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他富可敵國 第158節
除夕之夜兩人便約好了元宵來看煙花,秦戮自然也早早地便在頂樓的位置訂好了一個最適合觀看的位置。 樓里的伙計剛帶著兩人走近預定好的包間,窗外便傳來了一陣破空之聲。 尋聲望去,第一朵煙花已經在夜空中綻放而開。 隨后,夜空中便逐漸被密密麻麻的煙花所鋪滿。 就如除夕之夜秦戮所說的那般,今日的煙花,看著更加漂亮盛大,比除夕之夜,也整齊了不少。 “與除夕之夜都是百姓自己燃放煙花不同,元宵夜的煙花,都是由朝廷統一燃放?!?/br> “嗯?”顧硯書側頭看向秦戮,這其中難道還有什么典故不成? 注意到顧硯書的目光,秦戮微微頓了頓,隨后便繼續開口: “這是皇祖父定下的規矩了?!?/br> 雖然秦戮不善言辭,同樣也不擅長講故事,但顧硯書還是聽明白了其中的歷史。 在天齊的歷史上,曾經有過接連十年,一直吃敗仗的經歷。 那也是天齊最危急的十年,版圖一縮再縮,最后只剩下了如今的一半。 眼見著敵國劍指京都,天齊即將亡國。 就在這個千鈞一發的時候,天齊出現了一名才能驚世的將領。 如同現在的秦戮一般,橫空出世。 那是那年的新科武狀元,自行請纓出戰。 當初的皇帝也是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情,應了他的要求。 誰知道這位將領卻以破竹之勢,接連贏下了兩場最為關鍵的戰爭。 報下了天齊的京都不說,甚至還收復了一座已經丟失的城池。 這兩場勝仗的到來,如同一針強心劑注入了所有百姓以及皇上的心頭。 彼時恰逢過年,那位將領在外征戰,無法回京與家人團聚。 于是皇上便下令,在元宵之際,在京都放一場最為盛大的煙花。 慶祝戰爭勝利的同時,也讓在外征戰的將士們知道,京中的百姓與他們同在。 彼時戰線與京都不過咫尺,據說有不少將士,都看到了那場盛大的煙花。 最后也不知是否的確是那場煙花鼓舞了士心,從那年元宵之后,便有接二連三的捷報,從邊關傳入京都。 失去的城池逐漸被收復,戰線也開始逐漸外移,最終天齊迎來了久違的休戰期。 也是從那之后,元宵燃放煙花的習慣,便被保留了下來。 起初,這煙花是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到了后來,這煙花又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 打勝仗時,是慶祝。 吃敗仗時,是安慰。 一切順利之時,是慶典。 有災難時,便是慰藉。 …… 再苦再難的時候,只要元宵這日京中依舊燃放煙花,百姓們心中便依舊會有一股信念在,來年一定可以跨過難關。 所以即使朝廷再苦再難,前些日子戶部尚書甚至提出了取消征兵來縮減開支,也不敢提出暫停燃放煙花之事。 因為元宵夜的煙花,早就已經成為了百姓們心中的精神寄托。 甚至今年因為紹城雪災的緣故,這場煙花相較于前兩年還要更加盛大一些。 顧硯書眼中微微閃過了一絲了然: “原來如此?!?/br> 原本顧硯書在翻看天齊的歷史之時,還在心中疑惑,就這么一個搖搖欲墜,經常在被滅國的邊沿反復橫跳的國家。 是怎們做到每次都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是怎么做到每次眼見著版圖都被打得就剩下京都以及京都周邊難兄難弟的時候,就如同開掛一般,得到一個如同秦戮一般具有經世之才的將領,威懾邊疆? 就是上輩子拯救了整個銀河系,劇本都不敢像是怎么寫吧? 但是現在,顧硯書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就如同眼前這場煙花一般,秦家人,似乎總能從一些地方,找出一個機會,給百姓以信念,讓百姓憑借著這個信念支撐下來。 這場煙花,整整燃放了一個時辰。 雖然較之后世花樣百出顏色各異的煙花,并不算多稀奇,但也給顧硯書的心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最后一朵煙花消散在夜空中之時,秦戮看著顧硯書專注的神情,沒有忍住發出邀請: “若是王妃喜歡,來年本王再陪王妃一起,來這里看?!?/br> 對于秦戮的這個邀請,顧硯書當然沒有拒絕的道理,直接一口便應答了下來。 煙花落幕,時間已經接近深夜。 回王府的路上,顧硯書還能時不時地聽到身旁的人對于這場煙花的議論。 其中也有說到不知紹城現在的情況如何的人。 但很快便得到了旁人的回答,說是今年的煙花較之前兩年更加盛大,從煙花便能看出,現在紹城的情況,一定差不了。 這個說法,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 如同秦戮所說的那般,元宵的煙花,似乎已經成為了百姓們心中的寄托,成為了百姓們判斷朝中重事是否順利的一個標準。 這場煙花的結束,似乎也帶走了京中濃郁的年味。 道路兩旁商鋪中的紅綢以及窗花逐漸被撤下,與過年有關的物品逐漸消失在兩旁小攤販的攤位中。 眾人的日子,似乎又開始回到了年前的時光。 得到了一個假期的大臣們,又重新穿上了朝服,開始按部就班地參加起了早朝。 當然,隨著這些天紹城的好消息接連傳來,朝中的氛圍相較元宵之前,松快了不少。 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京中地上的積雪也開始逐漸融化,百姓們逐漸換下了身上的厚棉襖,有體格健碩的,也換上了春裝。 甚至就連道路兩旁的樹木,也逐漸開始抽出了新鮮的嫩芽。 這樣的一番變化下來,眾人便知道了,這是春天到了。 也是在這個時候,傳來了去紹城賑災的大皇子回京的消息。 第114章 大皇子這次回京,甚至可以說是凱旋,其聲勢浩大到即使平日里不太關注朝堂之事的百姓也都有所耳聞。 甚至在大皇子還未回京之時,便已經有不少消息傳入了京都。 什么大皇子這次為了紹城之事勞心勞力,為了賑災之事能夠順利進行,一概事宜都親力親為。 還說什么大皇子心系百姓,體察民情,平易近人沒有絲毫架子不說,甚至在賑災之時為了更好地體會民生,還與百姓同吃同睡。 還有什么大皇子殫精竭慮,即便自己感染風寒身體不適,為了災情依舊不肯休息,還親自去一線實地考察。 …… 一番言論直把大皇子夸得天上有地上無的,就差沒有說大皇子當為天下皇子表率這種話了。 要是單單只是這樣也就罷了,這些人在夸大皇子的時候,還不忘拉踩厲王府一把。 又是說厲王府對這次賑災之事毫不關心,又是說厲王府不過是捐了區區五十五萬兩,便想要鬧得天下人皆知。 這些話,可把五皇子氣了個夠嗆,緩了好幾天也沒能緩過來。 這不,聽說明日去紹城賑災的隊伍便要抵達京城的消息后,直接在厲王府中,將大皇子罵了個狗血淋頭: “他能他能就他能!一邊說厲王府對災情漠不關心,一邊又說什么厲王府捐了區區五十五萬兩就恨不得鬧得天下皆知,他就不覺得這話自己說著都自相矛盾?” “還和災民同吃同住,三皇兄在外征戰之時難道不是一直與將士們同吃同住嗎?還殫精竭慮……我呸!這話他自己說著不虧心?” “賑災有功而已,誰身上還沒有幾個大功了?三皇兄退敵百里的時候,他還不知道在哪兒吃奶呢!” …… 眼見著五皇子越說越過分,秦戮終于忍不住出聲制止: “好了,越說越不像樣子了!” “臣弟這不是心里氣不過嗎?” 當然五皇子也知道自己有些話說得的確不合時宜,到底沒有再繼續。 等到五皇子臉上的神情逐漸冷靜下來,秦戮才重新開口: “大皇子想趁著這個機會讓父皇給他封王,造勢厲害了一些,也是正常?!?/br> “他居然還在打這個主意?我看他是在做夢!” 五皇子想也沒想便低斥了一聲,語氣中滿是不忿。 現在幾位成年皇子之中,只有秦戮一人被封了親王,這也是秦戮在面對大皇子之時,最大的優勢之一。 當初秦戮封王有多困難,五皇子可是一步一步親眼看過來的。 依照前朝的慣例,秦戮在征戰的第二年,身上的功勞便已經達到了封王的標準。 但大臣的提議卻被父皇按下,說是秦戮年齡尚淺,彼時封王不算最好的時機。 當時秦戮與大臣們覺得皇上這話說的的確有理,便沒有堅持。 誰知道這一退讓,便是整整四年。 接下來的每一年,皇上都有新的接口,壓下給秦戮封王之事。 在秦戮回京那一年,大臣們建議給秦戮封王的諫言再一次被駁回后,三皇子一脈便知道,接下來的幾年里,除非秦戮再次出征,否則封王機會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