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那必然不能。 但也不是沒有被逼到極致的隱戶,直接選擇了去官府登記。 那些衙役先是把他們安置在小鎮內,然后派人核實他們的身份。 而且木析還另外找了外援,她請了專門查身份的錦衣衛過來核實這些山民,流民的身份。 以免混入了什么身份底子不干凈的人進來,到時候她就有大麻煩了。 為此她還一封奏折通過上傳知州,上報到了圣人那里,特意避開了孟同知。 圣人一看,直接批準了。 此事由身為正五品錦衣衛千戶沈實秘密審核。 只有被沈實確認身份沒有問題的,才能過戶到房子。 等到第一個,第二個過戶房子的地契,官府文書蓋上了官印后,整個隱戶圈子已經炸開了。 哪怕還有三個月的審核期,還有可以匿名舉報作jian犯科,行跡不明,身份被替者的前提下,踴躍登記的依舊不在少數。 很快小鎮就滿了,哪怕這個小鎮理論上可以容納上千戶人家,上萬人口,也吃不下周圍七八個鄉鎮的隱戶。 木析還設定了一個要求,還要預留百分之三十的山民安置房。 此時那些山民才漸漸反應過來,她們再不搬,她們的房子就要被那些隱戶占完了。 有那么多人搶,那肯定是好事,不是騙人的。 而且她們山民的政策還比流民要好,山民前三年里,每年只需要為官府服役一個月,而流民是三個月。 人都有從眾心理,那些消息靈通的山民已經悄悄搬走了,見到周圍的鄰居越來越少,堅持不搬的也慌了。 等到過年前后,整個小鎮已經住滿了,此后來的什么都撈不到。再悔之晚矣也無濟于事。 只是木析保證,這個小鎮只是個試點,目前只能安置周圍七八個鄉鎮的人,等到試點成功,會另外選址再建鄉鎮的。 當然,到時候會不會有這么好的政策,那就要看情況了。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大事,說是有一位山民,搬完后回去突然發現自己原來住的山,發生了山體滑坡,整個小村都被掩埋了。 因此對文嶺知縣這位小縣令的感激,那簡直是難以言表。 其他的山民聽完,也是冒了一身冷汗。畢竟他們那地帶他們也清楚,萬一趕上了什么地震,洪水,山體滑坡,還與外界不聯通,活下來的概率不大。 …… 安置完這些百姓的住處,木析的麻煩來了。 城鎮的尾款還沒付,那是天文數字,木析是絕對絕對還不上的,當然了,那些工匠一時半會肯定不會催她還錢,畢竟前期的定金已經夠她們生活好久,說白了,尾款不付,她們也不一定虧,畢竟這么大的單子,她們幾年都不一定能接到并且掙到這么多錢。 其次,這么多百姓,怎么給她們分田? 木析還要求,絕對不允許砍伐森林,侵占濕地,也不僅僅是為了保護環境,主要是那些地方她還有別的用處。 這個問題在起鎮子的時候,她就思考了好久了,最后劃了一大片荒蕪之地,讓這些百姓開荒。 為此她還屢次三番找了楊世芳,其實怎么提高糧食產量,怎么增加土地肥力,怎么提高糧種的成活率,她大概大致是了解一點點的。 畢竟前世是信息大爆炸的現代人,哪怕不知道到底怎么做,大致的方向她總是了解一點的。 而且她也不止把寶壓在楊世芳一人身上,而是召集了不少花匠,協助楊世芳搞研究。 她給的第一個硬性要求就是,盡量提高糧食的產量。 這么多糧食里,但凡能提高某一種糧食,甚至只是提高了一點點她都有獎勵。 在這樣的前提下,楊世芳第一個研究成果出現了。 她第一個成果就是這個世界獨有的大豆類糧食,在木析提供的施肥思路幫助下,糧食的產量往上提了將近一點四倍。 哪怕根本原因是因為這個種糧食本身的產量就大,但木析還是很驚喜,最后確認了成果不是意外因素后,聯系了外地的商人,以官府的名義購置了一批豆種。 保證來年貨到后,一定能付款。 至少她在任期間,官府一定能付給她們,如果她離任也沒付,那么她們可以根據這一紙文書,在京城找到她還錢。 在這種情況下才有商人愿意給她先付貨再還款。 當然,木析是不希望只有一種糧食能提高產量的,不過古代的科研背景畢竟是白紙一張,起點太低,能有一種成果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也許是木析提供的想法開拓了楊世芳的思路,次年的春季,她確確實實的發現了不少提高糧種的方法。 肥料,種植密度,灌溉方法,她甚至無師自通的搞出了循環農田,基塘農業。把魚塘,養殖,耕田結合起來,循環利用,讓水陸資源充分結合起來。 木析甚至覺得這種人才生在古代真的是屈才了,要是生在現代,一定能更好的挖掘她的天賦。 不過遇到她,既是楊世芳的幸運,也是她自己的幸運。 但是不等春季,搬過來的百姓吃什么就是她要思考的大問題了。 …… 其實當初下放到地方之前,她就有認真的思考過,到底該怎么發展地方? 基層的工作難做,誰都知道,尤其是在底子薄,情況復雜,窮的什么都沒有的古代基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