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不列顛戰役 第六十一章:臨近
清晨六點整,嘹亮的小號聲響徹整個海港,軍營一時間變得忙碌起來。士兵們在班長的帶領下魚貫從帳篷里走出,到營地旁梳洗,然后集體用餐,之后就是一連串的例常訓練。 一切結束后,已經是早晨八點左右。 在柏林統籌會議進入最后階段的時候,前線各地也在做著自己的戰前準備。 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情報部門已經得知英倫三島擁有一個“扇形站”的雷達預警鏈,為了達到針對性的目的德意志也在本土以及比利時、法國局部建立了自己的“黃金眼”系統。 “黃金眼”的建立絕對是有重要意義的存在,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黃金眼”系統總共為德意志航空部隊提供了三十次以上的情報支援。在雷達站工作的軍政人員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說明了“黃金眼”的價值。 德意志高層看到“黃金眼”的表現后大為振奮,統帥部堅持認為“黃金眼”系統將在不列顛之戰中發揮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經過多次與帝國武裝部的協商,決定在個別空白地區緊急加裝雷達以及必要的聯絡站。因此,現在也就有了以下的一幕…… 一支從德爾薩斯趕來的工程車隊經由法國完善的交通線到達法國北部的貝爾克,他們按照坐標找到黨衛軍的軍營后便在軍營旁安頓下來。 剛來的車隊,那十幾輛卡車的后座堆著一些奇怪的金屬架子和一些被塑料包起來的金屬橫條,數十名身穿國防軍制服卻沒攜帶武器的軍人圍繞在車隊左右,他們臉色輕松的互相交談,直到黨衛軍派出士兵前來,這才又走上運兵車,等待命令隨時準備出發前往工地。 這支車隊的建制很特殊,大部分車輛屬于履帶工程車,這些車的前部裝著掘土的鏟子、又或是吊裝貨物的工具。有些卡車上裝載的也不是士兵,而是一些水泥袋和鋼筋,在這些卡車后面整體停列著數輛體積龐大的水泥攪拌車。 他們已經有了多次施工的經驗,作為施工的設備也變得越來越齊全,資金當然也隨之富裕。 “西頓博士!” 名字有點熟悉不是么?西頓博士是柏林大學的教授,同時他還有著四個國家法律程序承認的博士學位。 在德國,能被稱呼為博士那可是很榮耀的事情,頭冠博士稱號的人一般都是一些領域的頂尖人才。 正確來說,西頓博士屬于非戰斗在編人員。也就是說,他并不是作戰部隊的人,只是在統帥部掛著一個軍銜,便于與作戰部隊溝通和協調。 西頓博士一如既往的極易親近,他臉上總是帶著含蓄的微笑,說話的聲音很洪亮:“??!你好,一級突擊隊長閣下?!?/br> 就如同以往那般,每一支工程隊必然有武裝部隊隨同保護,同時也是起到工地的警戒作用。 貝爾克位于法國北部,相距加萊約是三十公里左右,算起來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戰略區域。不過,由于德意志第三帝國比較重視加萊有軍事港口的關系,沒有大型港口的貝爾克自然是被有選擇性忽視了。 德意志第三帝國等軸心國部隊即將展開對不列顛的作戰,為了達到欺騙性的目的,軸心國的部隊必然不會只選擇一處作為駐軍地點,相關海軍也當然不會一窩蜂地駐扎在同一個港口。 那么,怎么才能達到欺騙的作用呢?答案就在于有選擇性地分散駐軍的位置,有針對性地凸出幾個在地方認為是登陸戰起點的區域。 目前德意志第三帝國等軸心國部隊選擇駐軍的區域并不是很多,但是都擁有比較強的針對性。所謂的針對性當然是對英倫三島的威脅系數。 法國部份分別是,加萊、敦刻爾克、迪耶普、費康、勒阿弗爾、巴約、瑟堡、圣馬洛。當然還包括貝爾克和新近占領的澤西島和格恩西島。比利時則是,澤布呂赫、奧斯坦德、布呂赫。荷蘭則是,北荷蘭、弗里蘭斯、澤蘭。 當然,以上只是靠近沿海的一些駐點,做出的是一副隨時準備登陸英倫三島的機動部署,內陸方面則不是現在各國所關心的事情了。 德意志第三帝國對英國的作戰全世界都在關注,畢竟在此之前除了遠東的日本在中國打了一場不成比例的登陸戰(上海),世界軍事上沒有任何兩個國家打過大規模登陸對抗作戰的實例。有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閃擊戰的實例在前,個別國家十分期待這一次德意志第三帝國能夠給他們什么驚喜。 那么多人在關注,這無形中讓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作戰部署變得艱難起來。這里的艱難當然不是行動上面的,而是保密方面。從保密和欺騙的戰略目的去考慮,無形中給德意志第三帝國添加了難以想象的壓力。 而現在,西頓博士這支工程隊到達貝爾克,駐扎在貝爾克的大部份是屬于黨衛軍野戰部隊,如此黨衛軍也就完全負責起了為西頓博士的這個工程隊警戒工作。 西頓博士的工程隊在來到貝爾克之前就已經選定了地點,他們將在那一個有利位置建造雷達站和信息中轉站的基地。 其實,這是一項并不輕松的工程作業,在戰爭即將臨近的現在,新部署的“黃金眼”一定是有著急迫的作用,所以他們必需在制空權的爭奪戰開始之前建好雷達站,然后轉戰到其它地方再次建造一個臨海雷達站,如果有需要的話,他們還將再次返回到貝爾克,渡船到距離貝爾克不足兩海里的一個小島上建造一個信息中轉站。 這一位黨衛軍一級突擊隊長昨晚似乎休息得并不好,不僅帶著黑眼圈,說話的聲音也明顯有些沙啞。他回身看向同有黑眼圈的伙伴,吩咐:“帶足彈藥以及各項補給品,我們馬上出發!” 他說的車隊是一些武裝裝甲車,為了滿足戎衛的需要,黨衛軍在經過不斷改進后,一些野戰部隊已經配置了必要的武裝裝甲車,這些武裝裝甲車一般為半履帶式少量為法國之中的吉普車代替。 被打招呼的突擊兵奔回軍營,很快,兩輛半履帶式裝甲車和一輛提供給工程人員和軍官乘坐的吉普車便發著‘轟隆’聲,帶著塵土駛了過來與工程隊會合。 由于第三帝國對法國德占領區采取的是懷柔政策,德占領區的軍人很少會去打擾法國平民的生活,就是占領區內的政府構造也很照顧法國人的情緒,一般都是委派幾名名義上是助手,實際上是控制者的工作人員‘輔助’當地政府的法國人治理占領區。 隨著法國承認戰敗并且投降,法國的經濟競爭力也遭受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在法國西部工業城市大部份淪陷的如今,法郎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貶值。 在這個時候,各個法國的大部份城鎮和城市各主要交通要道皆被德軍控制,占領區內的生活品都是由德軍控部門從德國以及各個占領區輸入到法國德占領區,這些物品買賣時使用的貨幣當然不是正在貶值的法郎,而是使用第三帝國硬通貨幣帝國馬克。這就造成一個很理所當然的現象,法國德占領區內帝國馬克正在逐漸取代法郎的位置,成為主要的交易貨幣。 日用品的輸入渠道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貨幣的更替也成了必然的事情,雖然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但是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現,很多法國人在購買東西的時候,他們使用的是帝國馬克,而不是本國貨幣法郎。 催生這一改變的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那便是德占領區內的德軍士兵太多了,高度緊張的情緒也讓這些士兵很有購買東西的欲望,很多士兵都是在前線購買一些德國國內沒有的物品,然后再寄回去給國內的親人。 這些士兵購買東西時,使用的貨幣當然是帝國馬克,商販找出零錢時,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這些德軍士兵總是拒絕法郎。有需要當然也就帶動了供給,再說,這些德軍士兵也是法國德占領區內一批比較有閑錢購買奢侈品的顧客,這也有了好的理由,畢竟誰面臨生存壓力的時候,選擇更多的總是進行妥協,情勢迫使法國商販放棄法郎而逐漸使用帝國馬克也成了一件必然發生的事情。 雷達站的建造地點要求非常嚴格,它必須是一個擁有良好視野,便于防守的地勢,同時,它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高度,這有利于信號的輸出和接收。 雷達站對土質的要求也非常復雜,它必須是松軟利于挖掘的松土坡,但是這些土質的水份含量不能太大,原因是雷達站有很大一部分建筑物必需建立在地下,土質水份含量大則容易產生潮氣,這容易讓長期駐守的人得患風濕或是關節病。 雷達站的核心硬件以及cao作室會設立在人工建造的堅固地下掩體里,這不但是為了防止敵人的轟炸,還有保證雷達硬件安全的主要作用。這個地下掩體的構造十分的嚴格,它需要能挨住一次性五百磅火藥炸彈的轟擊,而又不能產生明顯的、有傷害力的震波。 有時候建造這么一座雷達站地下掩體的難度甚至超過于建造一座地下要塞,至少要塞被破壞不會影響到什么功能使用,最多就是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雷達站的掩體則不然,雷達站的地下cao作室掩體一旦崩塌,這個雷達站也就失去了功用,雷達站失去了功用,那影響到的事情就多了,因為部隊之間的通信很大一部分需要依賴到雷達站的硬件系統。 當工程隊路過德意志航空部隊的機場時,西頓博士特意讓車隊降慢了速度,他看到的是航空兵部隊一副忙碌的情景。 身為一個非作戰在編人員,西頓親臨其境地感受到戰爭氣氛的逼近……(未完待續,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 target=_blank>,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