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章】 斷然措施
克列斯廷斯基說了一通之后,托洛茨基適時接過了話題,對季諾維也夫說道:“依我看,共產國際可以對中國革命進行一次深入討論,幫助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工人階級的隊伍應當形成自己的力量,發出自己的聲音。當然,中國哪怕建立了革命政黨,依然十分弱小,在短期內也許只能走議會斗爭的道路,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無產階級革命的高潮是一定會來到的?!?/br> 在這個已被穿越者擾亂的時空里,共產國際依然還是組建了起來,作為指導各國革命事業的最高指揮部,共產國際擁有響當當的名聲,而季諾維也夫正是共產國際第一任執行主席。但他本能地覺察到,托洛茨基和克列斯廷斯基方才的一唱一和中蘊藏了更為深刻的含義,在眾人目光聚集下,即便屋子里氣溫適宜,他仍然覺得自己后背上在冒冷汗——對方的目的是什么呢? “托洛茨基同志……”他剛想開口解釋一下,對方已搖著手打斷了發言,“針對中國的革命舉措不是一下子就能說得清楚的,今天會議也不適合對此進行討論,希望會后共產國際執委會能夠拿出一份完善的計劃,在下次政治局會議或者中央全會上予以討論。我們的當務之急,還是把白衛軍分子盡快清剿干凈……” 散會之后,斯大林立即奔赴黑海向列寧報告去了,而季諾維也夫則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托洛茨基在會議上的表態和決定絕不是無的放矢,他是有準備來的,將中國革命的任務交給季諾維也夫和共產國際的用意當然是十分明白的,如果共產國際措施不得力,中國革命搞不起來,他就可以追究季諾維也夫的責任和錯誤,如果中國革命如愿以償地發動了起來,那本身就證明托洛茨基“不斷革命”的策略與方針是正確的。更要命的是,還不能推托這個任務,因為共產國際本身就肩負“指導”世界革命的任務,除非他季諾維也夫不想干了。 在列寧病重之后,托洛茨基所在的猶太幫經過商議,覺得需要借助各種機會“統一思想、鞏固陣地”。單純論黨內外的威望,列寧比托洛茨基還是要強一些,另外,無論在中央委員會還是政治局中,列寧派的成員依然略微勝過托洛茨基派,但布爾什維克從來就不是靠選舉或者人員多數來決定行動路線的——決定路線的只有策略和結果。 當初發動革命的時候,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是堅決反對的,列寧的主張在黨內也并不占據上風,但革命成功了,事實證明了列寧的正確,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只能灰溜溜的靠邊站。更極端的例子是,簽訂《布列斯特條約》時全黨都是一致反對的,唯獨列寧極力要求這么做,甚至不惜以個人辭職為代價,最后證明簽署這個條約、順利實現停戰對于保障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是十分必要的?,F在,新一輪關鍵的路線選擇已在當口了,顯而易見的是,在革命的方向與策略上,托洛茨基與列寧存在著不小的分歧,季諾維也夫在是否舉行革命的問題上已經錯了一次,這次可不打算再站錯隊了。 就在紅軍摩拳擦掌、緊鑼密鼓地準備掃清白俄殘余的時候,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役正在倫敦市場打響。 距離7月末日本國債兌付的時間已沒有幾天了,但日本政府仍然沒找到低成本解決的辦法,無論是關東州戰場還是朝鮮戰場,日本都沒有取得想要的勝利,使得內閣通過一場大勝扭轉輿論觀點的希望落空了。軍部原本很想通過粉飾戰報來造就一個勝利,但各國軍事觀察員都是人精,早就將消息一一發回,使“人造”勝利根本還沒來得及成型就已經如同泡沫一般破碎了。為了不至于出現兌付失敗的后果,大藏省派駐英國的官員不停地與各主要銀行接洽,但卻收效甚微,各主要銀行的觀點驚人地一致——在日本完成當期債券兌付后才考慮發行新一期債券。即便日本方面拋出了高達10%的年息與3%手續費的誘惑,這些銀行依然不為所動。 這些接觸雖然都是在極端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但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早已對日本資信深表懷疑的資本市場在探明情況后迅速作出了反應,日本債券評級被連續降低,已被歸入了垃圾級,而債券柜臺交易的價格也果斷跌破了票面的8折。如果日本政府現在有一大筆錢能夠回購債券,將會是非常劃算的行為——可問題在于,日本政府卻偏偏拿不出這筆錢來。本來一戰結束后日本囤積了不少外匯,但因為日元幣值相對堅挺,而英鎊一直都在貶值,慣于精打細算的大藏省迫不及待地將國內外匯余額進行了兌換以避免損失。而在中日開戰之后,因為日元匯率大幅度貶值,大藏省又拋出了大筆外匯穩定幣值,使外匯存底降低到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乃至于出現了債券的兌付危機。 擺在日本政府面前的就只有兩條出路:第一,破罐子破摔,干脆宣布債券違約,進行信用重組;第二,動用一切力量兜底,不管付出多大代價也要保證兌付。這兩條基本都不是什么好路,選擇了第一條就意味著日本政府國家信用破產,破產很容易,國家主權的特性使投資者注定也沒法找日本人麻煩,但將來要重返債券市場、重新塑造國家信用可就沒那么輕松了;第二條路也沒有那么容易走,外匯可不是草紙,想印多少就有多少,必須有外國資本直接投資或者大量商品出口才能辦到,現在也已是緩不濟急了。 這兩條路究竟應該怎么選,焦頭爛額的原敬首相簡直快被逼瘋了:從情緒上來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債券違約,大不了就是內閣辭職下臺,原敬首相來當這個替罪羊;但理智又告訴他,這條路看似簡單,卻是一條把日本往絕路上帶的路子,萬萬不能選擇。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不顧一切要求高橋是清拿出解決辦法。 望著眼睛通紅的首相,高橋藏相長嘆了一口氣后,緩緩說道:“事到如今,倘若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避免出現債務違約,就只能采取斷然措施了?!?/br> “斷然措施?”原敬仿佛如同溺水之人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眼睛瞪得滾圓,“請趕緊說?!?/br> 高橋是清豎起兩根手指,說道:“要解決外匯不足問題,有兩個辦法,第一,采取外匯管制措施,凍結全國銀行業的外匯儲備,要求國內所有外匯持有者必須將外匯按照官方牌價兌換給大藏省,使之為國家所用;第二,不惜一切代價獲得外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拋售硬通貨?!?/br> “既然有這兩個辦法,為什么藏相一直不愿意說呢?” “首相大人,這是死路啊……” 高橋是清早就做過統計了,國內民間剩余的外匯儲備雖然不足以完全覆蓋整個債券規模,但渡過難關也基本夠用了,問題出在這個民間外匯的所有權上,日本普通民眾持有外匯數量很少,充其量只有九牛一毛而已,外匯絕大部分都在企業手中,特別是在幾個赫赫有名的財閥掌控之下,只要政府敢采取這種外匯管制的行動,就說明要拿財閥開刀了,這是任何一個明智的政治家都不會選擇的舉動。至于拋售硬通貨換取外匯更是一杯毒酒,大藏省并沒有多余的黃金儲備,所擁有的儲備其實都是日元的準備金,在“金本位”體制下是整個日本貨幣體系最核心的基石,如果這些黃金儲備變現流出,那就意味著貨幣發行的基礎動搖了,只要消息傳出,日元幣值必定只有一個結局——暴跌。 這種后果與債券違約的后果比起來,真不知道孰輕孰重了。 沉默了半天后,原敬首相才道:“英國方面正在努力調停中日戰爭,債券違約是絕不可接受的……”原敬在這一點上還是想得很透徹的:債券持有人基本都是英國民眾和英國公司,如果日本敢宣布違約,英國公眾一定會將英國政府罵得狗血淋頭,日本還指望著英國政府拉自己一把,是決計不能做這種觸霉頭的事情的。 “財閥方面……”原敬嘆了口氣,“藏相能不能疏通一二?” 高橋是清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在日元貶值的背景下,財閥瘋狂地利用日元套購外匯牟利,怎么可能將到嘴的rou再吐出來?原敬首相的設想根本就是與虎謀皮么。 原敬狠狠地捶了下桌子:“為什么支那的秦政權能有財閥的鼎力相助?北方集團號稱支那第二財政部,要獻金有獻金、要資源有資源,而堂堂帝國政府……”說著說著又說不下去了。 最后,他咬牙切齒地說道:“不管那么多了,拋掉一些黃金儲備,渡過眼前難關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