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能自視其短者,世間了了。 經此一事,劉備和關羽對李孟羲的評價更加高了。 兔rou還多,這段插曲揭過,劉關李三人繼續分rou,邊吃邊聊。 李孟羲想起了白天自己新發現的幾個問題,正好趁著劉備關羽兩人都有空,給他們提一下。 李孟羲啊嗚咬了一口rou,問關羽,“關將軍,我軍可有木匠?” 關羽抬頭,看了李孟羲一眼,“你找木匠做什?” 李孟羲搖頭,“不是我要找木匠。假若明日便要攻城拔寨,且問將軍,攻城器械去找誰造?” 李孟羲一反問,關羽立刻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這么重要的事竟一直被疏忽掉了。 關羽頓時無心再吃rou,說他坐立不安是輕的,若這會兒是白天,關羽抬腳就走去招木匠去了。 “哎!如此大事,某竟然忘了,”關羽悔恨不已,“大哥勿憂,孟羲勿憂,等過兩日到河間郡,木匠易招?!?/br> 在李孟羲沒來之前,劉關張三人分工基本上是很明確的,劉備總攬一切,張飛管后勤,關羽主管軍事。 忘了招募木匠這件事,細究起來糾扯不清到底是誰的責任,木匠可歸后勤管,招木匠就是為了造器械,歸給關羽也是可以的。 關羽正和劉備商討招木匠的細節。 “不必到河間?!崩蠲萧苏f道?!拔臆娭鞋F在就有木匠?!?/br> 關羽訝然,問到,“誰?” “關將軍新提拔的伯長,綽號狗子那人,他什里有一人就是木匠,木匠叫魯犁,魯班的魯,木犁的犁?!?/br> 木匠小哥幫了自己小忙,李孟羲就也幫他一下,在關羽提下他,說不定就被關羽看重了呢。 “關將軍和玄德公明日不妨細問,想我軍中和數千黃巾俘虜之中,木匠應該不少?!?/br> 李孟羲建議一說出,讓劉備關羽頗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當真?”關羽手拂長髯,盯著李孟羲復問。 “當真!”李孟羲很肯定的點了點頭。 還能騙你的嘛,沒木匠,我的時盤咋來的。 “既然要找木匠,鐵匠,醫師等,都可一并找起。對,還有獵戶,若有獵戶,可編入弓弩營,雖我軍弓弩奇缺,但可先把人聚齊,等弓弩齊備,弓營瞬間可成;若有山民,長于穿林攀高者,可另設一營,專攻山地作戰?!?/br> 后來的諸葛孔明經略蜀中時,招募的山民組成了一支專門山地作戰的精兵,號為無當飛軍,根據這一點靈感,李孟羲建議關羽可早作準備,早日把軍隊細分和職業話起來。 招募來的鄉勇,其實當啥兵都行,發個槍就是槍兵,發把破刀發面破盾,就是刀盾兵,跑到船上就是水兵,跑山上也就能客串山地兵。 但畢竟,整天在山里爬上爬下的人過慣了的山民,能在在山里跑兩個山頭不嫌累的;而在平原地帶招募來的鄉勇們,到了山地,戰斗力會銳減。 對此李孟羲有發言權,前世和好朋友們爬山,三四百米高的一個山,爬上去半條命快沒了。 不是在山里生活,掌握不了上下山時省力的訣竅,差距有專業運動員和非專業運動員的區別那么大。 所以,讓士兵職能更細分是精兵化過程中必然要走的路。 李孟羲的建議,是劉備和關羽兩人從未想到的。 兩人認真討論起來,半天后,劉備遲疑,“涿郡不多山,山民怕是難找?!?/br> “無妨?!崩蠲萧税咽忠粨],“再遇黃巾,我軍必然還勝,必然還有俘虜,必然還要擴軍。早晚能遇到山民?!?/br> “我看,每有俘虜,可著人細細挑選,木匠單為一營,鐵匠單為一營,醫師單為一營,但凡有用且難得之人才,皆可細細甄別安排?!?/br> 劉備稍作沉思,“甚好。云長,我看此可為永例也?!?/br> 關羽點頭贊同。 每打一仗,安排俘虜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從俘虜中挑選人才,確實必要。 李孟羲又問,軍中弓弩到底有多少。 “我軍本有,加上大興山一戰繳獲,如今有臂張弩二十五,手(喵)弩十七,弓二百余?!标P羽如數家珍,細細說到。 “弓竟有兩百余?”李孟羲詫異。 關羽搖頭,“雖有弓兩百余張,戰弓僅有不到五十張,余者皆為獵弓?!?/br> 也就是說,除了劉關張各自配的弓,和斥候騎兵們帶的弓,近千義軍,只能組建三二十人的弓手隊。 太寒酸了。 李孟羲不由的咂舌。 一細想,黃巾程遠志和鄧茂部萬余黃巾,也就幾百張弓,幾百張弩,黃巾更寒酸。 弓弩部隊一時半會建不起來,刀槍好造,有鐵就能找鐵匠打,弓弩的技術含量更高,就算有了匠人,原材料沒得找。 “對了,還有,可把會騎術的人,一并找出來?!崩蠲萧税櫭?,“我軍缺馬,騎士找到之后,單編一營,盡可能不讓他們上陣廝殺,以免過早損耗?!?/br> 李孟羲這個觀點,劉備和關羽不敢茍同。 “這……”劉備欲言又止,“軍中士卒,當一視同仁,有人陣前廝殺,有人陣后窩藏,如此豈不軍心不一?” 劉備如此說,關羽也拂須稱是。 他兩人都認為,會騎術的人雖難得,但不該過于優待。 李孟羲不由搖頭。 性價比啊,沒有馬蹬和馬鞍,從零培養一個其實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太大了。 李孟羲認為,自己就算把馬蹬馬鞍鼓搗出來,雖然能縮短騎兵成型的時間,但花費的精力和時間依然會是巨大的,會騎術的人依然寶貴。 讓金貴的騎兵兵源去拿把破刀上一線廝殺,太奢侈。 李孟羲有想建立一支成規模的騎兵的打算,因此不愿讓劉備關羽浪費他的預備兵源。 雖然義軍是劉關張三人的,李孟羲認為義軍也有自己的一份。 他想的是如此理所當然,邏輯融洽。 得說服這倆人,不能讓他們把未來的騎兵拿去送了人頭。 “不行!”李孟羲態度堅決,頭搖的跟撥浪鼓一樣,“我軍需要一支能一錘定音的騎兵部隊,如今缺馬,但馬好繳獲,更難得的是騎術嫻熟的兵員?!?/br> “把騎兵當步卒用,如明珠暗投,不智也?!?/br> 劉備關羽欲要再辯,看李孟羲態度異常堅決,只好聽他的。 其實劉備關羽和李孟羲產生分歧的原因,是因為兩方心里認為騎兵的價值不同,而造成的。 李孟羲心里認為的騎兵,那是得空找個鐵匠把雙馬鞍和高橋馬鞍做出來之后,能夾槍沖鋒的戰場推土機。 劉備關羽受限于眼光,不知道什么叫高橋馬鞍和雙馬蹬,因此他們認為的騎兵,只是戰力比步兵高,但也沒有高太多的和步兵等同地位的一個兵種而已。 騎兵兇悍,漢朝的步兵一樣兇悍。 李凌曾經率五千步兵,憑地勢之力,射殺了匈奴數萬人。 因此在劉備關羽心中,騎兵雖重要,但沒重要的李孟羲的認為那種程度。 在保存十幾幾十騎兵,和穩定軍心兩個選擇之間,劉備關羽不約而同的選了后者。 在東漢末年這個時代背景和技術條件下,劉備和關羽的選擇很正確。 有著超越時代眼光的李孟羲,他過分看重騎兵,也正確。 本會爭執不下的話題,因為李孟羲之前的種種神異之處,劉備和關羽選擇無條件相信李孟羲。 對于一個知曉天下大勢的人,在三五十個騎兵兵員的問題上再相信他一次,又怎樣了? 在劉備義軍騎兵只有三十人不到,富裕馬匹一匹也沒有的時候,組建大規模騎兵的計劃便已早早的提上了日程。 先知先覺帶來的收益是巨大的。 來自于未來,知曉漢末三國大部分歷史事件進程的李孟羲,他宛若一個人形的聚寶盆。 他一丁點超前的布置,就能不知不覺間產生巨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