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林鑫看了店員去隔壁村串門時照的實景圖。 每套房子雖然號稱獨門獨院,但實際卻是互相連接在一起的。 你家的東墻就是我家的西墻,在院子里說話聲音大一點左鄰右舍全都能聽見。 而且在戶型設計上也有很大的缺陷。 坐北朝南的房子傳統上被稱為正房,而隔壁村六十八萬賣的所謂兩室一廳,其實就是三間正房。 先不說根本沒有這些年來大家最追求的南北通透,主要是連房子的基本功能分區都做不到—— 客廳餐廳一體也就忍了,主要問題是沒有獨立的廚房! 傳統建筑里廚房通常會在院子里單獨蓋,但是隔壁村不知道是出于節省成本的考慮,還是出于照顧城市生活習慣的考慮,總而言之是把廚房做成了開放式,并放在了中間的正房,也就是廳里。 但這么一來那個油煙味兒呦…… 林鑫想想炒菜時那個“嘩”的一聲和隨之升起的油煙就頭疼。 中式菜肴的煎炒烹炸實在是不適合開放式廚房! 至于說宣傳的可以自己設計,就真的只是個宣傳標語了—— 業主自己能夠決定的只有那三間正房內部的空間怎么劃分。 比如說這一排房子一共長20米,寬4米,業主唯一能夠自己設計的就是這20米的長度要怎么分配給三個房間。 是兩個臥室占5米,中間的廳占10米,還是兩個臥室一個5米,一個6米,中間的廳占9米。 哎…… 林鑫看完照片之后搖了搖頭,果然才賣出去十幾套是有理由的。 這樣的房子距離她夢想中的莊園實在是差太遠了。 果然還是都要自己來啊…… 然而就在林鑫剛剛在心中感慨完的時候,老板又開口了。 “你們隔壁村的房子不行,但是你們村的規劃倒是正經不錯?,F在怎么樣了呀?” 一邊問著老板還一邊打開手機,把一張新的規劃圖展示給了林鑫。 “他們隔壁村的那個規劃毫無美感,但是他們村的設計圖卻特別棒。你要是又想省事兒又想要好點兒的房子,等等他們村兒的蓋出來也許還行?!?/br> 林鑫來來回回被晃點了這么多次本身都有點累了,但是一看老板手機上的設計圖瞬間又來了精神。 這版設計圖確實和老板說的一樣,正經不錯! 在這版設計圖上,整個村子順著山勢錯落有致的延展,呈一個“丫”字型。 中間是一條石板路,木質外墻的兩層小樓分布在道路兩側。 小院隱藏在房子的后面,沒有用木質或者石質的圍墻隔開,只是使用了大量的綠籬。 本來這樣的設計會讓人覺得缺少隱私,但卻又因為地勢自然錯落,每棟房子間有一定距離而不顯了。 米倫小鎮! 林鑫第一眼看這個設計圖就覺得和某張明信片很是神似。 在她反反復復的回想之后,她終于想起了那個明信片上小鎮的名字。 那是號稱世界上最美麗小鎮的瑞士米倫小鎮,而在這張設計圖里,林鑫確實又看到了米倫小鎮的影子。 “你們兩個村子就在隔壁,怎么能差這么多?!” 等林鑫反復確認了設計圖上的山川地勢走向確實和現實無異,不是設計公司在純粹杜撰之后整個人都蒙了。 她看了看設計圖,又重新把剛剛那個照片要過來反復對比。 實在是無法相信這是就在隔壁的兩個村子。 “嗨?!?/br> 面對林鑫的困惑,店員也跟著嘆了口氣。 然后好好的給林鑫講了一遍這里面的前因后果。 首先是兩個村子的地形不同。 原來兩個村子雖然就挨著,是隔壁村,但卻一個在山里,一個在山腳。 在山里的是小店員家的村子,在山腳的是隔壁村。 山腳的村子生活方便,幾十年前就有省道,十幾年前更是又通了高速公路,周圍幾個村子不管是孩子上學還是老人看病,基本上都得往這個村子走。 生活方便了,人口自然就增加了。 而在整個村子就那么大,周圍的農田不能改為宅基地的規定下,每家分到的宅基地自然就會小一點且全都挨著了。 這就是為什么這個村子里重建出的房子這么擠擠挨挨的原因。 與之相對,店員家的村子雖然也算不上是深山老林,但畢竟是不挨著路,更沒有產業,干什么都不方便。 這么多年來,人早就全都離開了。 所以在前些年重新宅基地確權的時候,每家每戶分到的宅基地都比較大。 這也就是為什么他們村子的規劃圖里每戶都有大院子,且全部建筑能比較分散舒展的原因。 當然,地形原因只是最基礎的原因,如果只有這一個原因,那區別應該只有每戶的面積。 造成現在這種規劃圖天差地別,工期進度完全不一致還是因為有更多的故事。 兩個村子當年是同時被納入鄉村振興規劃的,然而從開始招商引資就同村不同命了。 隔壁村的招商引資之路基本沒什么波折。 拿到項目的企業老板就是那個村子土生土長的人。 雖然拿出的改造方案沒什么亮點,基本就是把村子里的危房拆了重建,然后賣給城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