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你走進了我這里
書迷正在閱讀:和邪神網戀后我紅了、九千歲[重生]、一拳修仙、天降萌寶請接招、拆二代他不干了(娛樂圈)、想結個婚可真難、全世界都知道她愛我(GL)、穆少夫人又掉馬了、日拋金手指使我暴富[穿書]、含情待放(GL)
世界上有那么多文學網站,每個里面似乎都有著那么多的小說,而你卻走進了我這里。 然后你看到了我照亮的地方,那里只有一個傻子,以及一條不知通向何方的道路。 于是你便看到,那個傻子混合著角色、沖突與變化,澆鑄出它們的混合物。 然后鍍上對白的金光,將生活的破銅爛鐵煉成故事的閃耀黃金。 但你這時便會想,我一點兒也看不到那黃金的閃耀。 因為那黃金只在書里,而你則在距離那個世界十分遙遠到你這輩子都走不出去的地方。 于是你便想開口說些什么,于是你的話在已說、未說和不能說之間,來來回回的回蕩著。 而此刻呢,主角突然來了一句話,多么沒有表達性的對白。 你突然覺得手上的書少了深度,角色喪失了層次,故事也變得平板。 那些你以為的角色的想法,伴著你自己真實的心聲一起,都碎了。 并不是那有什么不對。 而是現在的小說,都是這樣,一些不合時宜的爛梗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前。 但我們即使知道它們早已被人寫爛,第一時間還是會覺得有趣。 然后,我們內心的某個地方碎了。 你再去看這本書,便失去了之前的感覺,便不再覺得有趣。 當然,玩梗這種事兒,從來不稀奇。 好的壞的都有的情況下,我們能否看到沉浸于文字中,那更深層次的東西? 又或者,作者壓根兒就沒有賦予筆下的文字一丁點兒的深意。 寫的人馬馬虎虎,看的人自然也不會有什么收獲。 就像這本書,你休想從這里看到什么有價值的東西。 但倘若你真的看到了什么,那是你們自己的造化。 我愛小說的千變萬化,因此撰寫小說,但還不如不寫。 那就讓我朝著你們撒網: “奮戰至最后一刻,拼死刺我一刀?!?/br> “哪怕叫我吐出最后一口氣,我也不會在那之前多看這本書一眼?!?/br> 好吧,如果你們看到這里的話。 可你們可能看不到這里,便已放棄。 你們執著于尋找閃光點,它們在對白、在細節乃至在更多的地方。 但它們不在這里,這里能有什么吸引人的東西呢? 那我就先從對白開始說吧。 畢竟這本書到現在為止,就沒幾句對白。 傳統上,或者說絕大多數時候,作者都只是將對白定性為角色之間所說的話。 但這其實是很膚淺的,是很不應該的。 我們需要全面有深度的研究對白,而在這之前,就需要先退后幾步。 當然,也許退后一步就好。 但不管是一步還是幾步,其實區別都不大。 我們需要更廣義的去看一件事,“說故事”。 站在這個角度,你們會發現一件你們早就發現了的事情。 這事兒并不難發現,我一說你們就會明白,我是在水字數。 但作者的事兒怎么能叫水字數呢? 這個,叫做截然不同的道路。 角色的言談順著三條路向前展開:對別人說,對自己說,對讀者說。 你瞧? 是不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事情。 而這三種說話的方式,一個詞就能歸類。 你我都知道這個詞,我就不想說出口了。 而原因呢,有兩個,或者三個,又或者更多。 但這里只說兩個,當然,不是因為突然不想水字數了。 簡單點,水字數的方式簡單點,我又不是一個名作家。 首先,不論何時何地或角色向誰說話,我們都應當這么做。 在文本上表現出人物所特有的聲音,使其個性化。 這事兒委實不容易,也很少有人會去這么做。 哦天啊,你在開什么玩笑? 你突然拿出一本傳世名著,來和我討論,而我則在想著某個兵王。 但你是對的,這樣沒有深意的小說,只圖一樂耳。 其次,或者說最后,但這不重要。 不論內心想的還是嘴上說的,這些內在思想或者對世界說的話,它們都是內在行動的外在實現。 所有的說話,或者說幾乎所有的說話,都是回應需求。 它們帶著目的,作者需要賦予它們目的,去實施行動。 所以,你會看到,每句臺詞的背后都是作者所創造的一種渴望、意向和行動。 什么是對白的言語策略? 戰術后仰.jpg 所以,你看啊,對白真的很重要。 所以,我們都需要,明確三種說話的方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 但你們肯定想說,說話誰不會啊。 對別人說,不就是人和人說,是一種雙向的兩人對話、三人對話或者多人對話。 而對自己說呢,日常生活中這似乎是真的很少見。 畢竟,自己跟自己說話,能談點什么呢? 還不如在網上找佚名,和他們說自己平日里說不出的話。 直到某一天,突然發現某人有些熟悉。 當然,這里不細說這個,個中滋味各位自行體會。 但需要明確的是,在文字的世界,處理內心對話是很重要的。 就像我們知道的那樣,當然你也可能不知道,文學具有侵入角色心理的力量。 文學能在思想領域里,投射內在沖突。 尤其是在當作者使用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說故事的時候,那個聲音必定屬于某個角色。 然后你突然指著第二人稱表達了自己的疑惑,你覺得沒有人會這么寫。 然后我掏出了一本書,《你一生的故事》: “一瞥之下,過去與未來轟轟然同時并至?!?/br> 但你也很可能說: “你可真逗,我只是說說而已?!?/br> 你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所以文學往往充滿了自反性,即自己對自己的對白。 仿佛你們這些讀者,不過是無意中聽到一樣。 于是,你們看向了第三種說話方式“對讀者說”。 在這里需要介紹一下第四面墻,這是一面在傳統三壁鏡框式舞臺中虛構的“墻”。 這位先生可不得了,盡管老是被人打破。 一時間,“打破第四面墻”竟成了判斷一個角色是否強大的標準。 但這里的主角不是他,是作者和讀者,或者說作者借著角色和讀者們進行的對話。 在影視作品中,此時應該會有畫外音。 當然,也可能是主角突然看向鏡頭,開始自言自語。 看似是在和自己對話,實在是在和第四墻后的觀眾對話。 而在文學作品中,和讀者說話便是第一人稱寫作的本質。 “我”是我,但也不是我。 在這里,我借著“我”的嘴,向你們講述著這個故事。 這所有的經過言辭而非行為的行動,都是在用話語呈現任務。 當然,第三人稱的情況下,也會有角色試圖和讀者對話。 于是便推進著場景,從一個節拍進入了下一個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