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不列顛戰役 第八章:格局在變
盟軍士兵沮喪的放下武器,以排為單位向黨衛軍前線部隊投降。他們絕對有沮喪的理由,按照一個小兵兵所講的那樣,不是士兵們不敢戰斗,而是高層沒有創造平等的條件去讓他們戰勝德軍。 羅斯上將于5月28日下午3點正式在投降書上簽字,對于他和敦科爾克幸存下來的31萬盟軍士兵來說,他們的戰爭結束了,毫無疑義的結束了。 中立國的軍事評論家對于這場戰爭的評論是,一場華麗開始卻又平淡結尾的戰役。許多軍事評論家在廣播里大談自己的看法,當然,按照他們的術語,應該通稱為:過程分析與未來展望。 中立國的軍事評論家有理由相信,法國政府當局失去北部四十余萬軍隊,未來的抵抗事業必將變得舉步艱辛。更加糟糕的是,德國防軍為了策應北部的軍事行動,德c集團軍群所部也對馬奇諾展開了進攻,士氣低落的守軍很快就丟失了前沿陣地,多處要塞被德軍占領。位于比利時的黨衛軍第二集團軍也轉向南下,穿越盧森堡從側翼進攻馬奇諾防線的局部地區。 在這場戰役中,黨衛軍給世界發出了一個可怕的信號,他們作戰頑強,不怕犧牲,基層軍官對于能夠戰死沙場的渴望甚至讓還未參戰的中立國感到畏懼。軍官不怕死,基層的士兵的奉獻精神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恐怖,沒有人想面對一支精神狂熱的軍隊。 敦科爾克戰役結束之后,世界各國害怕的發現,原來德意志第三帝國擁有架構龐大的黨衛軍部隊,一些軍事預測專家甚至用擔憂的口吻在國內宣稱,如果420萬黨衛軍皆有那樣的戰斗力,世界極有可能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世界! 中立國的擔憂并不是沒有道理的,首先做出政策轉向的瑞士很是胸悶的宣布,他們將永久保持中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和瑞士做生意。會做出這樣的政策調整絕非偶然,隨著戰事的發展,法國的斯特拉斯堡被黨衛軍第二集團軍占領,圣迪耶、貝爾福等靠近瑞士的地區全部被德意志c集團軍群占領,瑞士的下方是意大利的領土,而現在意大利正和德意志展開結盟會談。很是突然地,瑞士的政府當局發現自己快被軸心國完全包圍了! 也就是在今年的5月,慕尼黑國社黨地區總部發出一道公開的議令,決議吸收瑞士國籍的公民(含在瑞士的日耳曼人)成為國社黨員,并向瑞士派遣了高達3000人的黨務工作人員,在瑞士國內開設國社黨的地區總部。 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信號,也就是說,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黨要向外進行政治擴張了。 慕尼黑的國社黨地區總部發出這一信號時,瑞士國內的親德份子隨即響應,多數瑞士國會議員紛紛向外宣稱,他們已經加入國社黨,間接導致瑞士國內政局出現動蕩。而似乎,瑞士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需要進行所謂的內部協商,留給瑞士的只有兩個選擇:被吞并或者組建一個新的、傾向于德國的政府。 瑞士面臨一個強國的戰爭威脅時,她完全沒有選擇,而且做出妥協,對于瑞士來說并不吃虧,瑞士不需要加入軸心一方,她的作用就是擔任德國的‘貿易中介’在世界上為德國購買一切德國需要的資源,從這里,瑞士意外的發現自己可以安心的大發戰爭財。 北歐的瑞典是第二個成立國社黨地區總部的非軸心國國家,與之瑞士相比,瑞典對于德意志的政治影響力有更深的體會,她非常樂意向德意志示好,只因她現在面臨著一個龐然大物的軍事威脅。隨著冬季即將來臨,芬蘭和蘇聯的戰爭變成了焦灼狀態,雙方在約恩蘇、拉彭蘭塔附近進行緊張的拉據戰。 也就是在敦科爾克戰役結束后,駐扎在挪威卡拉紹克的黨衛軍第六‘北方’山地師跨過瑞典的領土,向芬蘭境內移動。隨后,駐扎在德意志本土的一支混編航空大隊飛抵挪威的瓦德瑟軍事機場駐扎。第二天,挪威吉斯林政府軍部編制下的四支步兵師開始做出戰略調動,紛紛向瑞典邊界線移動,大有一股穿越瑞典國境涌入芬蘭境內的姿態。 日德蘭半島,一些從東普魯士軍港出海的戰艦編隊,在波羅的海游弋一圈之后,開始轉向丹麥希茨海爾斯海港,并在希茨海爾斯軍事港口駐扎。隨后,一支由12艘u潛艇組成的特別戰斗編隊也從但澤軍港出發,它們進入北海東部的斯卡格拉克海峽后,隨即消失,動向不明。 在徐陽離開法國抵達慕尼黑之前,匈牙利、羅馬尼亞向世界發表聲明,宣稱國家將進行完善的軍事變革,也就是說,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向德意志第三帝國發出邀請,聘請德國軍事顧問對軍隊進行整編改革,并希望能夠從德國購買足夠多的軍火。 兩國政府私下表示,迫切希望能夠從德國這里購買比如:ii坦克、m系列(斯達克)武裝裝甲車、斯圖卡ju-87、梅塞施密德bf-109e艾米爾、mp/(?)系列沖鋒槍……等等的,在戰場上有優秀表現的武器。 面對如此格局,蘇聯外交部向德意志第三帝國外交部發出嚴重的抗議,聲稱德意志第三帝國在做危險的舉動。蘇聯當局正密切注意德意志第三帝國一系列的軍事調動,警告德意志第三帝國不要無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反應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面對蘇聯的警告,德意志外交部暫時沒有做出任何回應。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卻表示將加大與波羅的海三國的軍事交流,以及加強與匈牙利、羅馬尼亞之間的密切關系。 另一方面,駐扎在波蘭總督府的黨衛軍部隊也開始進行緊急的調動,各軍區黨衛軍部隊做出戰略性的后撤,有意的讓開軍事隔離區,并做出防御姿態。 世界是非常奇妙的,在德意志第三帝國以強硬的姿態表示不惜得罪蘇聯,甚至與開戰都將保住羅馬尼亞領土安全的時候,一直在叫囂站在盟國一方,幫助英、法保衛領土安全的美國突然安靜下來了。 一條條絕密的信息也由華盛頓發出去,首先接到信息的國家是英國。 信息中,美國國防部長表示將重新考慮英國的要求,暫緩太平洋艦隊訪問英倫本土的時間。另外,美國國會經過投票之后,決定暫時減少對英、法的武器輸出。 最后,美國國務卿出來解釋,其理由是考慮到德國潛艇在太平洋的活動日益猖獗,除非英國能保證運輸船隊的安全,不然將無限期停運。 很顯然,美國似乎察覺到德國的政策改變,希望歐洲這個新崛起的國家直接挑戰那個龐然大物。為了替德國制造有利條件,美國決定暫時減少對英、法的軍事支持,間接性的消除英、法對德國的軍事威脅。 隨后,美國國會又通過一條法案,決定加大對瑞士、瑞典的貿易額,提供更多的稀有金屬、石油。軍火方面,美國國會放寬軍火出口管制,決定向瑞典出口兩棲作戰兵器,以及部分單兵作戰兵器。 美國國務卿還表示,美國會關注德國的軍事動向,并隱晦表示,美國有可能會派出訪問團訪問德國。 對于美國的政策調整,英、法等國沉默了。人們只知道說,丘吉爾頻繁前往白金漢宮,隨后取消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原本打算運往法國本土的軍事物資被搬回倉庫,取消了海軍在北海海域的巡邏任務。 相應的,英國本土展開了聲勢浩大的一輪征兵宣傳,鼓勵成年男子加入軍隊。各兵工廠的生產線做出調整,步兵戰車、單兵作戰裝備被放在不重要的位置。為了加強本土領空的安全,資源主要被劃分到空軍部。 相對于世界的熱鬧,德意志內部顯得有些緊張,敦科爾克的勝利是屬于黨衛軍的勝利,以弗里奇為首的國防軍高級將領沒有及時的承認自己的錯誤,相反的,弗里奇認為黨衛軍搶奪了國防軍的勝利果實,非常不客氣的說,黨衛軍是一群從國防軍這里撿便宜的二線部隊。 弗里奇的高調指責讓大部分國防軍將領覺得很難堪,身在比利時的布勞希奇多次發電勸阻弗里奇,認為現在的首要任務是進攻法國南部,而不是制造內部矛盾的時候。 弗里奇處于進退兩難的尷尬位置,沒人知道他腦袋里面在想什么,隨著龍德施泰特坦然承認錯誤,弗里奇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承認國防軍的策略有所欠缺,但是拒絕黨衛軍轉向南下。也就是說,弗里奇拒絕黨衛軍再與國防軍搶食。 國防軍轉向南下的同時,徐陽的專機在慕尼黑主機場降落,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 (未完待續,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 target=_blank>,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