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打碎這個世界
書迷正在閱讀:[性轉]倚天之屠龍少女、踏上巔峰、重生悠閑人世間、璀璨者弓勒姆、[綜漫同人]總有人腦補我的馬甲們針鋒相對、你再躲試試、[綜漫同人]萬火回一、[綜漫同人]森先生在線養宰、學神他家里有礦、搶來的新娘
黎子昇再次站在石臺之上,頭頂飄揚著五星火炬赤旗,他背著手一動不動地凝視著面前二十個高矮不同的孩子。 這些孩子的賣相可比不上上午那批,因為幼年時期的營養不良,發育都有些不足。幸好在報社這幾個月總算吃上了飽飯,所以他們還稱不上面黃肌瘦,不然黎社長看到面目還要更凄慘一些。 現在他們站在五月的正午驕陽之下,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接著這些汗水又被太陽烤干留下了一些白色的鹽漬。 這個過程周而復始,那些孩子的背上胸前的衣物之上都出現了大片白花花的鹽漬,可是沒一個人敢發聲要求休息。 因為他們的少爺或者是社長,剛剛發出了一個命令,就是讓他們站在大太陽底下曬著。 對于這些少年士兵來說,什么懲罰手段都不需要,只要自己的恩主站在自己面前,那么從道理上來說就應該為他效死! 何況這么一個小小的命令。 少年修煉有成,雖然也感到很熱,但是出汗出得很少。他筆直站在高處看著這些自己的真正部下,心中不由得有些感慨。 他已經明白了,自己身處一個所謂的“古典社會”中,他和眼前孩子的關系就是古典社會中主公和臣屬的關系。 但是臣屬對主君的忠誠并非毫無原因的,他們其實不是白白付出。 在我們這個世界有的地方這種忠誠鏈顯得極為赤裸,比如西方自從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由蠻族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度,它在中世紀早期就表現為各級封建主分掌各級政權,國王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領袖。 每一等級之間都是領主和附屬的關系,領主要保護附屬,附屬要向領主交納一定的貢物,在打仗時自備鞍馬應召出征。但是,就像那句著名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國王的行政權力也只限于他的直轄領地,任何一級領主都無權干涉隔級附庸。這樣在西歐各國就構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等級權力體系,附庸對領主包括國王在內,都有很大的約束力。 這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形成和中國有很大不同。西歐封建社會,尤其在前期,封建國家的經濟政治力量遠遠不能與中國的封建國家經濟政治力量相比。在西歐,封建君主只是許多貴族中的一員,封建國家遠沒有中國封建王朝那樣巨額的賦稅收入。 如封建社會初期的法國,國王的領地很少,國王對全國公爵伯爵及其他封建主的領地既不派官吏管轄,更不能征取賦稅。連臣下對君主的軍役、協助金都難以保證。當時既沒有土地國有、土地王有的概念,也沒有近代領土主權的概念。 到封建社會中晚期,法國王室領地的擴大,則多是通過與英國爭奪,甚至是花錢購得。同時,又不斷分封出去。封建國家及君主所有的土地及其經濟力量始終是很有限的。 相比之下東方世界的效忠關系顯得那么“君臣有道”,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古代天朝的儒家的以孝治國,和即使現代化之后的近代日本都推崇的“武士道”。 這是因為和現代社會的核心家族不同,古代家的概念,在東亞有很多共通之處。它是血緣的共同體,又經常擴而及于族外,成為社會基層的利益共同體。因此家的興亡,牽及的并不僅僅是某個個人的存亡。 但是這種家庭關系的擴大產生出來的政治體制,就算中國和日本,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 古代天朝是“家國天下”,而日本則是“一所懸命”。 某些人有些錯覺,以為古代天朝自從秦漢之后一直實行的是徹頭徹尾土地私有制,其實不然。 中國土地所有制其實有兩種形式:官田和民田?;适?、貴族占有的土地如明代皇莊,國有土地如屯田等為官田,其它地主和農民占有的土地為民田。即使照這一看法,國家、皇室直接占有大量土地,以至成為古代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之一, 這就說明了中國古代國家土地所有制之發達和中國封建國家經濟之強大的原因。 事實上,現在人們所說的“民田”在宋代以前,即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其所有權也并不屬于民人即一般地主和農民,而是屬于國家,也就是說,國家不但對官田有所有權,對民田也擁有所有權。 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國家土地所有制及其經濟,不僅體現在國家對部分土地的直接經營管理上,也體現在占田制、均田制方面。均田制授予的土地分永業田(北魏稱桑田,北齊亦稱業田)、口分田(北魏稱露田)。歷代均田制的法令規定,國家授予的口分田是要”身死入官”的。 很明顯,當時民人分得的這部分土地,其所有權完全掌握在國家手中。對永業田,國家也掌握著一定的所有權。 這才是古代中國能在家天下的格局之下以孝治國的真正原因,因為“率土之濱,莫非王土?!?,農業社會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皇帝老兒的手中,他自然就成了所有人的“父親”,哪怕他是個嗷嗷待哺的嬰兒也是一樣。 所以,在天朝弒君和弒父一樣是破壞人倫的極惡之罪,一般來說,就算謀朝篡位的野心家對這個罪名也是敬謝不敏。 其實古代日本的情況極為有趣,因為對日本的武士階層來說,土地不但是他們效忠的報酬,還是他們效忠的前提。 “一所懸命”所講的,就是武士和土地的關系。因為沒有封地的武士只是浪人,武士身份的維持,是要以自己的封地為前提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武士效忠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土地。沒有了土地,他們連武士的身份都失去了。 然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個吊詭的現象出現了。 因為統治階級擁有土地資源不夠多,他們不但更容易接受新的生產方式,而且有意愿主動去改造生產方式。對于新的生產力,他們并不抵觸。也就是俗話說的,船小掉頭快。 等到新的生產力開始改變生產關系的時候,他們已經無力阻止或者干脆加入了進去。 反而是土地資源相對集中的古天朝,統治階級自我革新的意愿并不強烈。舊的生產關系,更難被打破,所以新的生產力更難出現;亦或者新的生產力出現之后無力推動新的生產關系。 現在的中洲雖然有著天朝特色的古色古香,但是由于傾天之役之后仙門分封天下,究其實質這是一個“西方式”的封建制度。 照理說,這樣的經濟政治形態應該更容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才對。 但是,現在黎子昇不這么確定,他非常懷疑中洲這個“古典社會”是否能自行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中。 因為這里的忠誠鏈不但是由利益而結成的,而且由于上位者有著可以碾壓臣下的個人武力,上位者的地位非常牢固,除非遇到一個比他更厲害的人物。而對于下層人民來說,也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對強者效忠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現在的中洲,生產資料完全掌握在一個能用個人武力碾壓其他階層的統治集團手中。光是發展生產力不一定能打破這個生產關系。 這才是高魔高武社會的真正癥結! 而這位解放者軍團的戰士現在所做的和將要做一切就是先要打碎這個世界。 “咕咚”。 有人暈倒在地。 黎子昇一點也不為所動,一揮手就讓旁邊的伙計把人給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