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頁
“你……”邱大人一時語塞。 另一名官員見勢不好,立刻幫腔:“言大人莫要模糊重點,邱大人的意思是,秦遇德不配位?!?/br> “配不配非幾位大人說了算,端看皇上心意決定?!毖愿咐淅涞?。 底下吵成了一團,三位閣老作壁上觀,幾位尚書偷偷打量了一眼天子神色。 林尚書此時出列:“皇上,微臣啟奏……” 他話還沒說完,天子忽然打斷他:“看來諸位愛卿都看好太子此行賑災?!?/br> 話題跳躍太快太大,眾人都愣了一下,不過比起秦遇,太子那邊才算大事。眼看話題偏移,林尚書心有不甘,還想再說,卻被工部尚書一陣搶話。 受災的地方有好幾處,一處距離京城不到兩百里,受災情況不輕,但也不太嚴重。太子一行人就先去了那里,很快安置好了民眾。 隨后又根據受災處遠近,考慮先去哪里,慢慢的,就開始暴露問題了。 時下還是以農業為主,當初成朝的建立者——成帝,就算是穿越大佬,也沒能以一己之力,拖動整個社會。不過比起以前的朝代來說,還是好了很多,至少百姓能吃飽了。 運糧運物能依靠漕運的還好,偏偏有兩個受災的地方不通水路,就只能走陸地。 如此一來,就加重了負擔,不僅耗費力氣,更加消耗時間。而牛、馬要拖重物,必須喂精糧,不然牛、馬沒力氣。同樣的道理,運糧的人,也必須得吃飽。如此一來,光是運糧隊的人和牲畜,每日口糧消耗就是一大筆。 糧食運到地方的時候,都去了不少。 有官員提出,可以花銀子在當地買,結果被噴了回去。這么簡單的道理,其他人怎么不懂,但要結合實際。且不說當地受災,秩序大亂,有人渾水摸魚,糧食被搶奪一空。 離受災地方近的郡縣人心惶惶,這個時候誰舍得賣了家中存糧。而有商人想賺這筆錢,想去稍遠一點的郡城進糧,回來后倒手賣,賺差價,可是大雪封路,稍有不慎,命都得搭進去。 于是災區周邊糧食價格瘋漲,賑災的荷包承受無能啊。只能由金陵那邊通過水路運糧過來,然后轉陸地,運送到受災區。 然而這一往一返,不知經過幾道手,做了多少手腳。新米摻陳米都還算好的,有些糧食都發了霉,甚至直接換成麩糠。太子自然大怒,派人去查,然而每個人都有合理的理由推脫,仿佛誰都沒錯,誰都盡力了。 天子是真的想著為太子好,派去跟在太子身邊的人,都是有真才實干的,然而現在這些人,好像都“沒用”一般。 張和都快被氣死了,還只能憋著。吃不好,睡不好,嘴上長燎泡,整個人都瘦了一圈。 這些事瞞不住,也不敢瞞,只能往朝廷上報。此刻天子提起此事,殿上之人都是當了多年的官,誰不清楚里面的貓膩。 但是誰又敢不管不顧悉數揭露出來。最后朝堂上也沒拿出可行有效的方案,只說先賑災,先安置災民,別起民亂。 朝會結束的時候,倒是沒誰再關注秦遇了。 而遠在千里之外的受災地,太子坐在書房里,跟一眾人商議,他的精神也不太好,眼里布滿血絲,很是疲憊。 他沉聲問道:“眼下糧食不足,諸位可有解決之法?!?/br> “殿下,就算糧食不足,也不能停了布粥,否則災民受餓,會起民憤?!?/br> 另一人愁道:“可是金陵那邊再運糧食過來,也要半月之后,我們撐不了那么久?!?/br> “撐不了也要撐……” 或許是氣氛緊繃,眾人的戾氣都有些重,沒一會兒就吵了起來。 李丕和張和官職低,雖然勉強能待在書房,不過都排在最末。 李丕皺眉沉思,顯然在思考破解之法。張和抿了抿干裂的唇,想說點什么,又不好張口。 一位文官注意到了,便開口問:“碎潛可有對策?!?/br> 倒不是那位大人跟張和關系親近,而是張和地位低,叫大人不太合適。 張和被點名,其他人都看過來,張和身形僵了一下。很快恢復如常,他大大方方朝太子一禮,然后道:“殿下,小臣有一個不是對策的對策?!?/br> 太子蹙眉:“說來聽聽?!?/br> 張和飛快打腹稿,然后徐徐道:“殿下,不知您注意沒有,來領粥的災民里,有一些不是真的災民?!?/br> “嗯?!?/br> 這個問題,不止張和注意到了,其他人也注意到了,但是他們不可能每一個都抓的出來,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碎潛莫非有辦法?!?/br> 張和應道:“這法子也就是臨時應急用,不得長久?!?/br> 太子催促:“快說?!?/br> 張和垂眸:“我們現下還有一些新米和陳米,與其布粥,不如跟百姓置換四五倍的麥麩和麥糠,舀水熬煮,往里再添野草,草根,然后分發給災民。這樣應該能撐到下一次送糧過來。當然,這樣的食物味道不好,也只有災民愿意忍一忍?!薄咀ⅰ?/br> 書房里驟然安靜下來,落針可聞。 作者有話要說:注:張和的應對之法,化用了和珅的法子,但沒那么過哈。 第125章 人心勿測 言家二公子也成婚了,但秦遇太忙,這次匆匆露面就走了。言書倒是留的久些,黃昏時候才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