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木兵人
在眾人的圍觀之下,李孟羲趴在地上,左手按著旗面,右手拿著碳塊,從旗面左上角開始,碳塊兒左拐右轉,眨眼之間,一個空心點的輪廓出來了。 然后,線條又勾勒出一橫,再是,一撇,一捺,然后到旗面的右半部分,左一短豎,右邊一豎鉤。 一個碩大的宋體劉字,一氣呵成。 漢代造紙技術剛剛成熟,依托紙質紙張的軟筆書法,方興未艾,而李孟羲來自各類書法成型千百年后的未來,可以說,李孟羲曾經胡亂練了一些的書法,在這個時代,已足夠驚艷。 圍觀的眾人看李孟羲拿碳就那么三兩下一畫,就寫出了一個方棱四正的漂亮的字,有的人認不出字是什么,但只看字體的漂亮程度,就多生不明覺厲之感。 眾人嘖嘖稱奇,對李孟羲更加佩服起來。 看,人家寫的字多快,多好,不愧是有本事的人。 然后,要在木匠營的旗子上寫東西了,李孟羲稍一思考,決定模仿鐮錘旗,把斧頭和鋸子以交叉的形狀畫下來。 旗面上的圖案,要求是簡明扼要,高度概括。 因此,李孟羲用了最簡單的線條畫了斧頭,畫鋸子的時候,特意把鋸齒放大,放大的很明顯,使人一眼就看出是鋸子。 鋸子的外形,大致是一個中間有一豎杠的長方形,左邊是鋸刃,中間是支撐的木桿,右側是絞成一股的麻繩,麻繩中間,插了一個小木棍,在鋸子簡單的構造中,麻繩上插著的小棍,是最巧妙的地方了,木棍可以通過絞緊或方松麻繩,來調控木鋸邊框結構的松緊,從而控制鋸刃的松緊。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偉大的,李孟羲經常這么感慨。 旗面上,李孟羲用雙絞線麻繩代替麻繩,一想起要是縫的時候,雙絞線縫著太麻煩了,李孟羲索性把雙絞線涂成黑色的。 畫完之后,一把斧子和一把拉長的鋸子交叉的結構,占據了旗面約三分之二。 李孟羲打眼一掃,覺得還算滿意。 然后,在余下的空白位置,李孟羲用碳塊寫了一個“匠營”兩個字。 隨后,是醫師營的藥葫蘆,藥葫蘆就更好畫了,李孟羲一筆畫成,而且藥葫蘆是以四十五度稍斜著畫的,相比呆板的豎著,斜著顯得更生動,且省地方。 在寫醫生營營號的時候,李孟羲突然福如心至,手指一動,在旗幟下半部,寫下了“回天”二字,回天營,日后便是醫師營的番號。 最后,李孟羲給自己寫營旗的時候,只寫了兩個簡單的“神機”二字。 寫完了,李孟羲拍了拍膝蓋上的灰土,爬了起來。 “好了,就照這個縫吧。嗯……不用一針一針的縫,把布條剪成細條,縫到字上就好?!崩蠲萧撕転椴肯驴紤],要是一針一針用線把字給縫滿,那要花費的時間,可太久了。 “還有,在帥旗上,字用黑的縫,這個藥葫蘆,就用青布縫,其余的,自己看著吧?!崩蠲萧烁C娘柳氏交待著。 漢朝軍服和軍旗的紅黑配色,李孟羲認為很厚重霸氣,劉備的帥旗是紅底,用黑字搭配最好。 聽李孟羲交代完,柳氏覺得,縫這些字,用不了多少時間。 本來,柳氏還以為字是得跟以前給達官貴人縫衣服上圖樣一樣,得一針一針的繡,柳氏本以為旗子也這樣秀,沒想到,軍師卻說,越省事越好。 柳氏頓時就覺得,干活從沒有像如今這樣輕快過。 以前給人干活,主家絲毫不顧她們這些繡娘勞累與否,變著花樣折騰,一個線頭繡不好,就要返工重做,遇到不好說話的主家,要拿到工錢,少不了各種刁難。 哪里像現在這樣,雖說,沒多少工錢,就幾斤糧食而已,但是上官還親自說,越省事越好,能不麻煩就不麻煩。 柳氏回去,開始拿著各種布塊比對顏色,一雙巧手比對著字樣,把布剪成特定的各種布條,顯然就是各種筆劃的形狀。 然后,柳氏就拿著針線,開始縫制旗面。 雖然,李孟羲說,越省事越好,可李孟羲越這么說,柳氏覺得,越應該縫的結實一點。 投桃報李,柳氏雖然是一屆婦人,這道理她同樣懂得。 柳氏穿好針線,拿著繡花針,一針一針密密縫了起來。 與此同時,李孟羲有了新的思路,正跟魯犁商量。 起因是,李孟羲還想去找地方挖黃泥,然后捏泥人,魯犁多嘴問了一句,挖泥是做啥的,李孟羲說捏泥人,排兵布陣。 話中李孟羲提到了,說泥人不好捏,泥太軟,捏好一放就變形。 “營正,不用泥,要不俺用木頭給你刻成不成?” 扛著錛子的李孟羲不由停下腳步,驚訝的看著魯犁,“你要早說,我就不玩兒泥巴了?!?/br> 李孟羲幽幽說到。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就比如李孟羲,他當日想到了用泥巴來捏兵人,思路卻偏偏走進了死胡同,想到了泥巴能用來做兵人,卻沒想到土頭一樣可以刻兵人。 什么叫智慧成果,魯犁提出能用木頭刻兵人,這就叫智慧成果。 “走,魯犁,跟我去拿糧?!?/br> “???”魯犁一時沒反應過來。 木匠營的規矩,誰能想到什么改進技術的方法,就有獎勵。 就比如兩天前,有木匠提議,門板放車上,太擠了,是不是可以把門板鋸開,然后再放車上,就這一條提議,魯犁匯報給李孟羲時,李孟羲同樣賞了那名木匠一斤糧食。 木板,是李孟羲發明的承載機床的載體,是為了節省人力而發明的。 木匠們加工木頭而時候,地面不平,木頭放在地上刨著很不舒服,于是李孟羲就想到,用門板來充當工作臺。 有了門板,方木放在門板上刨木頭的時候,的確平了,可木頭會滑動,此時需要一個人扶著,才好刨。 于是當時李孟羲想到,在門板上釘上一些擋板,可以抵著方木,防止滑動。 可前后不會滑動了,還會左右晃。 當時集思廣益之下,有木匠提出了,可以用鍥形的夾子來夾木頭,于是,至此,固定木頭結構的裝置成熟了。 一扇門板上,最多可以釘上四個鍥形的夾子,可供四個人同時進行木頭的刨制工作,不需要人扶了,節省了一半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