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聲音一道道傳出去,被守在外面的太監接下, 再往外傳,如此傳了幾道后, 總算傳到了那兩人耳中。 隨后, 這二人在百官注視下,一步步走進殿中,穩住手腳跪下行禮。 “微臣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br> “平身?!笨滴醣砬榈? 不怒自威, “你二人此番前來,所為何事?” “回稟皇上,微臣奉命代平西王請旨, 回京榮養?!逼轿魍跖蓙淼氖钩记衿焦Ь吹胤钌险圩?。 “回稟皇上,微臣亦奉命代靖南王請旨,回京榮養?!本改贤跏钩纪瑯庸Ь吹胤钌险圩?。 兩人手中的折子被小太監接過, 呈給梁九功,又被梁九功呈與康熙。 “好,甚好?!笨滴醪莶菘戳艘槐檫@兩份折子,龍顏大悅,“既如此,準平西王、靖南王回京,所守番地便交由該省督撫治理?!?/br> “微臣多謝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眱扇嗽俅喂虬?,然后恭恭敬敬退出大殿。 “恭喜皇上,得償所愿?!?/br> 殿內大臣們也都是知機識趣的,當場便開始恭賀皇帝解決內患。 早朝歡歡喜喜地結束后,康熙在書房召見了幾位心腹大臣,將折子遞了過去:“你們看看?!?/br> 索額圖接過一份,是吳三桂請旨歸京的折子,言辭懇切,情感到位,嗯……唯一的缺點就是不大像吳三桂能寫出來的。 不過,找人代筆寫折子也不算什么大事,索額圖將折子遞給旁邊的官員,又接過靖南王的折子,和平西王那個幾乎一模一樣。 將折子傳下去后,他安安靜靜等主子爺的話,盡可能降低存在感。 這二位是同時請旨回京啊,若是單單請旨解除總管的各項事務便罷了,偏偏還請旨歸京。 三藩之事他是一路看著主子爺早早做了準備的,并不是年初尚可喜請旨歸老才開始,早在幾年前,主子爺便已動了心思要解決三藩。 主子爺盯了三藩這么久,如今不過是借著這個契機一舉解決罷了。如今這樣一致的請旨歸京,必是主子爺謀劃后的結果。 事實也的確如他所想,這兩份折子都不過是表象,真正隱含其中的信息是:吳三桂以及耿精忠的勢力皆已合并到了綠營,再無翻盤的可能。 只是有一點索額圖想不明白,若是如此,此事也算是徹底解決了,叫他們來又是作什么。 如此想法的顯然不指他一個,在場的幾位大臣不約而同地安靜傳閱,看完的一個個都低著頭默不作聲。等最后一位大臣看完,將折子呈給梁九功后,康熙終于發話了。 “平西王、靖南王告老,請旨去職,歸京榮養。只是云貴、福建距離京城尚遠,哪位愛卿愿前去接兩位藩王入京?!?/br> 諸位大臣松了口氣,原來是接藩王入京啊。不過,這樣一件小事,完全可以朝堂上吩咐的吧,何必私下里在他們這些人里選? “回皇上,微臣以為,此事交由禮部尚書和宗室安排較為合適?!遍_口的依舊是那個性子略急的大臣,這回他說得倒是沒問題。 禮部負責一應禮儀,派宗室前去算是給了藩王臉面,這個建議確實妥貼。即便是有旁的大臣毛遂自薦要去云南或是福建,禮部都是要派人前去的。 唯一的問題大約就是,禮部尚書不大高興。這話便是要說,也該他開口說,由旁人說了算怎么回事?他是聽皇上吩咐辦事,又不是聽那個老匹夫辦事。 “啟稟皇上,奴才以為,此事單單交由禮部和宗室尚且不足,藩王到底曾手握重兵,迎藩王入京,奴才以為須得兵部派兵隨行,保證藩王安全?!倍Y部尚書不動聲色地把人拉下馬。 禮尚往來嘛,誰能比禮部尚書懂這個?至少兵部尚書不能。 “既如此。此事便交由禮部兵部和宗室共同安排,宗室那里,便由純親王前去吧。他整日待在京城,估計也悶得慌?!?/br> 康熙輕描淡寫地定下了人選,又說了幾件無關緊要的小事,便叫他們回去了。 索額圖就眼睜睜看著兵部尚書在主子爺的引導下和禮部尚書針鋒相對,如果不是這等場合兩人估計已經打起來了??粗粗桨l迷惑,要這兩位合作,真的能進行得下去嗎? 最重要的是,主子爺這么做,用意何在。 一時想不明白,索額圖也沒再糾結。說到底,此事與他無關,并不多么緊要。 “此事便這樣定下了,你們且下去吧,索額圖留下?!笔虑檎f完,康熙毫不猶豫地趕人。 “喳?!睅孜淮蟪紤暫笮卸Y跪安,一個個退了出去,除了索額圖。 “私底下不必過分拘禮,坐吧?!笨滴跽Z氣隨意,“如今的科舉,你覺得如何?” 書房里只留了康熙、梁九功和索額圖三人,梁九功親自搬了繡墩來,索額圖躬身謝過,小心翼翼坐下了。 陪著康熙除鰲拜、平三藩,這會兒的索額圖的確是個可用之才。 聽到這問題,索額圖面不改色,恭敬回道:“回主子爺,依奴才之淺見,科舉制度能夠綿延至今,定有其優點,自然也有不完美之處?!?/br> 唔,說了句廢話。 不急著表態才是正常反應,康熙也不覺得意外,他點點頭:“科舉一路傳承下來,歷朝歷代皆有所改動,我朝也當取前朝之精髓,去前朝之弊端?!?/br> 至于何為精髓、何為弊端,康熙是一個字沒提,顯然是不打算給索額圖什么取巧的機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