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認親
書迷正在閱讀:華山劍宗、瘋狂游輪、第二十五區、絕境逢生、重生兵王闖都市、龍起南洋、迷途之戰、【短篇乙女】車技訓練場、改寫(快穿、NPH)、瘋狂的飛碟
李世民再一次把鄭子文的封爵一事提了起來,不過這一次朝堂里再也沒有出現第二個聲音。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此時的李世民耐心已經耗盡了,這時候最后都不要去觸他的霉頭。 而且鄭子文這個家伙也不好惹,脾氣暴得和老李差不多,動輒傷人。 果然是應了那句老話“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難怪老李把閨女嫁給他,這說動手就動手的脾氣和李世民年輕時差不多! 不過,京兆府可以說是人家一手保下來的,雖然朝堂的官員沒有像一般百姓那樣對鄭子文敬畏,但一些忌憚還是有的。 大唐如今的道家昌盛,官員們大多是儒家的,雖然不全信,但多多少少還是信一點的。 人家不但能從瘟疫中活下來,還能帶著那么多人一起活下來,沒點特殊的能耐誰信? 最重要的是,這家伙現在可是圣眷正濃呢! 人家當官到現在,滿打滿算才兩年,第一年就做到了一州刺史,更是有封地的伯爵,雖然封地遠了一些,但畢竟是實權貴族,而且還拿到了丹書鐵卷。 拿到這玩意的人,朝廷里不超過十個! 第二年的時候發生了很多事,大唐和突厥開戰了,一舉擊破了頡利可汗的大軍,雖然頡利跑了這件事有些可惜,但其他的小部落都降了。 而且這次戰爭不管是人員傷亡方面,還是耗損的資財方便,損失都很小,而獲利卻很大。 戰爭結束后,李世民對參戰的有功之士大肆封賞,這事大家都知道。 只有少數人知道,其實李世民是從恒州回來之后,才下決心整頓兵馬對突厥開戰的。 這事和鄭子文脫不了關系! 不過很多人只是猜測,但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卻是目睹者,也知道了鄭子文在這里面起到的作用。 除了那場連綿幾個月的大雪,其他起到勝利的因素中,建設軍團的銀子,讓突厥人吃了大虧的神臂弩,讓騎兵如虎添翼的馬蹄鐵和投槍,哪個和鄭子文沒關系? 若不是鄭子文對勝利起到這么大的作用,李世民也不至于喝醉之后,興奮得連自己的障刀都送給他了。 說實話,之前長孫無忌還真擔心,怕鄭子文這小子拿刀出來捅人。 而且這次鄭子文更是力挽狂瀾保住了京兆府,這可是三府之一! 一般的府尹只是三品官,為什么京兆、洛陽還有太原這三個府的府尹是二品官? 因為這三個地方很重要! 鄭子文能把京兆府保下來,這對李世民的幫助是極為巨大的,現在他就是李世民的心頭rou! 別說幾個言官御史了,就算是長孫無忌這樣的朝中一哥,這時候敢給鄭子文使絆子,也得偷雞不著蝕把米! 所以說,那幾個家伙的下場不會太妙。 如今朝堂上大家都看出來這點了,而且有了前車之鑒,自然不會有誰愿意再去激怒李世民。 沉默了一會之后,眾人才向李世民躬身道:“吾皇英明!” 李世民一聽,這才微笑著點了點頭。 “好把,既然沒事就退朝吧……哎,等等!” 正當劉炳準備叫退朝的時候,李世民又叫住了他,然后咧開嘴笑了。 “對了,鄭子文那個叫法似乎挺新穎的,嗯,以后就照那個,上朝退朝就叫一遍?!?/br> “……” 眾人頓時愕然。 李世民說完之后,就拍了拍劉炳的肩膀。 “退朝吧!” “是!” 這時候,劉炳才喊了起來。 “退朝!” 大家沉默了一會之后,才在長孫無忌的帶領下走了出來,然后朝著李世民深鞠一躬。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世民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后一臉笑容的邁著八字步走了。 等他走了之后,大臣們才陸陸續續的離開了朝堂,長孫無忌經過鄭子文身邊的時候,還哼了一聲。 “阿諛之輩!” 房玄齡經過的時候也哼了一聲。 “哼!” 就連崔貴在經過鄭子文身邊時,也不屑的看了他一眼。 鄭子文頓時怒了。 “現在嫌棄老子拍馬屁臭了?有種的話,剛才你們倒是別叫那聲‘萬歲萬萬歲’???” “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叫法,據說是武則天的時候才開始有的,對這個事鄭子文也不太清楚,不過之前他確實沒聽誰這么叫過李世民。 或許是因為這次老李給的獎勵太高了,所有鄭子文一不小心就狠狠的拍了他一記馬屁,卻不想他居然那么滿意。 對于這個結果,鄭子文感覺無所謂。 反正他打算下午就回恒州去了,到時候在朝堂上喊“萬歲萬歲萬萬歲”的人,也只是這群每天天不亮就要上朝的家伙而已。 關我屁事,老子要回家睡懶覺了! 想到這里,他頓時覺得心里好受了很多,哼著小曲就出去了。 不過既然要走了,總得和自己的丈母娘打聲招呼,長孫皇后那里昨天已經去過了,今天去一趟崔府就行了。 回到駙馬府之后,鄭子文立刻換了身衣服,就去崔貴那里了。 到了崔府之后,鄭子文卻碰到一個熟人——鄭元壽! 他心里頓時就嘀咕起來。 “這家伙來著干嘛?” 鄭子文記得當初自己還在京兆府的時候,這家伙就硬要自己去“認祖歸宗”,進他們滎陽鄭家的族譜。 不過鄭子文當時就拒絕了,后來這家伙不死心,整整纏了自己差不多半個月的時間,不過鄭子文還是沒有松口。 這次看到鄭元壽出現在崔府,鄭子文頓時在心里冷笑起來。 “切,你以為你到崔府來就有用了?天真!” 在鄭子文看來,就算崔家和鄭家的關系再親密,崔貴也不可能把鄭子文推到別的家族那里,這不符合崔家和盧家的利益! 看到鄭子文來了,崔貴頓時朝著他招了招手。 “子文快來,你族叔來看你了!” “……” 鄭子文發現他錯了,利益這東西,只要人想,就有辦法! 硬著頭皮走了過去,鄭元壽看了一眼鄭子文,臉上的笑容頓時燦爛無比! “哈哈,賢侄,二叔等你好久了!” 鄭子文立刻抬起了手。 “先等等,你先告訴我,這個二叔是這么回事?” 鄭元壽頓時微微一笑。 “永州鄭家正是我們滎陽鄭家的一支,隋末大亂所以分散了,我們已經找了差不多十年了,今天終于找到了,賢侄……” 鄭子文再次打斷了他的話。 “證據呢?沒有證據你說個毛線??!” 似乎對鄭子文的問題早有預料,鄭元壽頓時拿出了一張紙來,然后遞給鄭子文。 “我已經找到了我失散多年的親叔叔,也就是你的叔公,如今已經把他老人家從永州接到了滎陽,這個是他給你的信!” “……” 鄭子文對自己這個從未謀面的叔公可是印象深刻,自從他穿越來了大唐之后,第一次知道自己有這么一個叔公就是因為他把自己賣了。 而且還是以三貫錢的低價賣給了崔貴做上門女婿,要不是自己有點能耐,恐怕就真的要入贅了! 如今這是第二次,他又把自己賣了,而且連賣主都換了! 你到底想把老子賣幾次???適可而止好不好? 鄭子文想了想,發現在這個“以孝治天下”的時代,自己這個叔公真的很無解。 在這個時代,老子殺了人,兒子幫忙藏匿,官府也不會治罪,因為這是孝順。 就算是大義滅親,也只能老子滅兒子。 要是兒子去官府把自己的老子給告了,不問緣由,先打二十大板再說! 就連李世民把自己父親李淵推下臺之后,都還要做出一副“朕很孝順”的模樣,他鄭子文再牛能和李世民比? 只要他敢說一句“這個叔公說的不算”,不用等他叔公動手,立刻就有無數的衛道士來找他的麻煩。 所以他只能認! 顫抖著雙手看完了信,然后鄭子文皮笑rou不笑的,結結巴巴的朝著鄭元壽叫了一聲。 “二……二叔!” 似乎完全沒有注意到他的不自然,鄭元壽滿意的點了點頭。 “乖!” “……” 鄭元壽的目的達到了,也就直接告辭了。 臨走之前還囑咐鄭子文,等過中秋節的時候,一定要去滎陽鄭家老宅看他叔公,否則就是不孝。 面對這樣的威脅,鄭子文只好乖乖的點頭,然后把他送到了大門外面,鄭元壽這才心滿意足的坐上轎子走了。 看到他離開了,鄭子文這才回到崔府,和崔氏夫婦聊了一會,順便又逗了一下崔茵茵這個小丫頭,然后也離開了崔府。 莫名其妙的就多了一門親戚,直到現在鄭子文還有些沒回過神來。 “這難道就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么?” 不過想想,滎陽鄭家可不算是什么窮親戚,人家可是豪門望族! 鄭子文覺得這應該是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實在太多了,一不小心就讓人給看中了。 不過,他們到底是看中老子身上的哪一天優點了呢?老子改還不行嗎? 帶著這個問題,鄭子文回到了駙馬府,然后帶著一千多人的銀甲護衛隊浩浩蕩蕩的離開了長安城。 在出城門時,鄭子文還很囂張的吼了一句。 “我還會再回來的!” 身后的護衛隊也高呼起來。 “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 馬蹄轟隆,氣勢如虹! 鄭子文剛離開不久,正在皇宮里的李世民放下了正在批奏折的毛筆,然后抬頭向劉炳問道:“他走了?” 劉炳立刻點了點頭。 “是,走了快一炷香了!” 李世民頓時點了點頭。 “走了好,省的給我添亂子?!?/br> 劉炳想了想,然后靠近了李世民,在他耳邊耳語起來。 “京兆府尹下午去找了鄭子文?!?/br> “哦?”李世民頓時露出了感興趣的神色:“認親還是聯姻?” 劉炳微微低下頭。 “認親!” 李世民一聽,頓時不在意的擺了擺手。 “行了,這些事以后你不用去管了,鄭子文他心里明白著呢,對于,刑部那邊問出什么沒有?” 劉炳搖了搖頭。 “沒有,還沒有發現世家大族參與其中,要不要老奴派人……” 李世民再次擺了擺手。 “查下去也沒有任何意義,這件事到此為止,至于這些人,也沒什么用了!” “是!” 劉炳退出了御書房,然后輕輕為李世民關上了門,然后便朝著刑部的大獄走去。 次日早朝,刑部尚書上了奏折和認罪書,稱以姜賁御為首的言官們已經對他們欺君罔上,妨礙牛痘推廣以至于釀成京兆天花的罪名供認不諱。 李世民當即就判了他們斬立決,他們的家人全都發配劍南道和嶺南道,終身不得進京。 之前還意氣風發的言官們,此時卻灰頭土臉的跪在菜市場的門口,他們的嘴都被堵住了,臉上滿是驚慌。 他們意識到這時自己和鄭子文作對的下場,當此時悔之晚矣。 隨著劊子手的一刀斬下,他們為自己的莽撞和貪婪付出了代價。 京城中又開始傳頌起了一句話。 “寧惹太上皇,莫惹鄭閻王?!?/br> 這句話說起來就有些大逆不道了,不過大家所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說鄭子文如今的權力和影響力之大。 不過這話卻被李淵知道了,老頭子當場就跳了腳,他感到非常生氣。 不但是對鄭子文,也有對李世民的怨念。 人家都說“老小老小,越來越小”,說的就是老人家的脾氣。 年紀大的老人有時候脾氣倒是像小孩,一旦生氣起來,就什么都不管了。 像離家出走這樣的事,也算是正常。 李淵連李世民也沒有告訴,撇下了皇宮里的那些鶯鶯燕燕,帶著兩個護衛就向著恒州出發了。 李淵今年六十四,身體素質已經開始下滑了,所以騎馬是不行了。 但是他正趕著去恒州收拾鄭子文呢,又嫌棄坐轎子太慢了,所有他選擇了坐馬車。 經過了半個月的顛簸,李淵終于到了恒州,當他踏進恒州府的時候,頓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趕集的,賣藝的,小攤小販,恒州府大街上到處都是人,整條大街熱鬧非凡! 李淵頓時不敢置信的眨了眨眼睛。 這還是他當年起兵時經過的那個窮兮兮的恒州嗎?怎么感覺到了洛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