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頁
廢后如果真的被迫推遲,朱瞻基必將惱羞成怒,孫貴妃和孫忠、孫指揮使也會把孟云暉視作眼中釘。 李綺節對孫忠的了解不多,唯一記得的,就是孫忠是個老壽星,從洪武年一直活到景泰年,八十多歲時才去世。 孫貴妃后來成為孫太后,歷經土木堡之變和英宗復辟等諸多波折,始終安然無恙。孫指揮使繼任爵位,是英宗復辟的大功臣。這一家都不是短命的。 只要孫家還是外戚,孟云暉永無翻身之日。 得罪朱瞻基,得罪孫貴妃,得罪尚在襁褓之中的英宗朱祁鎮,得罪楊閣老……只要李綺節把血書送到京師,孟云暉這個名字,必會響徹朝野,代價是,他會把所有位高權重的人全部得罪光——宣宗朝的,還有英宗朝的。 兩任帝王唾棄輕視他,孟云暉縱有滿腹才華,也只能渾渾噩噩,郁郁而終。 李綺節要告御狀。 但告狀的人不是她,是孟云暉。 孫天佑讓阿滿想辦法收集一碗猩紅血液,為了逼真,必須用人血。 想要震動朝野,就得把事情鬧大,越大越好,最好全天下的百姓都開始議論這封狀紙,那李綺節的計劃才能順利進行。 夫妻兩人決定好章程,親自去請李南宣。 “三哥,我有事求你……” 李綺節的話剛出口,李南宣放下書本,回頭看她一眼,溫潤的眉眼透出一抹飄逸,“我答應你,說吧?!?/br> 李綺節在書房東翻西找,最后翻出壓在書匣子最底下的幾張凈邊紙,幾年前的舊物,紙頁已經發黃,但字跡仍然清晰。 當年,為了接濟孟云暉,也因為欣賞他的才華,李綺節曾雇孟云暉為自己撰稿。孟云暉生性謹慎,從不留下底稿,寫完稿子之后,會讓別人謄抄一遍,然后毀去底稿。 但事有例外,李綺節這里就留著三四份沒被毀掉的原稿。 那時只是覺得好玩,才留下的。 “三哥,你能模仿孟云暉的筆跡和行文風格,這封狀紙,恐怕得由你來寫?!崩罹_節把原稿抹平,鋪在桌案上。 李南宣沒有猶豫,也沒多問,拈起原稿,匆匆瀏覽一遍。 一刻鐘后,他放下那幾張書稿,提筆一揮而就。 血紅的大字在紙上盛開,字字珠璣,擲地有聲,和孟云暉平時撰文的口吻如出一轍。 “三哥不問我想做什么嗎?” 既然把李南宣拉下水,李綺節覺得自己必須坦誠相告。 李南宣卻搖搖頭,飄然離去。 李綺節立刻在紙上蓋下孟云暉的私印。 她已經記下孟云暉書寫奏章的習慣,這一封折子,足可以假亂真。 當然,前提是趕在孟云暉折返之前,把折子送到京師。 事不宜遲,李綺節讓阿滿和阿翅去找孟舉人。 孟舉人為人清高傲物,不懂官場規則,只知道憑自己的喜好行事。他已經聯合本地十數位剛直不阿的士人,撰文抨擊陸保宗,叱罵他尸位素餐、草菅人命。 這事已經被官府壓下來了。 孫天佑告訴孟舉人,他能幫瑤江縣人伸冤,把這場洪水的緣由公布與眾,上達天聽。 孟舉人十分振奮,不僅親自撰寫狀書,還號召街坊鄰里在萬民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一起向陸保宗討回公道。 老百姓們習慣隱忍,不敢多事,簽字的人很少。 孫天佑用眼神示意阿滿。 阿滿心領神會,勸告眾人:“孟家四郎現在是響當當的京官,每天給萬歲爺爺起草奏章,是天子近臣,萬歲爺爺上個月還賞他一把好扇子呢!有孟家四郎給咱們撐腰,報仇的機會就在眼前,你們還畏手畏腳做什么?難道我們就只能任人魚rou嗎?!” 老百姓們有些意動,尤其是那些在洪水中失去家人的人,立刻被激起血性,揎拳擼袖:“老子和他們拼了!” 簽字的人越來越多,剩下的人覺得法不責眾,朝廷就算要怪罪,也只會拿帶頭的人作伐子,牽連不到自己身上。而且,還有孟大人呢! 孟云暉前些天在洪水中救下數千名被圍困的百姓,這時候正是名聲最響亮的當頭。老百姓對“青天大老爺”抱有幻想,總希望能碰到一個剛正不阿,視權勢如糞土,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謀福祉的好官,孟云暉剛好符合他們的一切想象,而且他還是本地出身的進士。 有孟云暉的名號引領,越來越多的百姓在萬民書上蓋上自己的指印或是留下自己的字跡。 李綺節讓阿滿和阿翅即刻上路,“進京以后,你們兵分幾路,分別去找胡皇后的家人、和楊閣老不睦的內閣重臣、翰林院的吳編修,把這封萬民書送上去?!?/br> 阿滿和阿翅背起行囊,趁夜出發。 等孟云暉處理好水匪賊患,追到瑤江縣時,順天府已經炸開鍋了。 新科進士、庶吉士、楊閣老的孫女婿孟云暉,以血書泣告都督僉事和府君前衛指揮使縱容知州陸保宗私挖河堤,淹死庶民無數,流離百室,哀鴻遍野。 一時之間,朝野震驚,舉世嘩然。 莫名其妙一口大鍋扣下來,孫忠和孫指揮使莫名其妙,陸保宗是和他們打過交道,但那只是官宦之家的普通來往罷了。陸保宗私挖河堤,關他們什么事?他們孫家是山東人,在河南為官,和瑤江縣根本扯不上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