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風華正茂 第126節
書迷正在閱讀:快穿之打臉上天、國公夫人多嬌艷[重生]、攻他提前發瘋了[重生]、我把時空門上交給聯盟、真千金她又躺下了、炮灰后成了帝國團寵Omega、禁區求婚(高h)、龍象、[綜漫同人]在立海大成為魔王的日子、養奴不成反成老攻(ABO)
當做起事來,時間便過得飛快,于是,兩人甚至沒有幾天正經歪纏惜別的時光,轉眼就到了離別之日。 而離別之時,再怎么惜別也終歸要離別。 “……我打聽過了,從瓊州到京城,信件要一月有余才能送達,不過,我每日都給你寫信,這樣,你每日都能收到我的消息——還有,你也要給我寫信,說好了的?!?/br> “……少喝些酒,不開心時也不要憋著,多出去走走,看看,抬頭望天的時候,說不定我也和你一樣在看著天?!?/br> “你怎么變得像冬梅姑姑一樣嘮叨?!?/br> “呵呵……” …… 話說到無話可說時,離人終于要踏上旅程。 工匠、醫師、護衛,最后才是睢鷺,他騎著馬,墜在隊伍最后方,隊伍漸行漸遠,他卻還在頻頻回頭,看那個已經越發小的紅點。 早春還有些寒意,內里換上春衫,外面卻還要大氅擋風御寒,樂安和睢鷺便都披著鮮紅的狐裘大氅,在天地顏色尚顯黯淡的早春,那紅色便如熾烈的火,雪里的梅,于是當兩人離地很遠很遠時,依舊還能看到遠方那一點鮮紅。 但再鮮艷的顏色,也終會被距離消弭。 “公主,都看不見了,回去吧?!痹S久之后,冬梅姑姑在樂安身邊輕聲道。 樂安最后看了那已經沒有隊伍蹤跡的官道一眼,“好?!?,她對冬梅姑姑道,然后,轉身,看向身后的城闕,重新返回那個繁華富麗的地方。 * 從一個人變成兩個人再從兩個人變成一個人。 其實也不過短短半年而已,要說生活會因此而發生什么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然不會,但總有些什么東西是在悄悄變了的。 讀書時身旁再沒有另一個人的氣息,吃飯時桌上只有一副碗筷,倒春寒來襲時,無人溫暖的錦被不得不又用上了湯婆子……如此等等,細小而不起眼的變化,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樂安。 于是她才發現,自己竟然已經不知不覺習慣了他的陪伴,于是在本以為做好準備的失去后,卻還是顯得有些狼狽,一時竟忘記沒有睢鷺時,她是怎么一個人度過的。 不過,也只是一時的不適罷了。 不過是重新回到過去。 而且,睢鷺的信很快便到了。 走后第五天,算上送信時間,恐怕是出發后的第三甚至第二天,才剛剛走出京畿地界時便寫下的信。 而第一封之后便是第二封第三封第四封……正如他臨別時所說的那樣,他真的每日一封信,而信上,倒并非寫什么思念之苦,而只是寫出京后的一路見聞。 大到地方風俗之異,小到下榻的驛站小菜的口味,巨細無遺。 看著信,樂安便仿佛也跟著他一起離開京城,踏上了旅途,親眼見到了他所見的一切。 而樂安也如承諾的那般給睢鷺回信,也寫自己的日常,雖然她的日常實在乏善可陳。 春日一到,京城便又熱鬧起來,今年雖無春闈,但這絲毫不影響朱門里的大人們的玩樂,曲江上一場又一場賞春賞花宴辦著,胡姬曼妙的舞姿接連舞著,通宵達旦,徹夜不休,整日都有這般熱鬧的景象。 不過樂安已極少再去那些場合了,就連找宋國公夫人等打牌,都極少了。 也就偶爾還去去翠華山,和希微品茶垂釣,聊聊天。 其余宴飲交際,人情往來,幾乎全都斷絕了。 而清凈下來的這些時間,她則都在讀書——雖然說讀書也不甚準確,更準確地說,是尋書,尋農林牧副、技匠百工之書,尋于開拓一片蠻荒原始的土地可能有幫助的任何書。 當然,這并不必她親自一本本書地去尋去找,許多事是可以交給手下人辦的,不過,她很喜歡參與其中的感覺,喜歡讓自己有事情做、忙碌起來的感覺,因此常常并不只是吩咐手下人,也常常親自參與。 除了尋找現存已有的書籍外,她還常常易服去民間街頭閑逛——并不是以游樂為目的的那種閑逛。 她招攬了一些落地書生,讓熟悉生產又有意愿的,隨她一起觀察、記錄、總結,編纂工書農書,只搜尋現有的書還是不足,畢竟這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前進著。 她會去普通百姓的田間地頭,看百姓們如何耕作,她會去匠鋪工坊,看匠人如何紡織鑄燒,她也會不抱任何目的的,穿行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看百姓們的生活,甚至與街頭百姓深聊交友,遇見不平和苦難則都會盡力相幫。 她沒有穿華麗的衣衫,卻也并未刻意掩飾自己的身份,還有護衛隨行,再加上也有不少百姓識得她的長相,于是很快,許多人都知道了,那個常常出現在街頭田間的美貌婦人,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樂安公主,有人崇敬,有人拜伏,有人側目而視,她并不在意,依舊我行我素,渾然不像一個公主。 不過這樣的舉動,卻讓她在民間的聲望日盛,原本她像高高在上供在神壇上的神像,而當她深入民間,她便從神壇上走下來,變成了百姓們眼中一個鮮活的人,一個可敬可愛的人。 她從未像此時這般深入聆聽百姓的苦楚,親眼看他們的喜怒哀樂,也從未無拘無束,讓自己像普通人一般活著。 而除去在外的這些活動之外,在外人看不到的時間,更多時候,她都是將自己關在書房。 沒有人陪伴,也無人可探討,只一個人在那里涂涂寫寫,寫了許多許多,寫地本已幾乎痊愈的手掌筋痛之癥都又復發,疼痛時咬著牙忍痛也不叫喊,看得冬梅姑姑心疼地只流淚,問她寫什么那么拼,讓她不要再寫了,她也只笑著搖搖頭,說那是她必須要做的事,再說筋痛嘛,早就習慣了,反正死不了人,忍忍就過去了,與之相比,自然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當然,這種事她就不會在給睢鷺的回信中寫了。 這樣的日子過得飛快,轉眼間,睢鷺寄來的書信已經厚厚一沓,信上,他的旅途終于終結,終于到達了那個樂安從未去過的遙遠的瓊州,他的信越寫越長、越寫越厚,因為越往南,風俗疆域也與京城越不相同,莫說樂安,就連算是混跡過江湖的睢鷺,也眼界大開,于是便更加事無巨細地在心中為樂安描述著那個遙遠的世界。 那里日光燦爛,海風咸濕,那里有高大的奇怪的樹,那里有比水桶還粗的蛇,那里有各種各樣京城見不到的果子,那里也有各種各樣與中原迥異的人…… 睢鷺并未隱瞞自己遇到的困難,年紀輕威懾不足、對政務的不熟練、與當地人們交流時的語言不暢……等等等等。 樂安會興致勃勃在回信中給他建議,為他出招,雖然其實并沒有太大用處,畢竟兩人看似每天書信往來,其實從睢鷺寫下信到樂安收到信再到樂安的回信寄到瓊州,一來一回,已經是兩個月過去,兩個人之間隔著的是兩個月的距離,因此睢鷺面對的困難終將還是要他自己面對和解決,而樂安能做的,除了寄去一封在事情過去兩個月后才抵達的信件外,并無其他。 分隔兩地,還是那么遠的兩地后,兩個人的生活便幾乎成了完全不相干的平行線,若只有單純的愛戀之情,往往這份感情遲早會變淡。 在極難得的出席了一次宴會,卻被宴上的優伶私下主動投懷送抱、又被聞聲而來的齊庸言圍追堵截于是恰巧看到那伶人對她投懷送抱后,樂安終于啼笑皆非地認識到這一點——在有些人眼中,睢鷺走后,她恐怕便又成了空虛寂寞的閨中婦人,需要新人來填補寂寞。 而睢鷺又何嘗不是呢? 不久之后,睢鷺寄來的信中便提到,在與當地山民的交往中,有山民頭領看上了他,想要與他結成秦晉之好——沒錯山民頭領是女性——以促進當地土著民與中原朝廷之間的融洽關系。 睢鷺表示他十分感動,然而家中已有妻子,并且他對妻子情根深種恩愛不已,加之他家有祖訓(現謅的),祖訓有令不可負心做渣男,因此哪怕身首隕滅,此生也不會再移情他人。 那山民頭領倒是豪爽,聽睢鷺這么說后不僅不怒,反而大受感動,對睢鷺欽佩不已,隨后也主動配合睢鷺將山民登記造冊,為瓊州冊上新添上千人口。 不過這只是一則輕松的小插曲而已。 樂安知道,睢鷺能將這段寫出來,是因為這件事解決了,且解決地很好,但實際上,會有更多難辦或者無法提及的事,比如他到任后,必定有當地官員送他美人,邀他在溫柔鄉里促進男人之間的友誼,再加上他自身的姿容,哪怕是在瓊州那種“窮鄉僻壤”之地,主動相許的姑娘亦不會少,甚至比京城時的情況更甚許多——畢竟,此時的睢鷺身邊沒有她。 有些人,如終于結束了一年禁閉的“心直口快”的南康公主,便在結束禁閉后初次見樂安時,便忍不住笑盈盈問樂安有沒有為睢鷺安排貼身丫鬟,畢竟睢鷺一去千萬里,身邊沒有人,是“必定會另尋他人的”,畢竟“男人都是這個德行”,那么與其讓來歷不明的女人占了去,不如自個兒大度一些,安插個自己人。 樂安當時沒回她,不過翌日,便精挑細選了兩個美人,給南康的駙馬盧勝卿送了去,然后在聽到回報的人描述南康氣急敗壞的樣子后笑地前仰后合。 笑歸笑,但委實也是沒意思。 京城熟悉的一切,都沒意思透了。 這種心情有些像和睢鷺成親前那段時光,也是覺得百無聊賴、毫無意趣,但又并不完全相同,因為她并非對一切失去興趣,而只是將興趣轉移了方向,從京城,轉移到大梁版圖的最南方,那個遙遠的地方。 隨著睢鷺越來越多的信,越來越多的文字描述,樂安對那個遙遠的瓊州已經異常無比的熟悉,仿佛閉上眼就可以描繪出它的模樣,它是那樣新奇、那樣廣闊、那樣無拘束…… 她日日期盼著睢鷺的來信,有時候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期盼睢鷺,還是期盼著那個新世界,或許兩者兼有。 而與那個新世界相比,京城的爾虞我詐,口角紛爭,都顯得無聊透頂。 比如她聽到那位曾經被盧玄慎當做棋子的劉小姐,好似跟家人鬧了什么矛盾,起先是被安排嫁給一個年過七旬的致仕官員做妾,劉小姐不從,鬧出來說自己一位jiejie與那大官兒子有首尾,懷了孽種想要生下來,那大官兒子又家有門第高的悍妻不許娶妾,于是便讓她嫁給那大官好到時候假裝懷孕生下jiejie的孩子……烏七八糟又狗屁不通,樂安聽了幾句,覺得無趣又令人厭煩便走開了,只隱約聽到那劉小姐和家人撕破臉后,剪了頭發入了空門。 又比如盧玄慎,如今的盧玄慎風頭正盛,皇帝寵幸不說,整個盧家也幾乎全在了他掌握,于是即便年已四十“高齡”未曾婚娶且有各種隱秘揣測,依然不妨礙盧玄慎成為整個京城最炙手可熱的夫婿人選,不少高門貴女都指望著拿下這位金龜婿,不過盧玄慎一直不為所動,無論任何人任何門第想要聯姻,都直言相拒,而盧家那邊,被架空地已經毫無實權的盧攸,整天沒事兒干也追著盧玄慎逼婚,仿佛將此當成了余生唯一目標,想著法兒地往他身邊送人,為此鬧出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也令京中人對盧玄慎到底為何堅持不娶妻而猜測紛紜,什么好男風、陽x等小道消息更加甚囂塵上。 …… 如此種種,樂安偶爾聽到幾耳朵,幾乎全是左耳進右耳出,渾不在意。 然后更加遠離了會聽到這些烏七八糟東西的場合,除了必要的祭天祭祖等,幾乎再不出席會聽到這些消息的場合。 而是更加深入民間,如真正的普通人一般在街頭民間游蕩,以致京中人都知道了,想要找樂安公主,去公主府或其他高門大戶辦的宴會甚至宮宴都是沒轍的,得去大街上、去田地間、去工坊里、去人群中找她。 因為她這種做派,因為她被普通百姓越來越多地提及和贊揚,京中甚至還又暗暗起了一些流言,說她在沽名釣譽,收買民心,不過這流言并未流行多久,甚至樂安都沒來得及聽到(原本負責探查消息的侍衛大半都被她派去跟隨睢鷺去瓊州,于是對輿情情報的掌控便弱了許多),便已經消弭無蹤,還是李承平自個兒巴巴兒來告訴了樂安,又說自己已經嚴懲了散播流言的人,樂安才知道還有這么一回事兒。 盡管如此她也并不在意。 甚至沒有問李承平究竟是誰散布的著流言,盧玄慎?王銑?還是其他什么看她不順眼的人?都有可能,但也都無所謂。 總之都是一概地令人厭倦罷了。 厭倦到某一天,當樂安就蹲在街頭,和一個雕版工聊雕版印刷時,眼角余光看到有一匹高頭大馬,馬上的人似乎在看她,她抬頭望去,看見盧玄慎就坐在馬上,目光直直地看著她,也不知看了多久,她的視線沒有一絲停留,仿佛只是看到一條狗在墻角撒尿那般,轉瞬便移回了視線,繼續和那手舞足蹈的雕版工交流,沒有再看那人一眼。 后來盧玄慎又看了她多久,什么時候走的,她統統不知道。 之后盧玄慎似乎還投了帖子,想要見她,也全被她置之不理。 她沒心力更沒興趣探究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她也絲毫不關心他怎么想的,只要他還還是一心為了皇帝,只要他還能把盧家攥在手里不讓盧家與皇權作對,那么她就對他沒有絲毫興趣理會。 其他各色朝臣,甚至李承平,也皆然。 就連聶謹禮黃驤柳文略等人,樂安也愈發減少了與他們的來往,畢竟他們現在是李承平的臣,而不是她的臣。 如此春去夏至,夏往秋來,人越大,越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幾乎是一轉眼間,時光便從指隙悄悄溜走,翠華山上楓葉紅遍時,樂安與希微再次對坐品茗,突然意識到,睢鷺已經離開半年多,而希微便是去年此時回到京城。 “你今年怎么不外出云游了?”樂安問希微。 往年,希微十年里至少得有八年是在外云游的,好不容易回京城,卻最多也不過待半年,便又要收拾行囊重新出發,去尋訪那些樂安只在輿圖上見過的名山大川,但今年,她卻一直沒有再動身啟程的意思,以致京城居然越來越多人想起還有李希微這么個存在,甚至還因為樂安的不時造訪,讓一些找不著門路攀附樂安的人,曲折找到她這里來。 “累了?!毕N⑽⑿χ鴮钒舱f。 “嗯?”樂安驚詫地看她。 希微白她一眼,“很驚訝嗎?” 她又嘆一口氣。 “你看,我都五十歲了,這個年紀,折騰不動了,也到了葉落歸根的時候了,在外云游,縱使風景再好,山川再壯美,也不是吾心安處啊……” 希微說著,看著眼前的翠華山,和山外那輪廓巍然的京城,嘴角噙著一絲無奈的笑。 縱使對這座城、對這座城里的人有再多厭惡和不滿,但這終歸是她的生長之地,她曾經厭惡這里,所以遁入道門,所以四處云游,但兜兜轉轉數十年,曾經年少時的戾氣和熱血漸漸磨平沉淀,游蕩已久的心靈也感覺到了疲累,于是正如落葉歸根,人終究也要有一個去處,而大多數人的去處,都不是那些秀美壯麗的他鄉,而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因為故鄉有熟悉的風景和人們,有著心靈的安棲之處,她,也不例外。 樂安怔怔看著希微。 是啊,希微都已經五十歲了,她比希微小了八歲,所以如今是四十二歲。 希微已經累了,所以她要葉落歸根,在這座城,在這座觀,平靜安穩地度過剩余的一生,因為這是她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縱使有再多怨恚,再多不喜,也終究是割舍不下。 ——那她呢? 與希微相比,明明她與這座城的羈絆糾纏更多更緊密,她真的能在一生已過半的時候,毫無牽掛地舍棄這一切,去到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嗎? 那里會是她的歸處嗎? “想什么呢?——不會是擔心你那小駙馬有沒有在瓊州給你戴綠帽子吧?” 希微的聲音猛不丁地打斷她的遐想,她笑笑,回她一個“是啊是啊怎么辦我好擔心啊”,得到希微一個“我信你才怪”的白眼后,又笑著低頭,牛飲般猛喝了一口杯中的茶水——卻不料動作太大,將漂浮在茶面上的茶葉都喝進了口,當即嗆住,然后將整口茶水都噴了出來,其中一小半都噴到了希微的身上。 希微看著被茶水噴濕的道袍,黑著臉,一臉的不可思議:“你不會真擔心那檔子事兒吧?” 樂安回過神,搖搖頭,笑自己,又對希微搖搖頭,道,“不是?!?。 如果……只是這么簡單的事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