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頁
霍英一下子蹙眉,“先生作的文章尋來有些難度,但我有先生的手稿,等回去后我拿給你看?!?/br> 蔣名耳朵動了動,他也很好奇。等他們回到東宮以后,霍英從他的書箱里拿出了秦遇特意給他編寫的注釋本。 皇長孫翻了幾頁,就發現這注釋本的內容貼合他們現在學的文章。除了經義理解,還有延伸出來的經典,似乎是怕人無聊,中間還扦插了小故事,但細看會發現,小故事里涵蓋了一些地方的地理特征,風土人情,甚至還有律法,天象和算學,足見編寫之人的用心良苦。 而每一個字的行距,間距都是有規律的,工整有序說的便是如此了,看得人賞心悅目。 皇長孫心中感慨,他不知道這位先生才華如何,但從現在的體會來說,這位先生的教學是比李少師好許多了。他偷偷想,然而還莫名心虛。 皇長孫以后再回憶今日的心情時,都忍不住笑話自己自欺欺人,一個講各地的地理,風俗,律法還有各種經典信手拈來的人,怎么會沒有才華呢。 但此時,皇長孫深覺心中所想,便是本心。 如果秦遇知道皇長孫的想法,就能明白,這不就是被身邊人強行安利,然后心里逆反了嘛。但是擺在面前的手稿又不錯,就勉勉強強認可一點點兒。 這天的事情,好像就這么過去了,眾人都忙著自己的學業,公事。 而像秦遇之前猜想的那樣,今年冬天太冷,好些地方受了災,大雪壓倒了房屋,砸死了人。北邊地區,好多牛羊凍死,草原部落沒有足夠的食物,邊關又起了摩擦。 京城一時間涌入了許多流民,戶部和兵部以及巡邏官兵忙的團團轉。朝堂上為了賑災的銀兩吵翻了天。 等賑災銀兩確定,又就主領賑災官員產生了分歧,百官推薦的人選不一,最后不知誰在人群中提了一句,何不讓太子殿下親行,以安民心。 朝堂上頓時安靜下來,齊刷刷看向龍椅上的天子。對于一國儲君來說,在百姓受災時,親自帶人賑災,無疑能鼓舞士氣,收攏民心。 三位閣老對視一眼,陸續出列:“皇上,臣認為太子親行賑災,乃利國利民的好事?!?/br> “皇上,徐閣老所言甚是?!?/br> “皇上……” 百官此時也道:“皇上,微臣附議?!?/br> 之前天子越過太子,給皇長孫找伴讀的事,讓他們有些不安。此時民間受災,太子出面,能大大提高太子的威望。 天子看著玉階之下,金鑾殿上俯首的諸臣,面色嚴肅,許久,他才開口:“既如此,就依眾卿所奏?!?/br> 太子全權負責賑災事宜,而除了太子外,天子還點了不少文武將隨行,其中李丕和張和也在。 張和收到消息的時候,人都麻了,這馬上就要大過年了,卻讓他跟著太子外出辦事,他一個芝麻官,能干什么啊。 他跑回家問外祖父,大學士笑盈盈道:“皇上說你和司微有急智,關鍵時刻能為太子出謀劃策?!?/br> 說白了,就是干的幕僚的活兒。 張和:……… 大學士寬慰道:“你若是做的好,等你回京,自然會論功行賞?!?/br> 張和臉色變換,非常想把這個機會讓給其他人。當然,他也只能想想。 倒不是他沒有同情心,百姓受災,他也難受,讓他捐錢捐物,他沒話說。 可是朝廷那么多能人,隨便挑一個官員都比他好,他就會寫寫文章,能幫的上什么忙啊。 張和依依不舍的跟妻兒告別,帶上行囊,跟上大部隊匆匆走了。 事情發生的太快,張和都沒來得及跟秦遇說,只是去了一封信。 秦遇在家里剛要看信,秦小山突然跑進來,激動又忐忑:“遇哥,宮里來人傳旨了?!?/br> “什么?”秦遇放下信,從書房出來,叫上家人在花廳接旨。 這次來宣旨的是一位陌生公公,撇開一些文縐縐的用詞,大意就是說,秦遇做事肯干,不怕艱辛,特擢升秦遇為侍讀學士,即日起,回翰林院當值,編纂叢書。 “秦大人,領旨吧?!?/br> 秦遇心神一斂,雙手高舉過頭頂,接住圣旨:“臣秦遇,謝主隆恩?!?/br> 第124章 應對之法 遠在千里外的戚蘭收到了來自京城的書信,他在書房里的桌案后坐下,才鄭重的打開:“展信佳,見字如晤……” 戚夫人端著茶點來時,看到了門口的小廝。 “大人在忙嗎?” 小廝點頭。 戚夫人猶豫著是否離去,此時里面傳來一道男聲:“是夫人嗎?進來吧?!?/br> 小廝恭敬的打開書房門,戚夫人讓丫鬟在外面侯著,她獨自端著茶點進去。 “夫君,你在看什么?” “隨之給我的信?!?/br> 戚夫人把茶點放下,才過去看,她先是被那手字驚艷了,“一段時日不見,秦大人的字好像又精進了?!?/br> 戚蘭笑道:“可不是,為夫每回一見,也是很有壓力?!?/br> “秦大人說了什么?” “隨之問我們此地可安好,可有凍著,送來了不少保暖的用品,其中還有一件狐貍毛帶帽斗篷?!?/br> 斗篷是灰色的,內斂大氣,男女皆可用。 戚夫人微驚,隨后嘆道:“秦大人真是有心了?!?/br> “是啊?!逼萏m呼出口氣,“隨之這人重情義,他無家世可靠,只能自己在京城打拼,日子應該也不寬裕,還給我寄這般貴重物品?!?/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