份差不多的人,要么被整死,要么就下放,李觀可能是想避禍,所以托口養病,遠離朝堂是非之地。 但,只有李觀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李觀手下有一個叫畢通的人,是修書時的助手。當時幫李觀整理資料的人有十幾個,畢通只是其中之一。不過,李觀信賴畢通,畢通的文采出眾,字寫的很漂亮,記憶力也超級好,看到畢通謄抄的資料,會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整理資料的人,按照斷代順序,各自負責一部分書籍。畢通所負責的,是唐代的書籍資料。在整理這些資料的時候,畢通發現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兒說”,這個書名,并不是兒子說的話的意思,兒說的含義,就是信口說來,只搏看書人一笑。 這本書的作者不詳,是一本手寫本,由此可見,這本書沒有刻板印刷發行過。雖然作者的姓名,身份已經無法查考,但從書中的行文,筆鋒,以及所記錄的事件來看,作者必然是一個在唐代做過京官的人。 這本書里,記錄了這么一件事。唐景云元年,也就是公元710年,有象雄古國的使臣不遠萬里來到了長安。那個年代里,象雄和唐的來往,遠沒有吐蕃和唐的來往頻繁,所以,當時唐帝國的皇帝,唐睿宗李旦接見了象雄使者。 其實,在唐睿宗接見象雄使者之前,就有人建議,皇帝最好不要親自面見象雄使者。因為那個時候的象雄國勢已經衰敗,不斷的被崛起的吐蕃打壓。象雄使者祈求接見,很可能是想聯絡唐帝國,夾擊吐蕃。 唐睿宗沒有接受建議,還是接見了象雄使者。象雄使者并沒有提起和唐帝國聯兵夾擊吐蕃的事,他所想轉達的,是另一個意思。 象雄使者告訴李旦,在這片廣袤的天地之間,并非只有大唐,吐蕃,象雄,以及中亞西亞諸國,除了這些國家之外,還有更加廣闊富饒未開化的世界。這些尚未被發現的世界,叫做十方天地,也叫做大千世界。 “十方天地,大千世界?!卑鼮楣α诵?,說道:“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br> 包為公這么一說,我感覺他應該沒有完全瞎編亂造。因為大千世界這個詞,我聽說過。而且,當初我在胡楊河故道進行探險時,曾經挖到過一支商隊。那支商隊是唐代的千牛衛冒名頂替的,商隊的目的,也是在尋找傳說中的大千世界。 象雄使者對李旦轉達了他的來意,因為象雄連年和吐蕃進行戰爭,國力迅速下滑,所以就想和大唐聯手,一起去尋找大千世界。如果真能找到的話,將會獲得無窮無盡的土地。 唐睿宗李旦這個人,生性膽小懦弱,而且當時的大唐還在強盛時期,版圖遼闊,對土地的渴求并不強烈。就因為這樣,李旦對象雄使者的話,沒有太大的興趣。 象雄使者并不灰心,緊跟著,他又告訴李旦,尋找大千世界,并不僅僅意味著可以獲取和天地一般廣闊的領土,統御萬方,更重要的是,只要能夠找到進入大千世界的門戶,就會得到重生的機會。 重生,死而重生。 象雄使者的這些話,一下子把李旦給吸引了。他對版圖,甚至對權力都不怎么留戀,唯一留戀的,就是這個繁華的世間。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什么都不缺,缺少的就是壽命。 象雄使者接著告訴李旦,無論是他們所信奉的苯教,還是大唐興盛的佛教以及道教,雖然都有長生的傳說典故,可這個世界上不會有真正的長生。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人可以長生不死。 然而,只要尋找到了大千世界,那么,即便死去的人,也會獲得新的生命。 象雄使者應該沒有紅口白牙的忽悠李旦,他必然出示了一定的證據,博取了李旦一定程度的信任。 象雄使者的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了,他讓李旦相信,如果有一天李旦駕崩了,那么只要能找到大千世界,那么,李旦還可以再活過來。 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強烈的吸引。 李旦相信了象雄使者,不過,他還得找一個人商量商量,那個人就是李旦的兒子,李隆基,也就是唐明皇。 李旦能夠重新復辟登基,很大程度上都是李隆基的功勞。年輕的李隆基英武過人,胸有大略,相比李旦,他更能勝任唐帝國的統治者的位置。李旦也有自知之明,所以遇到這種事情,自然而然會跟李隆基商議。 象雄使者有辦法說服李旦,也就有辦法說服李隆基。事實就是如此,不僅李旦相信象雄使者,李隆基最后也相信了象雄使者。 這兩個唐帝國名義上和實際意義上的統治者,其實對于大千世界的訴求各不相同。李旦想的是,可以重生,多活一世,而李隆基圖謀的,是古今帝王都未曾開創過的十萬里疆域,盛世皇朝。 李旦是個實心眼,和象雄使者談妥了之后,就準備著手進行合作。但李隆基謀慮的比較多,他始終覺得,暗地里跟象雄進行合作,可能會激化與吐蕃的關系。而且,大唐和象雄聯手,最后獲取的土地疆域不管有多大,總要分給象雄一半兒。 為此,李隆基留了一手,從象雄人那里套取了一些絕密信息之后,就對象雄若即若離,然后獨自進行對大千世界的尋找。 大千世界能不能找到,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是李旦已經早早的做好了準備,在開始正式尋找大千世界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712年,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可以說,李旦是很明智的,他一門心思的等著到大千世界去重生,但是,如果自己還是皇帝的話,那么一旦死去,必然有人不想讓他再活過來。所以,李旦聰慧的選擇了退位,當一個不掌握權力,對李隆基沒有任何威脅的太上皇,也只有這樣,他死去之后,才有機會得到重生。 記錄這件事情的那本書,也就是兒說的作者,一定是當時皇帝的近臣,否則不可能知道這些秘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作者寫下了這本書,卻不肯留名,留名就是給自己留禍。 畢通從海量的書籍里找到這本書,然后親自拿給李觀去看。書中所記載的事情,讓李觀感覺新奇而且詫異。如果換了別的人,估計也就把這種東西當做一個茶余飯后以供消遣的故事來看,但李觀沒有這樣,他和畢通一起,查找了無數的古籍,想要印證這件事的真偽。 他們翻找了什么書,現在已經無從得知,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李觀竟然真的找到了旁證,他認為,兒說里記錄的這件事,并非空xue來風。 從那時候開始,李觀和畢通就把所有的精力全都放在了這件事上,至于修書,已經顧不上了。 找來找去,他們搜集到了不少資料,李觀估計是想把得到的理論付諸實踐的,只不過他身上還擔任著官職,來去很不自由,就因為這樣,李觀才果斷的托病請辭,一心一意的尋找關于大千世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