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頁
用李子恒的原話來說,“妹婿真是萬里挑一的好丈夫,三娘,你千萬別因為妹婿專情老實就掉以輕心啊,外邊那些人看到妹婿這么好的男人,什么手段都使得出來!” 胖胖還小,只能由周桃姑抱著喂飯給他吃,劉婆子單獨為他準備一份蒸的雞蛋羹和幾種粗糧熬成的米糊糊。 胖胖看到丫頭把自己每天吃飯用的小牧碗、小匙子送到桌前,立刻興奮地手舞足蹈,嘴里發出咿咿呀呀的喊聲,催周桃姑快喂他。 周桃姑在胖胖的手背上輕輕拍一下,她不想慣著胖胖,只有等人來齊了,李大伯發話之后,后輩們才能動筷子。 李大伯和李乙先后入座,李南宣一直沒現身,李大伯道:“去書房看看,三郎肯定又看書看得入迷了!” 丫頭去叫人,回來時腳步匆忙,結香跟在她身后,躬身道:“大官人,三郎臉色且不大好,我勸他歇一會兒,才剛吃了藥,剛睡下?!?/br> ☆、第111章 一百一十一 李南宣現在可是李家的鳳凰疙瘩, 聽說他病了,李大伯立刻放下筷子, 正要起身, 又似忽然想起什么, 忍不住瞥了孫天佑一眼。 本地方言把女婿稱為“嬌客”或是“一哥”, 嬌客登門, 娘家人必須盛情款待。孫天佑和李綺節難得回一趟娘家, 飯還沒吃,李大伯這個做長輩的先起身離席, 對客人是很怠慢的。 孫天佑笑了笑,“病人要緊, 大伯請自便?!?/br> 周桃姑抓住胖胖的手,不許他抓桌上的竹筷, 轉過臉朝李綺節道:“三郎心太重了,每天熬油費火,過了子時才困覺,小小年紀,哪里吃得消!” 李綺節蹙眉道:“讀書也講究張弛有度,大伯沒勸三哥小心保養嗎?” 周桃姑撇撇嘴巴,“誰勸都沒有,念經的那個說一句, 三郎還不是得乖乖聽話?!?/br> 她面上露出幾絲不屑之色,“你曉得的?!?/br> 她說的是張十八娘。 兩人同為寡婦,周桃姑潑辣精明, 靠cao持熟水生意把兩個女兒拉扯大,再嫁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讓兩個女兒能風風光光嫁人。對她來說,只要兩個女兒能好好過日子,讓她們姓周還是姓李都無所謂。 而張十八娘守著李相公的遺言,不知變通,李南宣受她影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諸在完成父親遺愿之上,眼瞧著愈發沒有煙火氣了。 因此周桃姑和張十八娘不大對付。 李南宣天資聰穎,雖然幼時沒有正規的啟蒙,但他學會誦讀佛經后,只需略微記誦兩三遍,就能將那些艱澀的經文從頭到尾倒背如流。有這種幾乎堪稱過目不忘的本領和熟讀經文的扎實基礎在,他學習四書五經可謂一日千里,進步飛快。 從李南宣出孝后,李大伯偶爾會把他的文章、詩作帶出去請人品評,孟云暉不知道從哪里聽說李南宣這個后起之秀,主動登門拜訪,此后一直和他書信交流,來往密切。 李綺節聽周氏說過,孟云暉對李南宣只有一句評語:三郎的天分比我高。 然而天分奇高的李南宣卻在縣試、府試、院試上屢屢碰釘子,經過好一場波折后,才取得秀才身份,而且名次并不是很突出。 李大伯和周氏覺得李南宣是壓力太大了,又是頭一次赴考,才會發揮不理想,勸他不必失落,專心準備下一場鄉試。 張十八娘卻憂心忡忡,私下里和丫頭說:“三郎連考秀才都這么艱難,什么時候才能去京師參加會試?” 丫頭們不敢接這個話,讀書進舉哪是那么簡單的?瑤江縣一百年只出過幾位進士,哪家能供出一個舉人,祖輩幾代人走出去都臉上有光??h里那些白發蒼蒼的老童生,六七十歲了還在為秀才的功名搏命,三少爺小小年紀已經有功名在身,大官人和太太整天眉開眼笑的,怎么張氏卻愁眉苦臉? 張氏的話輾轉傳到李南宣耳邊,他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每天一睜眼,就撲到書案前用功,夜里別人都睡下了,他還在燈下看書,廢寢忘食,焚膏繼晷,只差效仿古人頭懸梁錐刺股了。 李大伯顧不上孫天佑,急著去看視李南宣,是因為他知道李南宣像個無欲無求的苦修和尚,如果不是真的病得站不起身了,他絕不會放下書本。 一頓飯吃完,李大伯才匆匆回來,周氏焦急道:“怎么樣了?” 李大伯嘆口氣,“大夫開了藥方子,結香在熬藥呢,說是要將養一陣子?!?/br> 聽起來好像只是小毛病,但他的眉頭一直緊緊皺著,神情并不像他的語氣那樣輕松。 孫天佑眼珠一轉,笑著道:“小婿前幾日剛巧得了幾枝上好的紫團參,這就讓人取來,給三哥補養身子?!?/br> 他的年紀和李南宣相差無幾,叫一聲三哥,是跟著李綺節稱呼,以示尊重客氣。 人參因為肖似人形而被古人奉為神藥。其實,在明朝以前,人參的地位沒有后世人想象的那么高。直到明代,尤其是明中期和明末以后,人參才被世人當成包治百病、延年益壽乃至于能起死回生的仙藥,一時之間,人參身價倍增,堪比黃金。 老百姓們爭相進山采挖人參,沒有節制的開采下,山林間野生的人參數量越來越稀少。加上永樂年遷都北京,需要源源不斷砍伐木材送往北方,極大破壞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生態環境,導致中原境內的人參逐漸滅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