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四十九章 興教育
“預備,齊步走!” 大明的皇城內的演武場,可以看到一道靚麗的風景。 總有一些和這個時代有些格格不入。 不過嘛。 對于朱元璋等人而言,卻是另外一種心情了。 “不錯,休息一會兒吧?!?/br> 一個上午,差不多三個小時的時間。 朱元璋對朱標、鄧愈、李文忠、藍玉、廖文中、傅友德等人,展開了訓練。 都是一些最基本的隊列cao。 這也是朱元璋在楚風那里,看到了隊cao之后,便對這樣的訓練方式迷住了。 如今有了機會,他自然也想要訓練出來那樣的軍隊。 想一想。 以后邀請那些個番邦的使者,看到了大明如此強大并且整齊劃一的大軍,會是什么樣的心情。 用仙師的話來說,這就是最強大的威懾力,不戰而屈人之兵。 那些個番邦的使者看了這樣強大的閱兵儀式,回去之后自然是把大明的大軍描述的猶如虎狼之師。 這在戰術上面,就已經贏了對方。 “呼?!?/br> 朱元璋喝了一大口的青茶,然后坐在椅子上。 看了看其他人。 “這讓我又感覺,就像是回到了當年一樣?!?/br> “那時候……?!?/br> 訓練這些人,讓朱元璋不禁升起了一種對當年的艱苦歲月的回憶。 想當年,他也是一個放牛娃。 誰能夠想到,現在的他卻是這中原之主? 可以說,這大明真的就是他一手建立起來的。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個回憶。 也讓他明白,大明能夠建立,卻又不是他的功勞,是當年誓死追隨他的那些將士們。 是常遇春、徐達、湯和、馮勝、廖永忠這些人,帶著兵馬一城一城地攻下來。 最后趕走了蒙元。 在金陵建立了大明。 就比如洪武六年的時候,藍玉帶著人,直接打到了捕魚兒海。 如今整個草原,都已經是大明的疆土了。 現在,正在把一些被裁下來的傷兵,還有中原之地的一些流民給遷徙到了草原之地。 讓他們放牧,讓他們在草原建立呼倫貝爾重城,作為大明在北地的最大都城。 以后,大明的百姓們也就不愁沒有羊rou了。 “是啊?!?/br> 藍玉也被朱元璋的一番話,給牽起了回憶。 “想當年,我等也都是草莽,誰能想到,會有今日之輝煌,會真的推翻了蒙元?” 藍玉說著說著。 也就口無遮攔,連朱元璋當初放牛的事兒,也都說了出來。 這要是往常。 朱元璋自然不爽。 說不定會秋后算賬。 但是現在的朱元璋明白,這就是人心。 仙師說了。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私心,有著自己的成長的環境,再加上,隨著身份的變化,這心思也就會發生改變。 藍玉這樣的開國功臣,那必然會有一些小毛病。 或許會真的居功自傲。 可是,那也不過是一個武將,也是大明的帥才,你要是能夠忽略他的這些小過錯。 然后還能夠讓他死心塌地,那這就是一個大才。 對大明而言,絕對是有好處的。 至于對帝王……。 帝王要是連這樣的過錯都不能忍受,那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 “哈哈哈,你小子,說不得不錯,想當年,我也不過是劉家的放牛娃?!?/br> “那時候,百姓的日子,當真是苦??!” 朱元璋想起來仙師的話,便接著藍玉的話往下說,從自己放牛,再到后來跟隨義軍。 從義軍變成王,從王變成皇帝。 這也是在這里的兄弟們共同扶持的結果,也正是因為有他們的誓死追隨。 這才有了今日的朱元璋。 可以說,這一番豪言壯語,立即讓鄧愈等人感動不已。 他們以為朱元璋會是那種狡兔死、走狗烹的帝王,會疑心他們。 誰知道,朱元璋竟然還記得他們當初的出生入死。 實在是太感動了??! 藍玉看著鄧愈等人,直接就對朱元璋跪下來了。 君臣來了一個感情戲。 頓時讓他酸的不行,卻也連忙一起跪下,對朱元璋感恩不已。 說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心之言。 再然后嘛。 藍玉在訓練的時候,就會被朱元璋找出來不少的小錯誤。 做了不少的俯臥撐。 這一下子。 也讓鄧愈等人明白,這朱元璋,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兄長,而是大明的帝王。 這樣的訓練進行了差不多三個月的時間。 這才讓鄧愈等人完完全全地掌握了這樣的訓練之法,接著便是往下。 一級一級下來。 整個京師的禁軍、三千營和神機營。 在學會了隊列。 也是半年的事情。 而朱元璋也在三個月后,再一次進入了仙境。 這一次回來。 帶來了可樂。 然后,朱元璋便開始想要在金陵辦太學。 這個太學不同于學社,而是一個可以容納一萬人的大學府。 這還不算什么。 他還要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 四書五經這些,早已經被崇禎皇帝證明,完全就是一個糊弄皇帝的科考規矩。 官員們學了四書五經,又有什么用? 該貪墨的時候,他們絕對不會手軟,該投降的時候,他們也絕對不會硬氣一下子。 該欺負百姓,那還是照樣欺負百姓。 關鍵是,熟讀四書五經,連唐詩宋詞這樣的文集,很多官員連讀都沒有讀過。 就是崇禎皇帝自己,那也是進入了仙境之后,才開始慢慢地閱讀其他的書籍。 這永樂大典,他都開始慢慢地讀起來。 讀了之后,發現里面真的擁有著很多很多他不知道的知識。 所以朱元璋也準備讓天下士子一起,想辦法編撰一部洪武大典出來。 以后就按照大典里面的內容舉行科考。 這太學里面,也要設立軍事院。 用來支持武舉。 對于建立太學這件事情。 百官們是沒有阻攔的。 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按照皇帝制定的規定,在太學里面求學的學子。 都有可能進入地方上為官。 而參加了科考的,會按照成績,從從六品開始任職。 第一名的,直接進入六部。 這樣的科考改革,對于他們的后輩來說,那也是福音??! 誰也不能斷定,自己的后輩就能夠通過科考,再加上,還有不少世家大族的人,那都是沒能考上。 最后連捐官都不行。 這也是一個機會啊。 太學的建立,對于大明的朱元璋來說,那就是一個以后的人才庫。 不管是世家大族還是寒門子弟,只要是誰有能力,誰能夠治理好一方百姓。 那他就可以慢慢地升官加爵。 如今,每一年都會有吏部還有御史以及都察院分組,對三十多省的官員進行考察。 這樣的考察,會有兩次。 用來提拔地方上的官員,并且還有一定的賞賜。 總之。 把心思放在了基礎建設,還有制度改革的朱元璋。 要比把心思放在了猜疑和朝堂權術的朱元璋,那要好很多。 對于大明而言。 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