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頁
“殷繡,在朕這個位置上,看似能恩賞天下,但實則,能給出去的東西,真的不多?!?/br> 殷繡點頭?!拔覀兌济靼?,我們從來沒有怪過您?!?/br> “你們……” “是啊,不論是劉憲,還是程靈,甚至是洛璽,身為大陳子民,我們所要的東西,已經是很十足貪心的了,為此,我們要付自己的代價。這一切悲歡離合,都不是您的過錯?!?/br> 說完,她柔下目光。 “不論他們以什么樣的方式離開,繡兒都不會離開大陳宮,不會離開您。您是繡兒一生的歸宿,也是繡兒生之意義?!?/br> “那你……過好了嗎?你若過得不好,皇兄如何肯原諒朕?!?/br> “他其實知道,我過不好的?!?/br> 魏釗一怔。 “他算準的事,從來都不會錯?!?/br> 說完,她笑了笑,“可是,我也不怕,魏釗,我愿舍掉平寧,舍掉順遂,甚至舍掉母親的身份,舍掉一生的名分來追隨你?!?/br> 魏釗胸口一陣起伏,但他終究什么也沒有說。只是低頭,靜靜地望著她一副張清秀無雙的容顏。 小園清靜無聲,明月在望,歲月,就在身側。 102.番外:他年之華 如果說劉憲生命里又那一抹是亮色的話, 那那一抹亮色, 一定是殷繡給他的。 劉憲少年時代的大陳, 歲月還算得上靜好。父親在汴京城外辦私學,天下才俊慕名而來。那時他還年幼,偶爾坐在父親身后,聽少年們說政治經濟學問, 討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母親是個極其溫柔的女人,也是名門出身的閨秀,彈得一手絕妙的古琴。 父母閑暇時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焚香點茶,賭古老的典籍。 那幾年,窗外風絮白雪, 戶中吟誦接唱,周遭彌漫優雅的茶香, 他也跟著,修就了一身清雅的氣質。 這身氣質, 曾被殷相當眾所贊。 殷相是劉父的舊友。也是出自同一個師傅的同門。兩個人都考過功名,殷相憑借家中世代的底蘊出仕做了官。父親仕途不得志, 在地方上做了幾年無事無名的小官之后,就返了鄉。 再到后來,劉父舉家遷入汴京城。舊友再度想見。彼此都格外親昵。 劉父與殷相從不談朝中之事, 只一道與汴京城中青年才俊同聚。聚會上點茶,賦詩,賞畫,品香, 極盡風流雅事之興致。 殷相是個清明的官員,雖有自己的報復,卻不愿意與朝中人同流合污,為人處世上也頗為耿直,在相位上,更是向朝廷舉薦了不少年輕又有能力的讀書人,因此在讀書人當中十分有名望。但是這些事,卻也成了朝中其他異黨不斷彈劾他的把柄。 有那么一段時間,殷相所推之策被朝中幾位的大臣的反對,推行受阻,他也郁郁寡歡,推病不上朝,時常過書院中來,與劉父為伴。劉憲就是在那個時候,第一次見到了殷繡。 殷繡不過十幾出頭,卻已經是名滿汴京城的才女。 她曾與姑蘇寺高僧濟昆之間,有一次驚動整個汴京城的斗茶之賽。 陳人愛茶,也善點茶。這項技藝是很多士大夫家族中世代流傳的,但是,士大夫家中點茶,更在意的是器皿和茶品的好壞,并非真正的點茶之技,反而是寺廟之中,僧人們內心清寂安寧,也不追求奢侈的茶品,而重點茶之時的肢體與內心修行,這才還原了這項技藝的藝術之美。 其中集大成者,便是姑蘇寺的濟坤。 因此,這場斗茶會在汴京城的眾人看來,結局早已是定了。然而,當殷繡以竹枝為筆,在乳花銀絮上畫出唐伯虎名畫:“萬里江山旅行圖”時,不光觀賽的眾人,連濟昆和尚都愣住了。 “姑娘小小年紀,竟有這樣的手力與心智,實令貧僧汗顏,貧僧此生入汴京,絕不敢再稱一聲點茶圣手?!?/br> 殷繡含笑不語,只是立在殷相身后向他屈膝行禮。 經此一役,殷家繡姑娘的名聲便再汴京城里傳開了。 劉憲見到她,是在書院的一場春聚之上。 平時,殷相倒是身少帶自己的女兒來這種場合。那日劉父要開一壇十二年的女兒紅。文人們嘛,總是想在這樣的雅事上尋些什么儀式感。殷繡那年將好十二歲,殷相便破例把她帶倒了席間。 春日的書院中,藤蘿垂在青亭的檐上,檐下殷繡穿著紫色的襦裙,手藏在袖中,半側著身站在亭柱的后面,一說挪絹怕,半遮著臉,就這么撞入了劉憲的眼中。 少年時代的熱情,一下子在風浮花暖的季節里被點燃了。 然而,點然他的東西,偏偏是女子身上長年修就的閨閣優雅與矜持。這又不得不令他原始的情愛被抑制下來,在內心里過濾,過濾,過濾,沉淀,沉淀,沉淀,最后成了一泓溫熱又細流不止的溫泉。 宴席散,倩影不散。不想后來父親竟帶給他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劉父替劉憲向殷相求娶殷繡,殷相竟然應許了。約定等殷繡年滿十四,劉憲取得功名之后,就可以迎娶她過門。 此生再也沒有比那時更暢快的時候了。好像平生所有的愿望都得到了滿足,不用再刻意追求其他,一切交給時間就罷了。 不過,至此之后,他再也沒有見過殷繡。 再后來,父親也因故去世,不久,母親也跟著父親去了,書院被迫解散。孤零零地留下他一個人。他的人間歲月開始變得坎坷,但他仍然把春宴上那如夢一般的驚鴻一瞥,珍藏于心中,直到科舉舞弊案發的那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