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究極攻城椎(下)
第二天一早,李孟羲一睜開眼一看天色,便知道自己又起晚了。 也沒個鐘表,起早起晚全靠自然醒。 往旁邊一看,弟弟正瞪著大眼睛看著自己,早醒了的樣子。 “磚頭,起!”睡了一夜,李孟羲還是覺得困,他打著哈欠,邊穿衣服邊叫弟弟起床。 匆匆吃完早飯,踩著朝霞,李孟羲去城池那里去了。 當走近城墻,李孟羲看著近有四米高,三米寬,棚頂跟尖頂屋頂一般,幾乎跟城門洞一樣寬高的龐然大物,他愕然了。 這玩意兒大的跟個屋子一樣。 到城樓上,李孟羲見到了頂著黑眼圈,滿臉疲憊的劉備。 “孟羲,你看這攻城椎如何?”劉備指著城下的攻城椎向李孟羲邀功。 如此龐然大物,看著就結實。 超過李孟羲的預期了。 李孟羲點了點頭,問,“可能擋住一次重石蓋頂攻擊?” “可?!眲淇隙ǖ恼f到。 “可能擋十次?” “可?!眲湟廊徽f的肯定。 “那活動性如何,這么重的車,前邊若有石頭擋路,是否能通行?” “額,”劉備撓了撓頭,“不知?!?/br> “除木頭外,棚頂還有何物加固?若城上以金汁熱油淋下,木材多縫隙,如何遮擋?用的是牛皮,還是實木板?” “……不知?!眲鋼项^,頭發都要撓掉了。 他本以為,一夜辛苦,木匠們把攻城椎改了不下二十次,以為攻城椎已經趨于完美了呢。 劉備苦笑,“孟羲啊,你即知,何不早說?讓我白辛苦一夜?!?/br> 李孟羲語滯,我怎么知道攻城椎能做的這么變態,這么大的一個? 是看到大的跟屋子一樣的這個玩意兒,李孟羲才想到活動性的。 也不知道,鄉勇們是如何把小小的板車改城這么大一個玩意兒的。 劉備邀李孟羲一般城細看究竟,李孟羲也正有此意。 兩輛攻城椎,外形是類似的,都是尖頂長形的。 整個攻城椎只有后邊能進人,前邊除了觀察孔,封的嚴嚴實實的,跟車廂一樣。 從攻城椎后邊走進去,李孟羲發現攻城椎比想象的還高,劉備這么高也能輕松站下。 在內部,李孟羲得以仔細觀察這巨型攻城椎的結構。 攻城椎的底盤依然是板車,是被擴寬了好多的板車,從板車往兩邊延伸,出了很多橫杠,這些橫杠固定和支撐了兩邊的木板。 因此,在攻城椎內部,活動是不便的,往前走得低頭彎腰才能穿過橫桿。 首先讓李孟羲不解的是,攻城椎好像不是中心對稱的結構,如果以攻城椎的攻擊部樹樁為中心,那么左邊的空間比右邊大的多。 左邊可以站下人,而右邊頂多只夠人側著站。 李孟羲不解為何攻城椎是如此奇怪的結構。 劉備解釋說,文安縣縣城的城門洞太小,而為了加固攻城椎,攻城椎內部的加固結構占了很多空間,如果站兩排人,就站不下了,所以取舍之下,才用了如此奇怪的結構。 李孟羲勉強接受了這個說法。 再抬頭,看著頭頂如同屋梁一般一道道支撐著的椽木條,李孟羲驚訝了。 攻城椎看起來像屋頂,里邊的結構還真跟屋頂差不多。 可是,縱然攻城椎的結構如此強大,李孟羲還是看出了不足,他從棚頂的木頭的縫里,看到了上方透下來的光。 有縫,熱油就能順著縫流下來。 以這個時代的衛生條件,一小點皮膚被熱油燙的潰爛,就容易感染死亡。 雖是小缺陷,卻可能關乎到士卒的生死。 “可用皮子把上邊鋪一層,防著熱油滲下來?!崩蠲萧苏f著。 劉備也鉆了進來,他抬著頭看了看頂棚,“三兩張皮子足以?!?/br> 除了這個小毛病以外,李孟羲沒發現什么大毛病。 攻城椎的工作部分,是這輛攻城椎做的最用心的地方,木樁被繩子平吊著,被左右木杠約束著只能在一個小的活動范圍內前后擺動。 在攻城椎前方遮擋的木板,中間有空出的觀察孔,觀察孔一臂寬長方形的豎長形狀,可以供里邊的士兵觀察路況的同時,攻城椎擺動起來,也可以在慣性下,順著這個孔砸向敵方城墻。 李孟羲看著能讓自己略側身就能走過去的觀察孔,這么大的空隙,弩箭還是會鉆進來的。 或許可以釘一個活動的擋板,沒到達目的地時,擋板可以擋箭,到了城門前,可以把擋板取下來。 李孟羲想劉備提了自己的想法。 劉備臉上浮現了開心無比的笑意,“此事凌晨之時,某已跟木匠提過,哈哈!孟羲,這次卻是某比你考慮的周到了!” 不怪劉備如此興奮,李孟羲素來謹慎無比,想問題總能想到別人意想不到的疏忽處,能在李孟羲之前,把問題找到,劉備很有成就感。 這個小問題看來不是問題了。 問題只剩一個,如此龐大的攻城椎,防御力不成問題,可是萬一從城頭上留下的大石頭,把路堵著了,攻城椎小小的輪子,是否能壓著石頭壓過去? 若不然,一個小坡就上不去,這攻城椎再結實也是個靶子。 木匠忙了一夜,回去吃飯了。 劉備為了等李孟羲前來,也沒有吃飯,先和李孟羲告別,劉備匆匆去吃飯了。 來的早,還得等人,李孟羲爬上城墻,無聊的趴在城垛上,看著初升的太陽。 大約一刻后,木匠們陸陸續續的來了,昨日cao練弄的鼻青臉腫的鄉勇們,一夜過去,個個腦袋腫得像是豬頭,雖說很不厚道,雖說因起自己,李孟羲還是忍不住想笑。 鄉勇們已去訓練攻城守城戰術,李孟羲讓木匠們去城里找來大石頭,然后堆在城門口。 障礙物設置完畢,八九個木匠走入攻城椎中,彎著腰,推著橫杠把攻城椎往前推去。 石頭阻路,一塊臉盆大的石灰巖阻擋,攻城椎前邊的擋板擋撞在了石頭上,就讓攻城椎停下來了。 若是能出來個人,把石頭稍微挪一下,就能繼續走了。 要把攻城椎前邊的擋板全拆了嗎? 或許不必,只拆一半,讓攻城椎“底盤”變高一點,就可以通行了。 可是拆一半,防御就又有漏洞了。 或許可以交給隨行的刀盾兵負責,隨行士兵負責為攻城椎清理小的障礙物。 大概這個方法更好一點。李孟羲微皺的眉頭舒展了一些。 他突然又想到了,并不是所有障礙物都容易被清理的。 比如說磨盤,守城的敵軍把大磨盤挪到了城上,然后推了下來。 有棱角的塊狀大石頭還能被推動,重幾百斤的磨盤平拍在地上,可是推都沒法推的。 大磨盤有三四十厘米厚,等于是三四十厘米高的一個陡峭臺階,若真是堵住了城門洞,攻城椎沒辦法推進去的。 李孟羲看著攻城椎的小車輪,陷入了沉思。 李孟羲想到了坦克履帶,和輪式不同,履帶式車輛越過障礙的能力極強。 可是要在漢代做履帶式車輪嗎?不可能的。 只有一個辦法能提高攻城椎應付復雜路況的能力了,那就是造大型車輪。 一般而言,障礙物的高不超過車輪直徑的三分之一,車輪就比較容易駛過障礙物。 同樣,車輪直徑越大,相對而言障礙物就越小,也就更容易通行障礙。 軍中木匠不少,車輪技術含量又并不太高,再大一倍的車輪都能做出來。 可是,李孟羲想到車輪制作的難度,又想到攻城戰時間的緊迫性,要是車輪做個四五天才能做好,仗都打完了,攻城椎還沒組裝好,豈不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