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做飯的后打飯
戰亂紛仍,百姓連糧食都沒有的吃了,還哪有余糧養豬,縱然養了豬,早被黃巾亂軍給抓走吃了,哪里還能見到豬的影子。 李孟羲把一袋子黃豆抱在懷里,又去放雜物的車上找了石臼,小小的石臼找到天黑才找到,李孟羲本以為這玩意兒死沉,又沒啥用,本以為找不到呢,沒想到石臼和擂石全有。 石臼是小小的,可以用來砸蒜瓣的小玩意兒,把豆子泡一夜,然后用石臼砸上一通,就能做夠一個人吃的豆漿了。 反正行軍途中,又沒事,可以把黃豆砸一天都行。 有豆漿煮了喝,碎的豆渣也可以吃,很好的營養品。 正巧劉玄德在,李孟羲懷里抱著石臼,肩上扛了一小袋子黃豆,跟劉備邊走邊聊。 李孟羲以西漢李陵的事跡為佐例,說起軍中無小事,需要處處謹慎,特別事關糧餉,利益糾葛,必多有糾紛。 李孟羲提議,加上一條軍令,通告全軍,各伍長什長,誰敢吞占士卒口糧,必以嚴究。 劉備聽完李孟羲所說,陷入了沉思。 李孟羲眼光獨到,一日不見,必能有建言。 李孟羲提到的糧餉有關事宜,還有軍中糾察,以及糧草是否核算精準。 這一樁樁事,都是大事,且是以前疏忽掉的事。 劉備沉思許久之后,沉吟到,“孟羲,各什長有分配口糧之責,除軍法嚴律以外,可令什長最后一個打飯,如何?” 李孟羲豁然瞪大了眼睛,有些驚訝的抬頭看著劉備。 讓做飯的人最后一個盛飯,自然杜絕可做飯的人多給自己盛飯的問題。 李孟羲在前世聽過類似的故事和做法,可他愣是沒能想起來。 如此簡單的一個方法,比任何復雜的規定都好用。 劉備一語中地,李孟羲不由側目。 這人有點厲害,通曉人心。 “此法甚妙!”李孟羲大贊。 天黑了,李孟羲和劉備匆匆別過。 婦孺有數百人,軍醫昨天檢查了六輛車,今天依然是六輛車,估計要到后天,才能把所有婦孺檢查一遍。 李孟羲找到了那個孕婦,把肩上一袋黃豆和懷里的石臼都給了她。 李孟羲交待,黃豆一定是得用水泡一天,然后用石臼砸碎,到晚上扎營,吃過飯之后,把豆漿煮上一碗,且一定要煮熟了。 農婦拿著黃豆的手都在顫抖,忍不住哭的泣不成聲。 旁人安慰不及。 “這不是我給你的,這是劉玄德給你的?!崩蠲萧酥缓冒咽虑橥平o劉備,好讓自己脫身。 一天天忙的不行,李孟羲把東西給了,匆忙又去木匠營了。 木匠營多了兩個門板,有人拿著鑿子在門板上鑿洞,是準備安裝木夾子。 李孟羲又去看,車輪的進度怎樣了,好嘛,昨天沒弄好,今天還是沒弄好,昨天的方木稍彎,今天的方木彎的更狠了一點,可是離弧形車輪轂還差了點。 把門板改造成簡易的木工臺的速度比想象中的還快一點,李孟羲剛來沒多久,就做好了。 木匠們好奇的把木頭拿來,木條抬起,往里一塞一夾,夾的很緊,若是不緊,拿斧頭柄往里敲兩下,就夾的死死的了。 木頭被卡死,再用刨子去刨,不用人扶著了,且門板比地面平,刨著也方便。 木匠們都做慣了木工活,是干啥用的,他們一眼就看明白了,嘖嘖稱奇。 連帶著,木匠們看自家營正更為佩服起來。 李孟羲注意到了木匠們的表情,他趁機趁熱打鐵,指著門板,“看到沒,一根木條,能省個了人。就這法子,要是是你們想起來的,至少值得賞二十斤糧??墒钦l讓是我想出來的,糧沒你們的份?!?/br> 木匠們眼神皆動,這么簡單的一個法子,不難想啊。 “再加一點,除了做板車,一輛板車做好,每人賞糧五斤,除此之外,誰能想到好辦法,把工具改進一下,跟我說,方法好,也有賞?!?/br>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諸位皆是匠師,木工技藝,諸位比我在行,不妨花點心思?!?/br> 懸賞開出去了,木匠們沒有改進工具的主意倒算了,若是真有什么好主意,能提高下生產板車的速度,那簡直就賺了。 交待了技術顧問兼木匠營副手魯犁,要他盯著進度多同時,若是有人想到了什么好方法,讓魯犁記著,一定得匯報,而后論功行賞。 木工技藝李孟羲一點不懂,完全是外行,他不便過多插手,呆著又幫不上太多的忙,于是呆了一會兒,便要離開。 “加把勁,每人五斤糧,已經給你們備下了,早做完,早來領糧?!弊叩臅r候,李孟羲特意說了一句,讓木匠們干勁瞬間更足。 當李孟羲回到自己的車上,弟弟早自己睡了,車夫老鐵竟然在車邊等著。 “一旁說話?!崩蠲萧藟旱土寺曋?,示意到一旁去。 老鐵有事相求,火光搖曳下,他一臉的不好意思。 李孟羲見他這個樣子,笑了,“鐵叔,咱們是熟人,有事不妨說?!?/br> 老鐵不好意思的嘿嘿一笑,“小哥兒,你兩日沒來伙上吃飯,弟兄們也不見你。他們托俺問問,就是找活計的事……” “奧!”一聽老鐵這么說,李孟羲立刻想起來了,還答應輜重營的鄉勇們,給他們找點活做,賺點口糧。 不僅是為了幫這些熟識的鄉勇,還關系到李孟羲挖掘民夫們生產力的計劃,本來說好了,盡快把事情提上日程,可李孟羲太忙了,一忙這事耽擱了。 明天應該沒事了,李孟羲想著。 “明日吧,明日我看看能找到什么活計給大伙做?!崩蠲萧舜饝死翔F。 老鐵連連道謝。 然后,不好再打攪李孟羲休息,老鐵忙離開了。 老鐵走后,李孟羲沉思了一會兒,可以邊隨軍邊生產的簡單手工生產的東西是什么來著? 對,是草鞋,筐子,還有蹂制皮革,除此之外,還有人會燒陶器。 大致就這些了。 李孟羲想著。 明日事,可明日決也。 李孟羲晃了晃腦袋,把事情從腦海中甩了出去,然后把火把丟在地上,滾了幾滾,又踩了一腳,把火把熄滅了。 一夜又過去了。 翌日清晨,太陽剛照在臉上,李孟羲猛然睜開了眼睛。 “筐子?!北犻_眼睛的第一時間,李孟羲嘴里脫口而出兩個字。 敢請他昨晚把這事記了一夜。 又一日,該把義軍隨軍生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李孟羲這一天,在上午教了弟弟寫在,并把舊教的字帶著弟弟溫習了一遍,叮囑弟弟沒事兒別亂跑,認真習字。 然后到下午,李孟羲和游騎一起,邊行軍邊前前后后的跑,調查各種生產所需的細節。 比如編筐就需要有荊條,沒有荊條,竹子也行,沒有竹子,細樹枝也是行的。 荊條不太好找,竹林沒遇到,要是遇到了,一片竹林砍上一會兒,就能砍夠全軍編筐所用了,更不用說還有細樹枝,樹隨處可見,爬上樹隨便扯一些樹枝,就有了編筐的材料。 關鍵是兩點,其一,該如何讓扎營的時候,讓民夫們自發的去附近的樹上扯樹枝呢?命令可能不太行,只有激賞。 其二,義軍現在能拿出手的獎賞就只有糧食了,物價又該怎么定,編一只筐難度是多大,花費時間又是多久,一只筐賞多少糧,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積極性呢? 還有,筐有大小,該怎么制定行業標準呢? 大筐若是一斤糧,小筐也是一斤糧,斷然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