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猶豫難斷
進攻如潮水般涌來,又似雪崩般退去,在35團構筑的銅墻鐵壁面前,日寇的進攻一次次遭到了挫敗,除了橫七豎八倒在地上的尸體還有就是到處橫流的鮮血。原本略微發黃的土地已被浸沃得猩紅一片,被彈片和子彈收割的斷肢殘臂雜亂無章地撒落田野,倒是充作了上好肥料。雖是秋高氣爽,但空氣中飄蕩的血腥味卻無論如何都難以散去,每每都往人的鼻孔中鉆去,倒是讓那些頭一遭上戰場的士兵們兀覺惡心,胃里翻江倒海。戰斗之時無暇分心,告一段落后卻嘔吐連聲。雖然戰壕中亦有不少嘔吐物的臭味,但大家覺得終究強過那刺鼻的人血味。 國防軍雖然勇武,但并不等于士兵們就是無所畏懼的超人、鐵人,恰恰相反,雖然平日訓練也甚為艱苦,但只有上到戰場才會體會到平日訓練是多么的輕松。單就說挖戰壕,平素作業,大家嘻嘻哈哈、一邊談天一邊干活,倒也有趣,但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讓你挖掘戰壕就是大大的苦差,若是戰壕不幸被敵人炮彈命中,或是埋住了正在堅守的兄弟,或是埋住了必不可少的彈藥物資,此時就要在槍林彈雨中作業,心情若是不緊張才怪。 又如射擊,平素開槍只是個靶子,上了戰場就是活生生的人類,鬼子雖然可惡,到底也是活物,許多戰士心里痛恨鬼子不假,但在開槍之際倒還有躊躇,以至于準頭下降,或者要到敵人逼近后才慌亂驚覺、開槍了事??吹焦碜营b獰的面目,猶自嚇得腿肚子抽筋、身子發抖也不是少數,雖然沒有人轉身而逃,但畢竟留有陰影,原本一槍就可以致人死亡,在緊張的心情下一般卻要開三到四槍才能解決問題。 若光是敵人還好,畢竟兇惡,兔子急了也會咬人,新兵們惱怒至極,必然也會開槍殺敵,反正不是你殺他就是他殺你,再加上每三個新兵一般有一個老兵帶隊,行伍中有了主心骨,也不會做出太過畏縮的舉動。只是一旦死了自己人,觸動卻是相當大,眼瞅著昨天還有說有笑、一起在一個行軍鍋中吃飯的戰友冷不防被子彈或彈片奪去性命,這種震撼卻是打擊最大,再輔以血淋淋的受傷或陣亡場景,饒你再是堅強,也不得不有所觸動。一般如此情況通常是兩個反應,第一么是性子轉得暴烈,不顧一切大喊大叫,手中槍彈齊發,個別勇武的甚至還會上前一腳踢開機槍手,自己cao起家伙將悲憤和怒火灑在彈鏈中,通常這種“爆發”只能持續幾分鐘,一旦戰斗情勢稍有緩和,這類人便悵然若失,或是自言自語,或是悲憤異常,或是嚎啕痛哭;第二么是性子轉得柔弱和單純,不顧外面戰火紛飛,敵人還在進攻的情況,撲過去大聲呼叫戰死之人姓名,或是用力搖動該人身體,企盼其醒來,這個時候老兵往往神智清楚,要么用猛拳將其擊醒,要么狠踹其屁股,希望能轉移注意力,否則防守時人手不足,敵人沖過來豈不壞事…… 無論如何,直面死亡與恐懼卻是新兵們所修的第一課。鬼子在殘暴時曾用無辜百姓或被俘官兵作為自身新兵的“訓練器”,讓新兵們練習殺人,借以培養膽量,國防軍無此行徑,很多士兵連豬狗都沒有殺過,膽量自然只能在戰場上培養。好在戰爭是催人成熟的最好法子,只要在最初的廝殺中心理沒有崩潰那么后來不管如何都能咬牙堅持下來,對大多數人而言,30分鐘戰斗所鍛煉出來的膽略和勇氣往往要超過正常情況下3年訓練中所造就的。只有經過戰爭的考驗,士兵們才會成熟,所接受的訓練和技藝才能化為勇武。也只有經過血與火的洗禮,一支軍隊才能稱得上勁旅,才能擁有與技術裝備相適應的戰斗力。 我軍如此,敵軍也是如此。日軍雖然殘暴,但畢竟大部分官兵也是在和平時代入伍的新兵,對于死亡也懷有同樣的恐懼。雖然在長官的命令和老兵的督促下強行發起進攻,但害怕和畏懼的情緒并沒有消弭干凈。在國防軍密集的炮火壓制下,目睹著同伴被如雨的彈片和子彈奪去性命,很多士兵的精神趨于崩潰,在望遠鏡里看得真切,很多原本匍匐前進的日軍士兵因為經受不住壓力和恐懼,往往從地上跳起來捂著頭就跑,但通常只有兩個下場,要么是因為身體暴露地太過明顯而成為下一個殉戰者,要么僥幸逃脫后被身后的軍官或督戰隊槍斃,以免引起連鎖反應而損傷士氣。幾乎每次進攻都可以看見這樣的景象,而且是越來越多。 9次進攻,日軍傷痕累累、伏尸遍地,卻始終不能向前推近一步,守軍氣喘吁吁、筋疲力盡,卻牢牢扼守著陣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日頭逐漸遷西,鬼子的進攻力道也逐步衰竭下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何況是九次?后續的進攻除了徒增傷亡,挫傷士氣已沒有什么作為。而負責進攻的聯隊也已經傷亡過半,沒有余力再發起大規模進攻。到傍晚時分,進攻的鬼子如同退潮的潮水一般往后退去,中間夾著著哀嚎和戰傷者的呻吟,原本趾高氣揚的膏藥旗也軟弱無力地耷拉著。鬼子雖然退了,但國防軍的炮群卻沒有打算放過他們,空中負責觀瞄的飛艇緊追不舍,不斷將最新的方位和坐標通報后方,炮彈如同長了眼睛似的落在敵群中。進攻時因為匐匍前進還有地形的遮蔽,炮彈的殺傷還沒有這么明顯,但撤退時卻是直起身子前行的,炸彈開花后的殺傷力卻要大上幾分。 從整個態勢上觀察,日軍在確定自身被圍后,同時在包圍圈的東西兩端結合部進行了大規模的進攻,包圍圈的主力兵分兩路,一路猛攻35團主擔的西路結合部,雖然日軍在35團陣地前陸陸續續集中了三個聯隊的兵力,但由于國防軍早有準備,火炮支援得力,防御陣地齊整完備,工事、戰壕修得異常牢固,表面上看鬼子氣勢洶洶,但實質上卻沒有什么致命的傷害,相反還造成了進攻方大量的傷亡。據不完全統計,即便不計算炮群造成的戰果,防御陣地一線所達成的損耗比就達5:1,意味著鬼子要付出五倍于國防軍的代價才能造成國防軍的傷亡。而且,國防軍有堅固的陣地可以依托,一般傷員可以得到及時醫治,救治藥物和條件也非常齊備,不是特別重的傷員都死不了,而鬼子的傷員卻只能聽天由命了,不要說缺醫少藥,就是連最為普通的擔架都奇缺無比,很多原本可以不死的傷員被拖成了死亡,輕傷被拖成了重傷,整個聯隊籠罩在悲哀的氣氛中。士兵一方面痛感進攻勝利希望的渺茫,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彈傷亡那可怕的前景,整體士氣極為低落。 在35團陣地久經考驗的時候,日軍另一路則對22師64團主擔的東路結合部進行了強攻。不得不承認,這是具有鮮明洞察力的一招。雖然“被迫”棲身于軍艦之上,但神尾的判斷力并未隨著脫離現場而脫離實際,相反,在跳出固有思維、固有環境限制時,他能夠看得更加清楚、判斷。雖然身邊的參謀在具體的戰術布置上要強過神尾許多,但神尾之所以能成為師團長而他們只是參謀確實也有自己的幾把刷子。憑借著部隊的報告,他從前鋒部隊遭遇阻擊、后衛部隊覆滅、后勤通道被掐斷等一系列反常舉動上嗅出了其中的危險,當參謀人員還在嚷嚷應該如何分兵以應對當面之敵時,他已經大致判斷出了國防軍的用意;當參謀人員還在爭論究竟何處才是國防軍的主力,怎樣才能重新打通交通線時,神尾已在考慮跳出國防軍的包圍圈。固然,指揮部隊如何跳出包圍圈神尾并不擅長,他擅長的只是比一般日軍提前4~5個小時判斷出部隊被包圍的窘境。也正是因為他的建議,前線指揮官擴大了偵察范圍,也最終確定了部隊被包圍的事實,而在這個時候,神尾已在神色嚴峻地思考突圍方案了。 要突圍么?不要么?這是個問題么?這難道不是么?一個個哈姆雷特般的問題向神尾奔來,盡管他有沒有看過莎翁的著作歷史語焉不詳,但相信在他的困惑一定不比劇中人少。 “要想一口氣吃掉我師團?支那人好大的口氣,好大的手筆??!”這是最令神尾所震驚的事實,甚至超過了師團被圍后的震驚。在日軍眼中猶如綿羊的中國人,猶如懦夫一般的中國軍隊居然敢打皇軍的主意,而且一打就是一個師團,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在確信部隊被圍后,擺在神尾師團面前的道路只有三條。其一,全軍猛攻35團為主的國防軍防御陣地,希望借此突破對方防線并進入山東腹地;其二,全軍后隊轉為前隊,猛攻掐斷本方后勤補給線的22師,重新確立與海軍和師團未被包圍部隊之聯系;其三,全軍向中間靠攏,采用龜縮戰法,等待后續部隊以及增援部隊為本方解圍。在反復思考后,一貫以謹小慎微著稱的神尾仍然做不出最佳決定。采用第一種方針很危險,深入山東腹地既是誘惑又是陷阱,特別是國防軍的炮群就布置在那,神尾生怕部隊陷入可怕的消耗戰,要知道他的部隊是來解決青島問題而不是和中國人拼消耗的;采用第二條計策看上去保險些,但也不是上佳的選擇。首先,進行180°調頭“轉進”等于是在戰略上承認打不過中國人而準備跑路了,這種榮譽的損失無論是神尾還是別的日軍軍官都無法接受的;其次,如果試圖打通后勤通道,由于前期戰線拉得過長,被包圍的部隊之間存在著時間差,需要通過逐次投入的辦法才能進行作戰,添油式的進攻沒有絕對把握吃掉對面的22師,甚至有重新陷入被圍困的危險,神尾在前面的戰斗中已見識過了國防軍的武力,他深深地懊悔——對方的實力和戰斗力遠遠超過日方情報部門所搜集到的資料,特別是部隊所偵察到的國防軍番號,更是讓他倒吸一口冷氣——龐大的包圍圈外沿,居然聚積了中國人7個師的兵力。特高課的情報體制畢竟還是有點用場的,這些一線師的名頭和戰斗力畢竟還是有些功力的。 “真是讓人不可思議!”神尾喃喃自語,連大名鼎鼎的衛戍師都出動了,看來北京的秦大總統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了,只是他強烈地感覺這種布置與戰役安排絕不可能是青島攻略展開后才開始調動的。神尾和周圍的高層軍官有過探討,一致認為,倘若中日兩家角色互換,日本絕對不可能有如此快速的應對戰略,唯一的解釋就是中國人提前預備下了。一想到這樣一個驚天的“陰謀”,神尾就感覺有些后脊梁骨冒汗。 采用第三個應對方法是上至神尾下至普通參謀都強烈反對的。龜縮防守?聽上去感覺不錯,但實際上不是這么回事。后路被斷、糧草和軍械得不到補充,這是現代軍隊最為可怖的事情,即便再有戰斗力和意志力的部隊,面臨這樣的絕境也會崩潰。再說,這種屈辱的、等待后續部隊和友軍前來進行“戰術指導”的做法怎么可能是神尾師團的最佳選擇呢?日軍掌握了制海權是不錯,但即便進行部隊支援,神尾盤算著至少也要6~7天才能實現,這還是一切順利,老天幫忙的結果。陷入困境的7天到底能發生多少事,誰都心中無底。若說7天后保證脫困,神尾必定是堅守待命的,可現在的情形讓他怎么卻無比猶豫,他不甘心如此被動挨打,他還有完成目標、“中心開花”的野心,最終是野心和僥幸壓倒了猶豫,他放棄了這個方案。(未完待續,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 target=_blank>,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