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汜勝農書(一)
劉備和獻帝告辭,李孟羲的事,在劉備看來,是最重要的事。 李孟羲來叫了一下,本來相談甚歡的劉備立刻就走了,不帶停留的,身穿冕服的漢獻帝目光微妙,不知在想什么。 稗子一時半會兒,還不太好找。 劉備騎著馬,李孟羲也騎著馬,出皇宮去到城外,去鄉間找稗子去了。 長安城外,路遇不少百姓。 長安百姓識得劉備,知道是劉皇叔,路旁百姓見了劉玄德,招呼叫好之聲此起彼伏。 劉備頻繁的停馬致禮,劉備有多得民心,由此就可以看出。 問過老農,問老農稗子哪里種的有。 “皇叔是找稗子?”老農想了一下,“這也沒見誰家種稗子啊?!崩限r嘀咕一句。 然后,打眼一掃。 眼睛一亮,路邊就長者一棵稗子。 老農把稗子拔了,把帶著根系的稗子拿了過來。 劉備雙手接過稗子,看了一眼? “給,孟羲,這便是你找的稗子?!眲湫χ寻拮觼G給了李孟羲。 難怪是馬草呢,一看,像極了草。 只在桿的上部,有兩根左右分開類似麥穗一樣,但是細長如都豆角的種子。 這些種子,應該就是稗子這種作物可以當糧食的地方了。 李孟羲把種子捋了下來,捋到手里,種子只有稍稍的一點,放在手心,帶著外皮的種子,就那么一撮。 別說比得過麥子了,這連黍子都比不過。 靠種這玩意兒,產量那么低,吃不飽肚子了。 見李孟羲似乎對稗子興趣盎然,劉備好奇的問,“孟羲,你找稗子,作何用處?” “奧?!崩蠲萧藖G掉手中的稗子,“是因我看了農書,農書中有寫稗子,某不知稗子是何物,故想一看?!?/br> 劉備聞言,哈哈大笑。 李孟羲不識莊稼,太好玩了。 “孟羲,漢皇欲封你為大司馬,你欲如何?” “大司馬?!崩蠲萧顺榱顺楸亲?。 “好啊。只是,某多有要務要干,雖授官,不能困于官身,囫圇于皇城之內?!?/br> 劉備也知道李孟羲秉性,便點了點頭,只說把官服送來。 稗子,李孟羲知道是啥了。 這玩意兒是牧草莊稼兩用,雖然,又能當牧草,又能當莊稼,并且,比麥子扛災,不管是大旱還是大澇,稗子都能很好的生長,能保證基本的收成。 但是,這玩意兒的產量實屬不敢恭維。 若想以稗子當做災年的救急糧,杯水車薪。 《汜勝之書》,是李孟羲接觸到的唯一一部漢代農業技術方面的書籍。 其最大意義,不在于其技術有多先進,而是,能讓李孟羲對漢末的農業技術有個大致比較,知道漢末農業水平大致是什么樣的,又有哪些本以為是古代就有的技術,卻在漢末,其實是沒有的。 《汜勝之書》的意義就在于此。 繼續細看。 第一章,為耕種技術。 【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br> 耕種的根本,在于時節,和土壤,適當的澆灌糞便,澤,應該是指的河里的淤泥,就能早有收獲。 而且,李孟羲想到了一件事,這本農書里,雖然說提到了用糞便來肥田,但是,好像沒有寫到肥發酵的技術。 要知道,糞發酵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熱,會燒苗的。 也不知漢代,有堆肥的技術。 【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氣始暑,陰氣始盛,土復解。夏至后九十日,晝夜分,天地氣和。以此時耕田,一而當五,名曰膏澤,皆得時功?!?/br> 春天,土地解凍了,萬物復蘇。 到了夏天,天氣開始熱。 至于書中說的,陰氣始盛,這迷信相關的內容,李孟羲自動給略過了。 夏至后,往后數九十天,此時應該已經收完麥子了。 在汜勝之書中,說此時,最宜開始下一輪耕種。 這個點非常有意思。 耕種以多久為宜,李孟羲不太清楚。 但農書里寫到是,夏至三個月之后耕種,這個時節點,應該很科學,是長久以來,農人們經驗的總結,很具有參考價值。 【春地氣通,可耕堅硬強地黑壚土,輒平摩其塊以生草,草生復耕之,天有小雨復耕和之,勿令有塊以待時。所謂強土而弱之也?!?/br> 這一段,李孟羲大為驚訝,農書中所寫,黑土最為肥沃。 還有,把土先犁一遍,再鈀一遍。犁起的土塊鈀成碎土之后,土壤就很松散,古人可能不知道為什么,但是,李孟羲比較清楚是為啥。 土壤虛松了,土壤里的空氣就比較充足,這時,再用耬車播種,種子播種下之后,土壤中氧含量比較高,種子更容易發芽。 【春候地氣始通:椓橛木長尺二寸,埋尺,見其二寸:立春后,土塊散,上沒橛,陳根可拔。此時二十日以后,和氣去,即土剛。以此時耕,一而當四。和氣去耕,四不當一?!?/br> 奇怪。 寫農書的人,為何要在地里埋一個木棍,這是來測量什么的,李孟羲覺得奇怪。 而且,書中寫到很明顯了,到土沒了木棍之后,開始拔根。 在李孟羲想來,這個測量方法極為不可靠。 土會因為雨水,因為作物根莖生長的緣故,把土層往上頂了,所以,土開始變高了。 春天麥子都長了老高了,此時耕地,能怎么耕,李孟羲奇怪不已。 【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耕輒藺之。草生,有雨澤,耕重藺之。土甚輕者,以牛羊踐之。如此則土強。此謂弱土而強之也?!?/br> 其大致意思為。杏花盛開,就在輕土軟弱土。杏花落,恢復耕種。農民總是藺相如的。草生,有雨水,耕種藺相如的。土地非常輕的,以牛羊踐踏的。這樣,土強。這對軟弱土而強的方法。 這其中,有一點李孟羲認為,非常有智慧。 古代,缺乏測溫和天氣預測等手段。 那么,如何知道什么時候氣溫合適呢。 按節氣? 并不太準確,一年之內,溫度變化太大了,前年和今年溫度變化也不同,沒有太多參考價值。 而在汜勝之書中寫的是,看杏花,杏花開的時候,正是時節。 妙??! 氣溫合適不合適,植物的反應最為準確和敏感,比溫度計啥的,更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