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緩和
書迷正在閱讀:穩cao勝算(年下高H,免費)、(西幻)和宿敵一起重生、【催眠總攻】lsp老蛇皮的春天、爹地寵妻超給力、末世女穿進武俠世界后、替炮灰走上人生巔峰[快穿]、[修真]這個徒兒不靠譜、異時空英靈召喚、她風情萬種、奪下那朵富貴花
清明后,細雨漸收,日頭也一天比一天明媚。 還記得一年前也是這么個時候從鄉下莊子里返回京城,坐個馬車都要跟李嬤嬤斗智斗勇…… 而今,望著東邊那輪冉冉初升的太陽,過不了多時便要光照大地了。 孟宛清正了正腦袋上的頂戴,六品朝冠飾硨磲及無眼藍翎,身著石青色六品鷺鷥補服,黑色皂靴,自有為官的儀表氣派。 *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同文苑。 古往今來,多少文豪英才出自此處,數不勝數。 它是朝廷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有“天子私人”之稱。隨著時間慢慢推移,亦漸成為皇上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 地位清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 傅正咸張伯遷等內閣重臣,均是出自翰林院。 孟宛清望著高懸于頂筆走龍蛇的“翰林院”三個大字,當真,肅然起敬,熱血澎湃。 “哎喲,瞧瞧,我們的狀元郎來了?!崩镱^不知是誰喊了聲,原本空曠的門口登時多出了好幾人,均是與她一般身著朝服的同僚。 孟宛清初來乍到,心下不免有些緊張,面上帶著謙恭的笑,“各位同僚,我是孟洵,今后還請多多指教?!?/br> “不敢不敢,求指教的應當是我等?!逼渲幸晃婚L著羊角須的男子擺手道,看上去,他也就二十出頭的樣子,說話卻極是老成,“在咱們這些同僚里,不是以年齡論輩,也非以先來后到而論,咱們論的是某年某科考中了幾元幾甲?!?/br> 他話說的粗淺,孟宛清一聽就明白了。 說白了,在這兒不論資歷,論科舉成績。 那位山羊須說這之后,其它幾位同僚一一報自身成績,有壬戌年一甲二等,也有癸亥年年二甲一等,賜同進士出身。 狀元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譬如翰林院的院士陸知宏就是癸酉年的狀元,只是,他只中了兩元,不像孟宛清是連中三元。 “說起來,我大京國好久幾十年都沒出現過連中三元的狀元郎了?!鄙窖蝽毜哪俏唤腥~椎,是翰林院的侍讀學士,脾性比較好相處。 孟宛清通過他差不多也一一跟各位同僚相識了。 “你今年好像才十幾歲吧?”又有同僚好奇問。 也難怪他們好奇,像這種年紀輕輕中狀元點翰林的天縱之才,幾十年才出一個,雖有甘羅八歲做丞相,可也不是每朝每代都有。 這一批科舉里的進士年紀大多在十六七八至六七十歲間。 好多人一次不中便又等三年。 所以同一批選進來的,年紀也不相同,要么特年輕,要么特年邁,好歹朝廷對此也是一視同仁,并無兩待。 孟宛清面對同僚們友好相問,自然也是老實實的答,“不錯,我今年十三?!?/br> 其實十二,但過的不都虛歲么,虛歲便是十三。 “如此,果然后生輩出?!迸c她同一批進來的那位五十多歲的同僚甚感嘆道。 如此閑敘一番后,差不多也該到了做正事的時候。 由葉椎領著她在翰林院里走了一圈,細細跟她講翰林院中所負責的是哪些事,譬如充經筵日,以翰林出身之大學士、尚書、侍郎、內閣學士、詹事、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等,奏請皇帝欽派四人值講。 掌進士“朝考”之事,每科于“殿試傳臚”后,禮部以新進士名冊送翰林院,由掌院學士奏請“御試”于保和殿。 論撰文史,其所撰有祝文、冊寶文、冊誥文、碑文、諭祭文等。此外,纂修實錄、圣訓、本紀、玉牒及其他書史,或由翰林院承辦,或由翰林院派編修、檢討參與纂修。 對書史的編輯???,是翰林院官的主要職務。 孟宛清身兼的便就是修撰一職。 “今日散職后,我等邀你與另幾位新來的同僚出去吃一杯,到時孟兄可不要不賞臉啊?!比~椎走之前還特意笑說了句。 孟宛清自然恭敬不如從命,“那是自然,我請客,我請客?!?/br> 葉椎也沒與她爭論誰請客,說完便走了,留她在自己案桌前對著堆積如山的文冊嘆為觀止。 “太多了吧……”這些全是要重新編修的史書文冊么? 孟宛清還沒開始便覺頭皮一陣發緊,她朝四下望了望,見同僚們都在那兒聚精會神的做自己事,她找了一圈也沒看到宋賢。 舅舅難道今日請假了? “哎呀,孟兄,我們總算又見著面了?!眳枪_今不巧來晚了,才跟院士道不是,又跟其它老資歷的同僚人聊了一番這才過來。 吳公達是翰林院中正七品的編修,當初殿試中也是僅次孟宛清的一甲第二名,只是孟宛清連中三元,而他不過中了一元。 雖則如此,他倆卻都是在翰林院的待詔廳中辦事。 孟宛清跟他閑談了會兒,聊及今日不見舅舅一事,吳公達聽了她的話神色不覺幾分古怪,“莫非你還沒聽說?” “聽說什么?” “宋大人被調往督察院去了?!?/br> 什么?舅舅被調官任職到督察員去了?孟宛清幾乎怔了一怔,思緒微凝。 督察院,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與刑部、大理寺并稱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亦稱“三司會審”。 分設監察御史,巡按州縣,專事官吏的考察、舉劾。 宋賢如此剛正清廉的人調到這樣一個容易招惹事非的部門,當真好么?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有人故意整他,要知道督察員只適合懂得迎合圓滑之人,卻不適合過于清正的。 今日彈劾這個,明日彈劾那個,沒幾日就成了朝中同僚的公敵。 孟宛清當真不得不為宋賢的以后擔憂。 “放心,宋大人為官多年,剛正不阿,深受百姓愛戴,既將他調到那職位上去想必也是希望他能起到監督百官的作用?!?/br> 說著容易,孟宛清面色仍未緩和過來。 吳公達與她說了幾句便埋到自己案首前孜孜不倦的辦起事來,又是翻卷,又是謄寫,忙的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