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如今朝廷賦稅有限,或許沒有那么多錢可以用在給窮人發放紙筆識字上面,但各地的豪強世家卻是有錢有人有產業的,他們有足夠多的銀兩來做善事,那么他們就應當來為朝廷分憂,來解朝廷的難處。 第98章 九十八 她有一些想見顧蘭之了…… 趙如卿翻開顧蘭之遞上來的奏折, 露出了一個有些驚訝的神色。 他的這封奏折寫得相當長,是圍繞著現在太學新開的這個書齋說起的。 先說的是現在書齋中那些窮人們的識字情況,當他們開始識字時候, 便開始面臨的是筆墨紙張都貴重, 是尋常人家所消耗不起的。 這份支出現在暫時是由太學承擔了, 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在將來這書齋推行到各地,并且還需要私人書齋也承擔這樣的教人識字的功用時候, 那么這筆支出就不能簡單的全部讓書齋本身來承擔,這會成為一筆書齋無法承擔的負擔,久而久之,他們就不會再愿意繼續承擔教授普通人識字的任務。 顧蘭之在折子中寫道:陛下最終的目的是想要這天下人都識字知理, 那么這個書齋便不能只看短期內的這一點點成績了,想要長久,就務必要解決這一份支出。從前之所以不用考慮這些, 是因為需要識字的多半也都是家底豐厚的人家,他們并不需要為這些紙筆發愁。臣以為,是應當由朝廷來承擔這一部分的支出,并且在之后如果要進行階段性地深入教學時候, 需要像先行的書院一樣, 收取一定的束脩,但不能太多。畢竟大部分人不識字并不是因為他不想識字,而是他根本也沒有條件去識字了。朝廷的支出從何而來,臣以為這便應當是在賦稅上面有一些改革了,臣研究了現行的賦稅,雖然相比魏朝,已經對普通平民百姓有了更多的減負, 但由于百姓仍然還要承擔許許多多的負擔,所以實際上百姓付出的勞動和他最后的獲得以及上交的賦稅之間并不是合理的狀態,臣以為這時候是需要對那些世家豪族多一些偏向,他們原本就擁有了比尋常百姓多百倍千倍的財富,他們愿意做善事來換一個善人的名頭,卻不愿意多上交賦稅,這對朝廷來說也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長此以往,這些便會成為各地的割據勢力,當他們發展到足夠強大的時候,那便也是天翻地覆的時候。 看到這里,趙如卿忍不住笑了一笑,她倒是少見和她一樣想法的人,更準確來說,顧蘭之是第一個把她的心思里里外外都猜得這么透徹的。 他在奏折中所寫的,便是她之前想過但并沒有與人說的。 雖然不知道他是如何揣測到的這一點,這或者是能說明,他的確是一個目光長遠且并且能從她的角度來思考的人了。 她拿起旁邊的茶盞喝了口水,然后繼續看了下去。 再接著,他并沒有詳細去寫應當怎樣改革賦稅,只是簡單說道這還需要在議,但不妨礙現在就提出來,因為提出來越早,便越容易早做準備,一切都更容易做到面面俱到,而不至于到了需要改革的時候臨時想什么法子,而使得四處全是漏洞了。 然后,他便在寫關于女性識字的問題了,他仍然是以目前太學的書齋為例子來說的,他說現在太學書齋中僅有的幾個女學生都已經是中年婦人了,這或許能說明,現在世上大多數人并不贊同姑娘家在外面拋頭露面的和男人一起學習,所謂的男女授受不親,又有男女七歲不同席,總之這些便全都是阻礙,從這幾個婦人看來,并非是女人不想識字,而是在她們還沒有當家做主的時候,根本也沒有太多機會罷了。所以接下來在全國各地要把書齋開下去的時候,其中要不要收女學生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需要討論的問題了,是要單獨開辟一個女學,還是和太學這個書齋一樣不分開?如果分開,是不是有那么多的女孩兒能進到書齋里面來,單獨開齋是否有必要?如果不分開,他們會不會愿意把女孩兒送到書齋來認字? 這其實也是趙如卿想過的問題,其實對于有錢人家來說,女孩兒識字并不是什么難事——或者說,這樣的人家,男孩兒女孩兒識字都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只有他們想不想和愿不愿意,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 但對于普通人家來說,便是一個能與不能的事情了。 太學的書齋解決的是普通人家能不能識字的問題,男孩兒當然大多數人家愿意送去認字了,但女孩兒就未必了。 對于普通人家來說,小孩兒也是要參與勞作的,讓男孩兒去識字,那女孩兒就要幫忙做事了,否則家里的活誰來做呢?布不會自己織好,地里的野草也不會自己就消失不見,一切都是需要人去做的,一個普通人家中,就算有了這樣一個機會,也會更偏向于把這個機會給男孩兒。 所以要怎樣讓女孩也有機會來識字認字呢?或者說,要如何讓這些普通的百姓改變思路,認識到女孩兒和男孩兒一樣重要呢? 在奏折中,顧蘭之接著寫道:或者可以通過科舉上的小小改變來引導人們的想法,如今的科考取士,全是男人,或者可以增加一些女人的名額了,或者也并非是增加,而是最簡單的不限制?,F在世家大族貴族小姐識字認字的都多,比如像秦琳和王萱這種,并不比男人差多少,就鼓勵她們這樣的姑娘家來考,然后擇優錄取,這是最簡單的能讓人們看到朝廷偏向的方式,并且能讓天下人都知道,現在朝廷取士不會只錄取男人,女人也一樣會被錄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