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各國心態
日本方面的態度多少有些曖昧,秦時竹不想見,但又不得不見,最后只好派了葛洪義前去辦理。雙方經過無數云里霧里的話語纏繞和茶道的“切磋”終于談到了比較實質性的話題――日本對華局勢深表關注,希望中國內部的沖突不要影響到日僑正常的生活和生產。當然,這是冠冕堂皇的套話,真正的要害在于,日本方面要求北疆政府盡快履行從前答應日本的各項合作事業,并要秦時竹擔保將來一旦他組建新政府,要以締約的形式,起碼也得是政府換文的形式將日本方面獲得的權益確定下來,而其中核心權益是修筑三條鐵路。 日本領事煞有其事地宣稱,日本在此次中國內部沖突中雖然保持“中立”,但在實際上是“偏向”護國軍的,比如天津的駐屯軍為了避免和挺進廊坊的護國軍“沖突”,特意取消了日常的巡邏。這一消息不知是真是假,但既然日本人這么說了而且東路集團進軍的時候確實也沒有遇到麻煩,葛洪義就只能順水推舟地承認,鬼子一好吹牛、二好面子的情結他是知道的,完全沒有必要為這些細枝末節和對方較真。當然,日本人提出的權益問題還是要認真對待的,小鬼子的野心一直很大,如同一頭餓狼張大了嘴要吞噬食物,你要不給他一點rou骨頭,他現在就能和你翻臉。 于是,葛洪義一再請對方放心,凡是北疆方面已經答應的項目,絕不會反悔,一旦條件成熟便可以立即實施,締約和換文與否都太麻煩,而且目前新政府還八字沒有一撇,如果日方堅持這一點的話,還要多等些時日。果不其然,鬼子其實并不是要正式文件作為擔保,而是企圖以此為壓力再額外訛詐一些什么東西,為了使自己的目的看上去更加冠冕堂皇和師出有名,日本方面也提出了支持秦時竹建立中國新政府的建議,但條件是將來中國在經濟上要全面和日本合作,美其名曰“共同抵制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聽到這里葛洪義已經忍不住要作嘔了,好在午飯吃的不多,未消化完畢的食物殘渣從胃里反胃到喉嚨口后,失去了進一步噴薄而出的動力,這才使得都督府貴賓會客室的地毯得以保存。話說到這一步后,繼續交涉已經沒有了實際的意義,葛洪義只能推脫自己級別不夠,外交也不擅長再加目前局勢還不明朗來和對方打太極,但為了避免更多的麻煩,按照秦時竹事先的指示,他表示愿意在將來和日本就“進一步密切合作”進行高層次的會見。落合謙領事大概也明白葛洪義的“難處”,會談就在這樣虛無縹緲的環節下結束了,只是達成了一項有約束力的安排,一旦戰事結束,希望秦時竹盡快安排接見日本方面的駐華公使伊集院。 俄國領事的交涉比較特殊,是由秦時竹外事秘書負責接待的,俄國人的表現迥異于前述兩國,既沒有德國方面的熱切期待,也沒有日本方面的過高要求,只是提醒北疆方面在此次護國戰事中不可損害俄國利益,否則如何如何。這種口吻聽上去像是赤裸裸的威脅,難為小伙子涵養好,連哄帶騙把俄國領事打發走了,其實俄國佬只不過是來看看虛實。他們一直對在中俄沖突中沒有占到便宜而耿耿于懷,雖然聘請俄國顧問的中東鐵路巡警隊已經擔負起日常的巡邏而且沒有出現大的治安紕漏,但俄國佬從骨子里認為,這哪有從前為所欲為的日子來得爽?鑒于俄國方面動員兵力、制造摩擦的借口都需要時間,領事只不過來打前站看看護國戰爭還需要進行多久。袁世凱和秦時竹都不是他們中意的人選,自然是希望打得越久越好。 德、日、俄都這么打發了,他們的心態和想法秦時竹都是知道的,但眼下英國佬的心態他還在思考。從歷史角度來看,英國一貫是袁世凱的靠山,朱爾典和袁世凱的關系非同尋常,而且英國又是在華勢力最大的國家,對于整個中國局勢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秦時竹考慮到了這一點,一再要求東路集團迅速進軍,迅速結束戰斗,避免給英國人以任何口舌,但奇怪的是,英國人同樣在天津駐扎有軍隊,面對護國軍通過的時候卻沒有什么多余動作,這在秦時竹眼中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信號。 從輿論角度來看,僅僅是今天,英國人主導的報紙已經刊登了護國戰爭的消息,那位和袁世凱交情不錯的《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用的是“中國再度掀起叛亂”的標題,秦時竹雖然在沈陽看不到報紙,但這條電訊還是能了解的,考慮到莫大記者對袁世凱幾乎盲信的態度,他的文章倒不是太令人意外,倒是南方的報紙特別是上海的英文報紙發布的消息有些耐人尋味。以《宇林西報》為例,該報采用的電訊基本和莫理循一致,但在標題上卻變成了“遠東發生政變――護國戰爭打響”。這里的文字就顯得有些意思,以“叛亂”作題,自然表明作者的立場是支持現政府的,但政變就完全是一個中性詞了,而副標題更是標志出了“護國戰爭”的字眼,這是二次革命發生時所沒有的……如果結合這兩方面的信息,可以看出英國方面對于護國戰爭的意見并不一致,而這種不一致甚至可能會反映在外交官層面,聯想到朱爾典破天荒地居然沒有率領各國公使表態,已經說明了問題――英國人也在看形勢。 從政治角度看,這次戰爭的導火線是袁世凱暗殺宋教仁,而且基本稱得上是證據確鑿,英國雖然袒護袁世凱,但袁的行徑太過惡劣,這等暗殺的事情在有深厚民主傳統的英國是決計不會得到原諒的,這一點就連莫理循也不敢否認,英國要出兵干涉的“道義”立場自然不復存在,而且戰事主要是在北中國展開的,遠離英國的核心勢力范圍――長江流域,英國人似乎也沒有必要大動干戈。 但這一點又能說明什么呢?秦時竹覺得有必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無論形勢怎么變動,英國方面是不會拱手讓出在華利益和對華影響主導地位的,如果護國戰爭真的是北疆系上臺,那么鑒于北疆系和德國方面的密切聯系,英國人決計不會坐視不理,現在還只是公元1913,一戰還沒有爆發,英國完全有能力騰出手來在遠東掀起驚濤駭浪。因此,眼前的中立甚至旁觀,肯定是暫時的,隨著局勢發展的深入英國人必定會有所變化,領事的求見,應該已經到了臨界點。而且,秦時竹回憶起一件往事――英國人的中立和旁觀都是不可靠的,太平天國運動中英國人本來也是宣布中立和旁觀,但由于天京方面不同意自由販賣鴉片,讓英國人覺得扶持清政府更加有利可圖,于是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太平天國就成了必然的邏輯。 對了!換馬!在原地團團轉了數個圈后,秦時竹想到了這種可能,這種事情英國人已不是第一次干了,用袁世凱取代搖搖欲墜的清政府本身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英國支持袁世凱,并不是袁世凱本身在別的方面比清政府強多少,恰恰相反,正是因為袁世凱能比清政府更好地維護大英帝國的利益才讓英國人看上了他,按照這個邏輯,袁世凱已死,為了維系英國的在華利益,他們必定會推出一個總代表來,鑒于北洋集團的分崩離析,英國人肯定會打自己的主意。只要答應全盤保證英國的在華利益,通向權力之路必然沒有多大的波折,畢竟在已經有一個強人(秦時竹)的情況下再扶持一個與之相對抗的強人是相當困難的,英國人這么多年的智慧不會看不懂這一點。之所以他們從清末開始能不斷地變更代理人,從清政府到袁世凱再到直系軍閥再到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就是這個政策的完美執行,簡而言之,如果一只貓能夠控制中國的局勢并保證英國的在華利益,那么英國方面必定會毫不猶豫地扶持這只貓登上總統(或類似職務)的寶座,而他朱爾典肯定是這只貓最好的“朋友”…… 想明白了這一點,秦時竹感到事情有了眉目,他決心親自到北京跑一趟,看看朱爾典這個侵華老手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盤。形勢比人強,1913的中國雖然已經比歷史時空中要強上不少,但對于叫板和抗衡各大列強,實力還是不夠。秦時竹憤憤地想:如果真是這種條件,老子先答應下來再說,反正再過一年就是一戰,英國人到時候再能耐也奈何不了我。 一味唱高調、渲染民族主義在對內鼓動上是有益處的,但在實力為基礎的國際博弈賽場,這種做法只能是自尋死路。同樣的道理,既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日本利益,自然也能給予英國,這是必要的痛,是為了長遠犧牲眼前的痛,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全部算回來…… 秦時竹在琢磨別人的時候,別人同樣也在琢磨他。護國戰爭爆發的確切消息傳出后,京城外交界處于極度震驚的情況中。各國公使,主要是英、法兩國公使對于局面完全沒有預料到,南方國民黨人的反抗他們并沒有感到意外,也完全不放在心上。在他們眼中,南方那個黨派掀不起多大的波浪來,辛亥革命時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時過境遷兩年之后,同樣的法則依舊適用,而且國民黨的武裝力量非常薄弱,基本沒有取勝的希望,倒是袁世凱的北洋軍在鎮壓時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和比較長的時間讓他們感到有些意外,他們原本以為是不需要付出多少力氣的。 但是護國戰爭的發動完全造成了震撼局面,北疆國防軍(護國軍)可不是軟柿子,秦時竹這個軍閥也遠遠強過孫大炮。法國公使在聽到消息后,驚訝地張大了嘴,然后冒出一句:“這個該死的巡閱使又挑了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br> 什么好機會?一是道義立場,由于護國戰爭打出的旗號是清算袁世凱的不法行為,這一點連一貫包庇袁世凱的洋大人們也深感棘手,這些都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更何況還有趙秉鈞這個“變節者”提供的自白書,北疆系在道義立場迅速占據了制高點;二是軍事態勢,北洋軍雖然鎮壓二次革命成功,但軍隊主力還在南方一帶,鑒于京畿地區防務空虛,樂觀的人估計北洋軍可以防守一周左右,然后等待南方的軍隊北上與護國軍決一雌雄,中國將爆發最慘烈的內戰,悲觀的人估計不等南方的北洋軍北返北京就得陷落,中國有可能陷入南北分裂的局面。 但戰爭頭一天引起的故事造就了更大的驚訝,護國軍迅速擊破了唐山、大沽、長城沿線的守軍,進抵天津、北京,各國當時還急著彼此協調和向國內匯報情況呢,根本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為了避免更大的麻煩,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東路集團沿著京津鐵路一路狂奔而去。當然,他們自身的軍事實力不足也是一個原因,天津各國的駐軍力量普遍不強,人數最多的要數日本和俄國,也不過千余人罷了,至于英法在租界里的陸戰隊,只不過區區幾百人,即使是最狂妄的殖民者也不會認錯形勢。不錯,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沿海都停泊著一批軍艦,但大沽炮臺已經牢牢地掌握在護國軍手中,拿軍艦和炮臺對抗可不是鬧著玩的。鑒于護國軍在中、俄沖突的優良表現,各國無一對軍事摩擦的前景看好,袖手旁觀,不參與中國的內戰才是比較明智的選擇,而且在中國和遠東脆弱的平衡一旦打破,再要恢復元氣可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洋大人們沒有能夠親眼目睹突擊隊沖擊總統府和國務院的偉業,但那響亮的槍聲以及間或有的槍榴彈爆炸聲他們都是能夠聽到的,為了安全起見,東交民巷全面戒嚴,很快這些外交官們或是目睹或是旁聽到了飛艇墜落的消息,而執行戒嚴的軍隊則不無緊張的前來報告有大批的警察出動,在街道上來回巡邏,看樣子警察們似乎已經控制了局勢。由于去年京城兵變的往事還歷歷在目,洋大人們很為這次沖突得到有效控制而倍感欣慰,但他們都在尋思一個問題,北京城到底發生了什么?(未完待續,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 target=_blank>,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