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世界末日 第一百三十五章:間接傷害
二戰之初,無論是日本在中國大開殺戒,還是德意志在歐洲點燃戰火,都沒有立刻引起美國的直接介入。由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阻隔,使美國遠離戰火硝煙,因此它隔岸觀火,靜觀其變。而所謂的“孤立主義”甚囂塵上自然是情理之中。因為這符合此時美國的國家利益。 不僅如此,美國還于1939年9月5日宣布中立,根據1937年國會制定的《中立法》,不對交戰國出售軍火和軍用物資,不向交戰國貸款,不為交戰國運送一切貨物。事實并非如此,美國實施《中立法》是片面的:只對中國禁止輸出武器、彈藥及戰事材料;而對日本,照樣以種種手段輸給。 據統計資料:1937年日本進口軍用原料和物資中,美國的鋼占92%,汽車及零件占91%,石油及原油制品占60%,廢鋼鐵占58%,生鐵占41%。1938年,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消耗的軍用物資,92%是從美國進口的。 美國一直在向日本出售戰略物資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才停止,而日本則源源不斷地把這些戰略物資運用到中國戰場,在某種意義上說,此時美國為了大發戰爭之財,事實上充當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幫兇。 然而,令美國沒有料到的是,日本利用德意志第三帝國橫掃歐洲的有利時機,開始大舉南進,直接威脅到美國在東南亞的戰略利益。 隨著歐洲的戰火逐漸平息,美國從真正意義上明白“孤立主義”讓他們失去了太多的時間。美國的無所作為也不知道是該說聰明還是愚蠢,至少美國真的獲得了大量的利益,問題是歐洲戰火平息后軸心國軍事集團不是將矛頭對向蘇維埃加盟共和國就是美國,而美國已經和日本處于戰爭狀態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才逐漸走出了“孤立主義”怪圈,并開始格外關注歐亞戰場的態勢。在直接介入戰爭之前,美國的戰略是:在歐洲援助盟國反對軸心國;因為此時美國海外的主要利益在歐洲,而德意志第三帝國是主要的威脅,法國已經投降,英國危在旦夕。此時重點援助英國為形勢所需,也符合美國的利益。 本來美國在1940年9月28日已經制定了“先歐后亞”的戰略,確定大西洋第一,歐洲第一的戰略指針。在遠東則援助中國反對日本。其目的不是奢望中國能夠打敗日本,而是防止蔣介石投降日本并使抗日戰爭得以繼續下去,并使入侵者付出不斷提高的代價。 誠如羅斯福對他的國民所說的那樣,援助被侵略者正是為了使美國不卷入戰爭?!叭绻覀兘弑M全力支持那些保衛自己、抵御軸心國進攻的國家,那么,美國卷入戰爭的可能性就會小的多?!边@樣對中國的實質性援助就成了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關鍵。11月30日,在日本承認汪精衛政權的當天,美國給予蔣介石政府1億美元的貸款。并針鋒相對地承認“合法的按照憲法程序產生的重慶政府”。 194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羅斯福宣布該法案適用于中國,美國宣布愿意在戰后放棄在華特權,羅斯福派拉鐵摩爾前往中國,出任中國政府政治顧問,美國軍官團抵達重慶,中美軍事合作正式開始。 軸心國敢于冒著巨大風險登陸英倫是美國沒有預料到的結果,這也讓美國的策略不得不進行調整,這時美國增援英國已經看不出價值,所以只能改變策略,不再執行“歐洲戰場處在第一位,亞洲戰場處在第二位”的戰略核心。也就是說以前中國戰場處于從屬地位,現在卻不得不改變思想認真起來考慮支援中國。 目前中國在世界上并沒有有意義的朋友,他們孤獨地抗戰了那么多年,如果不是一種決然的意志在支撐恐怕早就堅持不下去。中國需要朋友,但是弱小注定不會擁有朋友。因為美國需要中國牽制日本,美國開始對中國進行援助,這種援助并不是沒有代價的,前提是建立在中國人用命去換,讓美國人少流血。同理,軸心國決定支持中國也是為了戰略需要,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謂的好心幫忙,一切協助都需要回報。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的作用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的地位凸顯出來。為此,美國不得不加快與中國合作的步伐。但是,這時美國遇到了一個大難題,支援中國是有利的行動,可是美國回過神來壓抑的發現中國完全被“包圍”了,難以找到有利的交通線向中國輸出援助! 此時,亞洲已經不是單純的中日之戰,軸心國已經將觸手伸進了亞洲,美國太平洋艦隊癱瘓后太平洋幾乎成了日本艦隊的“內?!?。面對這樣的局面美國一時間變得有些手足無措,甚至在某一段時間有人提出“放棄援助中國”的想法,所幸羅斯福并不是沒有遠見的傻瓜,援助中國的政策雖有波折但是被貫徹下去。 中國是一個非常有歷史底蘊的古老國家,唐朝時中國文明發展到了中國歷史的最高峰,其后經過一個短暫的混亂時期(五代十國),中國進入了另一個輝煌時期——宋代。但是宋代的輝煌是有缺陷的,那就是“結構性失衡”。與大唐相比,宋代是文盛武衰,陰陽不調。這一結構性失衡在當時的表現并不明顯,宋朝是那么地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教育發達、科技進步,誰曾想到在一片興旺發達的表象下,宋朝的國土日削,稱臣納貢,終至滅亡。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王朝,無論它的外表是如何地光彩照人,也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到了元代,中國的結構性失衡得到了暫時的緩解,卻陷入了發展減慢的深淵。元代是一個武力極盛的王朝,宋代那種文盛武衰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改觀,但是卻沒有出現文武同盛的局面。當元朝于1279年滅亡南宋時,它的武功就達到了頂點,此后就陷入了不斷的內部紛爭。那么元代的文治呢?元代的政治局面比較混亂,經濟發展也不如人意,文化上也不如唐宋興盛。元朝憑借其廣闊的疆域和各地區深厚的文明基礎保持了在當時世界的絕對領先地位,卻無奈地發現,中國的發展速度減慢了。而在遙遠的歐洲,在黑暗中掙扎的西方國家在結束了十字軍戰爭后,重新走上了歷史發展的快車道。于是乎,此消彼長,文明發展的前景變得于中國不利,雖然還遠未到中國落后的時候,但這種可能性無疑增加了。 明代的中國似乎獲得了新生,可惜好景不長,歷史上的老毛病又發作了,而且新的毛病又出現了。在元代得到緩解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又一次發作(明代也是文盛武衰),而且變本加厲——明代文不及宋,武不及元。由此,明代陷入了長期性的停滯不前,在明代中期,中國喪失了長期保持的科技領先地位(這一領先地位是在漢代確立的,保持了一千多年)。西方人說,1500年是東西方發展的轉折點,這種觀點得到了廣泛的共識。在明代后期,中國所能領先西方國家的只是其龐大的規模和炫人的外表,使早期來華的西方人士贊嘆不已,而一旦認識到明代金玉外表下的敗絮實質,西方人不由地產生了蔑視的感覺和機會來了的驚喜。為此,他們先是逐漸蠶食中國的附屬國——錫蘭、爪哇、呂宋等中國近鄰,后又向中國的近鄰臺灣和中國本土的澳門、澍湖伸出了魔爪,中國出現了局部的殖民地化,染上了癌癥。 清代,中國以強力措施暫時抑止了殖民地在中國的進一步擴大,防止了癌細胞的擴散,同時付出了大量正常細胞的代價。但是,清朝沒有完全殺滅癌細胞,隨著清朝走過其鼎盛期,癌細胞擴大了,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具體表現是,在明代喪失科技領先地位后,清代失去了總體規模的優勢。由于西方工業革命的進行,數千萬英國人的經濟產出超過了數億中國人的勞動成果,農業文明明顯落后于工業文明。 中國有一句話叫“好漢不提當年勇”,這句話也能被拿來用在國家身上,不管何時何地人們只會看見眼前的表現而不會去記得過去。曾經臣服在中國腳下的日本現在在中國國土上肆虐,哪怕是有再怎么輝煌的歷史中國都基本被蔑視,這就是無法改變的現狀。 作為弱小的國家,中國無法主動去尋找朋友,沒有實力根本沒人看得上眼。以前各國都小看了中國,他們只看見中國被日本打得大半國土淪喪,直至日本開始向中國以外的國家動手時,這些國家仿佛才恍然“原來不是中國人太沒用而是日本人太厲害!”,至少中國打了九年多還在抵抗,然而在南亞的盟軍卻是一觸即潰沒命地逃跑。 跟美國一樣,現在擺在德意志第三帝國面前也有相關的難題,援助中國是必需的戰略,可是相比于美國來說德意志第三帝國更加難以抉擇,至少不能做得那么光明正大……(未完待續,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 target=_blank>,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