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銳士
數年所得,盡數錄于兵書之中。 春秋戰國至今,歷代兵家先賢所箸兵書繁多,早的有,姜子牙所箸的劉韜,三略,再后,春秋時期,孫武所箸的孫子兵法,戰國時期,魏國吳起所箸的兵法,吳子兵法,同是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等等。 到了漢時,開漢的功臣兵仙韓信被呂雉所害,其兵法未有傳世。 歷代兵法家,都給自己兵書起了名字,當李孟羲結合一身所學,博覽眾家之后,想來想去,舍棄了李氏兵法的名字,也舍棄的其他任何rou炸天的名字。 李孟羲忽然就想起,初到漢末時,學兵法時想到的問題。 自春秋戰國以來,兵法家多矣。也留下了非常實用的各種陣法。 可是,這就相當于,直接把結果給了,卻沒有告訴后人,是如何從零開始得出最終陣法范式的過程的。 從戰爭中吸取經驗而后總結歸納出陣法的方法,是比陣法本身更重要的多的財富。 有鑒于此,李孟羲對自己的兵書該如何編寫,便有了計較。 李孟羲把兵書,拆分成十幾部分。 一部,為步兵cao典。 其中,涵蓋了步兵從選兵,到隊列訓練,到兵家甲胄,到戰術,到陣法,和對敵策略。 其中尤其濃墨重彩的刻畫了,各種陣法的詳解過程,以及,推導過程。 這一部分,李孟羲是如此看重,因此,在印刷術并不發達的漢末,李孟羲費盡心力畫了很多的插圖配圖,還附帶了只有學過數學的人才能看懂的數學公式。 僅陣法推導這一項,便占據了步兵cao典這一書十分之一的內容。 最后審稿,全本步兵cao典,全書十三萬字,配插圖三百零二副,這一本書,字數幾乎是從春秋戰國以來那些記錄在竹簡上的兵法十部兵法的字數之多。 得益于造紙術的進步,李孟羲正巧處于造紙術成熟的時代。 物質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因為記錄工具的成熟,因此,李孟羲將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能承前啟后,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巨匠。 而后,遠程兵器cao典。 其中涉及了,弓手(喵)弩手兵員的挑選,訓練,以及弓弩的維護,弓弩手陣法和應敵策略。 最重要的內容,自然也是陣法推演。 再后,為騎兵cao典。 騎兵是最復雜的兵種,騎兵戰斗力成形是以年記的。 在騎兵cao典中,李孟羲還是按慣例,先寫到,騎兵兵員的挑選,然后,是軍馬的挑選。 然后,則是訓練,軍紀,以及日常喂養馬匹的注意事項,再包括馬匹生病了該怎么辦,等等。 這些很重要的內容寫完之后,最后,才開始騎兵戰術陣型的訓練。 自然,陣型的推演也必不可少。 與歷代兵法家不同的是,李孟羲格外看重平日的紀律和訓練這些,因此,他所寫到cao典之中,一本書,五分之四的內容,都是和紀律以維護兵器,照料戰馬的后勤相關,再除去越十分之一的陣法詳解和推演內容,最后,涉及陣法的內容,竟只有可憐的十分之一。 自古以來,世人皆以陣法為兵家頂級智慧,李孟羲不以為然。 戰爭,打的是后勤。 后勤相關,才是軍事戰爭中最重要的智慧。 一部十來萬字的兵書,陣法相關,只占了十分之一不到,這恰是智慧的表現。 該如何選鋒呢,再以古之兵書為佐證。 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 軍中勇敢,不怕死,而且比較旱,砍到身上不怕疼的人,就編為一伍,名為冒刃之士。 這個冒刃之士,李孟羲姑且理解為,前排接戰廝殺的排頭兵。 有銳氣、壯勇、強暴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陳之士; 此處,陷陣之士,則必定選甲士,特別是選重甲士,作為在敵軍陣型薄弱時撕裂敵軍陣勢的精兵。 有奇表長劍、接武齊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銳之士; 此謂之技擊之時,李孟羲理解為,雙手大劍,手持巨劍,用于在敵人陣型被撕開之后,沖進缺口之中,趁勢一陣砍殺的雙手劍士。 此兵種,還與陷陣士還有些不同,陷陣士多批重甲,手中還拿有盾牌,要硬頂著敵軍槍陣往里沖。 而雙手劍技擊士,其功能細分,是跟隨在陷陣士身后,擴大戰果的銳士。 雙手劍士,手中不拿盾也行,因為前邊的陷陣士已經把敵陣撕開了,此時,近距離搏殺,一群兇猛無比的雙手劍士一陣砍殺,殺傷力巨大,遠非普通的刀盾兵的短刀的殺傷效果能比。 故,軍中可有一部專習雙手斬馬劍的銳士。 關鍵時刻,可發揮巨大用處。 有披距、伸鉤、強梁多力、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 看到此處,李孟羲頓時一驚。 他驚訝的是,李孟羲本也想到,可用抓鉤什么的,去鉤住敵軍寨墻,把敵軍寨墻拉倒。 或者鐵鉤勾住敵軍哨塔,把敵軍哨塔拉倒。 或者,亂戰之中,把敵軍百夫長鉤出來,以起到突襲之效。 李孟羲本以為,這是他自己想到的好方法,幾乎算是獨創了。 然而,不曾想,在周朝,已經有兵法家把抓鉤之類的兵器當做特殊兵器來用了。 姜子牙兵書中所寫,挑選一些力氣大的人,專門配備抓鉤,用來干拉倒敵軍寨墻之類的事。 姜子牙謂之為勇力之士。 有逾高絕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 何為寇兵呢,以李孟羲的簡介,這是一支輕裝為主的快速反應部隊。 舍棄重甲,只身著輕甲,來換取快速包抄至敵軍側翼的強大機動性。 輕甲單位有輕甲單位的優勢,重甲單位有重甲單位的優勢。 如果一支軍隊,全部裝備重甲,哪怕,后勤真的能全員裝備重甲,那么,這種軍隊的戰斗力,勢必還不如只裝備了部分重甲的軍隊。 拿弓弩手來說,弓弩手在后方,一般不會上前廝殺。 如果連弓弩手也裝備重甲,那么每拉弓射箭,手臂都被沉重的臂甲,抬起手臂要消耗很大的體力,會因此影響弓弩手的持續作戰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