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兵法之上的兵法
聽李孟羲這么一說,劉備再仔細一看,一想,兵法十三綱目,不再是十三個孤零零的難記憶的詞了,而是上下有關聯。 瞬間,記憶難度低了數倍。 難怪,李孟羲能背的這么塊。原來是自己不得訣竅。劉備感慨。 一旁,手持火把給劉備照亮的關羽詫異無比的看著蹲在地上的李孟羲。 關羽都把兵法讀爛了,他實在沒想到,總綱里竟還藏著玄機。 天,人家讀兵書都是研究里邊的兵法,誰盯著目錄研究?。 所謂綱舉目張,或許最簡要的兵法要義,就藏在兵法十三篇的目錄之中。 戰未起,【始計】敵我軍力,【作戰】備,而后【謀攻】。 及戰,大需觀敵【軍形】,小需觀敵【兵勢】,然后,可知彼之【虛實】,戰起,敵我【軍爭】。 勝負一戰分定,而戰或未止。 乃行,天象有【九變】,【行軍】需察,【地形】博雜,有【九地】需辯。 克敵未果,可慮【火攻】,再未果,可【用間】。 《孫子》十三篇,綱目上下慣連,是一場完整的戰爭的從頭到尾。 關羽細思之后,震驚莫名。 孫子全篇六千余字可讀,世人讀兵法,誰曾細究過綱目區區幾十字? 關羽順著李孟羲打開的思路,繼續往下思考,有了意外所得。 關羽感慨,熟讀兵書十數年,本以為早已把兵書翻爛,不想今日又有新得。 綱目十三條潛藏之深意,或許可為《孫子》兵法之上的兵法。 關羽又震驚了,不是第一次了。 李孟羲其實沒這么想,他是為了方便記憶,看綱目從上到下,語義像是有些發展和延伸的意思,然后他在不知兵法詳細內容之時,單根據綱目的字面意思,把十三個綱目,十三個詞,按語義相近的方式分了幾個小塊,目的同樣是方便記憶。 這就顯示出了漢字的強大,孫子兵法創造了很多漢字詞語,流傳至兩千多年后,字意還是一樣,讓向前穿越了兩千年的李孟羲,理解起來《孫子》十三篇的綱目一點難度沒有。 并且在李孟羲根本沒有深究,且不知覺的情況下,李孟羲能憑借語感,陰差陽錯的找到了詞語之間的關聯。 而剩下的都是關羽的腦補。 “玄德公,你為什么不讀出來呢?”李孟羲奇怪劉備背書嘴不動光看眼睛去記憶的方法。 “人有五官,亦有五感。記憶之時,單用一感,一倍之速,若五感齊用,五倍之速。 背記之時,眼觀,口訟,手寫,三感共為,記憶飛快,不妨出聲朗讀試試?!?/br> 李孟羲可太討厭背書了,但是再討厭,從幼兒園到初中,一直被老師們教導記憶的方法。 感謝老師,感謝幼兒園老師,也感謝小學老師,原來任何一丁點的知識,真的是真金白銀,和無價的財富。 就因為劉備沒上過幼兒園,看吧,他背書就不行吧。 有了李孟羲三人的幫助,不一會兒,劉備就記住了兵法十三篇大綱。 畢竟字也不多,劉備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背起來不難。 綱目算是完了,劉備意猶未盡,迫不及待的讓關羽開始教兩人兵法正文。 一抬頭,劉備看到關羽在發呆,不知關羽在想什么想的出神。 “云長?”劉備小聲叫了一句。 “奧?!标P羽驚過神來,笑著問劉備,“大哥記完了嗎?” “記完了?!眲浯鸬?。 —— 十三篇第一篇,李孟羲很期待的正文來了。 自從發現打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后,李孟羲想率十萬鐵騎橫掃天下的夢想就熄滅了一半。 要當名將,得學很多東西。 現在有學習古典兵法的機會,李孟羲很珍惜。 關羽雙腿盤著,一手平放膝蓋上,一手扶捋長須,正襟危坐的如同雕塑,關羽一雙丹鳳眼,掃過對面三人,正色朗聲說到:“第一篇,【始計】篇,其正文為: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br> 關羽背誦兵法,一氣呵成,抑揚頓挫,聲如洪鐘。 “好!”李孟羲忍不住叫好,啪啪鼓掌。 李孟羲一鼓掌,弟弟不知道哥哥在干什么,但哥哥鼓掌,他也學著鼓掌。 連劉備都對關羽點頭稱贊,“云長兵法精熟,足見用功之深?!?/br> 關羽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而此時,李孟羲鼓完了掌,想的只有一件事。 這么一截老長,還是他喵的文言文,還是他喵的春秋時期的古早文言文,這怎么可能背的完嘛? 好在,關羽也知道長,沒讓兩人立刻背,而是逐字開始講解起來。 關羽:“首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俊?/br> 開篇第一句,是李孟羲沒有跟關羽學兵法之前,會的唯一一句。 李孟羲沉吟:“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天生萬物,萬物相生亦相爭。 縱天廣地博,總有邊限,而物類增長不窮,終有山盡水窮之時,故一族盛強,必有一族衰微。 此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非是強者必生,亦非弱者必死。 虎狼雖強,不能展翅;蟲蟻雖弱,猶可乘風?;⒗窍x蟻,孰弱孰強? 故,是適者生……額?!?/br> 李孟羲突然不說了。 劉備關羽兩人聽的正入神,李孟羲這一停,兩人目光全朝他看了。 李孟羲被看的不自在,只好摸著鼻子,以眼觀鼻。 喵的,本來的意思是想說,競爭是永遠存在的,放棄競爭等于放棄生存權利。 所以,人類種族的戰爭能力,就是其生存能力。 故不擅長戰爭的種族,最終會被淘汰。 李孟羲是想旁證一下,孫子的話是對的。 但是一說,不太管的住嘴。 一下說到進化論上去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天演論的內容,天演論即為民國學者翻譯的進化論。 “孟羲為何不說了?”關羽聽的意猶未盡,還想聽李孟羲繼續說下去。 “今日是向關將軍學兵書,而非其他,更非是我賣弄口舌之時?!崩蠲萧俗晕覚z討著,“關將軍,繼續講吧?!?/br> 李孟羲自我檢討著,學兵書就跟著人家學嘛,往別的地方亂扯干什么。 還是被李孟羲攪和到了,關羽不說兵書,開始跟劉備他兩人討論起道德經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什么的。 道德經關羽熟讀過,劉備也熟讀過,他們談起來很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