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書迷正在閱讀:紀時有繁星、當劍修穿進無限流[無限]、超神馴養師、桃妖的恣意快穿生活、重生1988之首富人生、七日逃生游戲[無限]、醫見鐘情、先婚厚愛:惹上冷情首席、驚!女主和反派he了[快穿]、嫁給白月光他兒子
二人行至深處一牢房門口停下,常遠拿開掩口鼻的雪帕,笑道:“江侯,本王給你備了一份大禮?!?/br> 一路走來,江恕心有猜測,此刻沉靜的眼底難得浮現些興致:“有勞殿下了?!?/br> 而后便有侍衛解鎖打開牢門。 常遠重新將雪帕敷上口鼻,抬腳欲進去,江恕在身后叫住他:“殿下留步?!?/br> “也好?!背_h頓了頓,還是退出來,他養尊處優二十余年,平素就鮮少屈尊踏足地牢,也著實受不得血腥臟污。 江恕卻不然,沙場征戰,生死予奪是常事,見慣了刀.槍血rou的廝殺,區區地牢于他而言,根本不值一提,再者,他漠著張臉本就活似冷面閻羅了,哪里還有什么牛鬼蛇神敢靠近。 牢房低矮,他身量修長,低了低頭才進到牢內。各色可怖的刑具之中,只見刑架上綁著一個被鞭打得血淋淋的男子,垂著頭,看著像是暈了過去。 江恕面無表情地抬了抬手,涼薄的聲音不容置疑:“潑醒?!?/br> 立時有侍衛端來一盆摻著碎冰的水澆上去。 那暈過去的男子渾身哆嗦一下,頃刻便被徹骨寒氣激得清醒了過來,抬頭大叫:“饒了我,饒了我!” 江恕看清他的臉,不由哂笑一聲。 ——確實是大禮。 日前,他在回京途中發現與候府來往的消息被掉包,便警覺身邊出了細作,抓細作是易事,只是要查清究竟是誰在背后策反利用他寧遠侯,還需廢些功夫。 這兩日,十騫追查到了端王府,昨夜不慎叫那人跑了,線索便也斷了。 眼下牢房中人,正是僥幸逃走那位。 有道是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江恕轉過身來,方格小窗外的光線落在他身后,半明半暗,他俊美而透著野性的臉龐上終于有了些許表情,卻是危險的狠厲。 “多謝?!苯”〈捷p啟,“正好,本侯也有一份薄禮,回敬殿下?!?/br> 牢門外的常遠倒是沒想到,便問:“是何?” 江?。骸敖璧钕碌乩我挥?,便知是何?!?/br> 常遠應下。 不過多久,十騫便捆著兩個被打昏的女子進來,往刑架一綁,拱手回稟:“侯爺,就是這二人鬼鬼祟祟跟在公主車架后?!?/br> 江恕“嗯”了一聲,轉身道:“如何處置,想必殿下自有定奪,本侯便不多言了?!?/br> 聞言,常遠臉色微變,放下帕子便進了牢房,細細看過那二人面孔,半響,驚覺竟是徐皇后宮里的。 幾乎是那一霎,常遠便想到他那嬌柔孱弱的小妹,身子總算好了些,今日難得出一回宮,若不是有寧遠侯在,只怕,兇多吉少。 - 差點“兇多吉少”的朝陽公主此刻在望雨軒中,心不在焉地聽著那顧氏后人說起父輩顧大師還在世時的諄諄教誨,面前擺著的幾副大師真跡也失了誘.惑力。 宋婉見她神色怏怏,便尋了個由頭請人下去了。 果然,那顧氏后人一走,常念就有氣無力地躺靠到紫檀木大交椅上,長長嘆了口氣,歪頭問宋婉:“嫂嫂,近日寧遠侯時常來府上嗎?” 宋婉給她拿了個軟枕墊著,坐下道:“秋后武舉將至,殿下作為主考官,為定考題幾夜不得好眠,恰逢寧遠侯回京,父皇下旨請寧遠侯與殿下一同擔任武舉考官,如此來往便多些?!?/br> 常念默了默,心想若哥哥與他共事,想必交流頗多,那前世京北大河隱藏的禍患或許也能避一避。 京北大河就是豫王常遠主持修建的人工河道,自江南引源北上,途經京城,最終抵達西北。前世舒衡假傳常念病重的消息回京,常遠心憂胞妹放棄官道連夜出發下江南,所走的正是京北大河,也是在這里遭遇大船傾覆,丟了性命,皇帝嚴查無果,最終病倒。 究竟是什么緣故導致大船傾覆,常念至今不得而知,可十有八.九,這河在修建時就是有漏洞的,而當時輔佐哥哥開鑿運河的,是舒衡。 于河渠水利一事,常念確實一竅不通,可她不懂,自有人懂。 這人便是寧遠侯。 前世依傍這條河而開的通商口岸不少,沿河一帶經濟發達,然京北大河除了這條便捷,還有一好處,便是方便運送大批物資進西北,陸運需要十日,走水路至多六日即可,大大縮減了行程。 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br> 西北地處邊疆,是大晉朝的北大門,地勢險要關鍵,這么多年來在寧遠侯的治理下風調雨順,然地理環境惡劣是實在沒有半點虛假的,光有三十萬將士鎮守還不成,更需錢糧兵.器一應后備資源來支撐軍隊運行。 朝廷每年所撥軍餉自京城運送至西北,耗費時日延誤軍情不說,一路上經停十幾個驛站官府,便是皇帝撥下八千石糧,真正到西北的,只余七千便算是好的了。 寧遠侯不可能將手伸到地方官政,將此事上奏朝廷也只是緩解一時,經年累月的下來,官僚腐.敗,層層勾結,相互包庇,一個“貪”字怎能徹底根除? 可西北若出差池,整個寧遠候府是要株連九族的罪。 由此,不論于公于私,京北大河于江恕而言,都尤為要緊。 一旦運河修成,他只要從西北大營中抽選出信得過的心腹沿途隨船押送物資,便可解燃眉之急。 修一條人工運河,又哪里會是易事,當初常遠提出來,滿朝有將近半數大臣反對,最終還是江恕連奏三道折子支持,加之皇帝看重豫王這個長子,才力排眾議定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