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李恪的科舉制度!
這科舉,最難的地方,莫過于學子進長安城趕考。 除了這個,其他的事情問題都不大。 大唐這個時代,因為科舉剛剛興起,還需要各地官府推薦。 并不像后世一樣,分為鄉試這些。 所以李恪低頭沉思一會后,選擇進宮面前李世民。 長孫無忌以及房玄齡又陪著李世民聊了一會后,方才轉身離開。 而李世民也正準備下去休息,就看到了內侍快步走了進來。 “怎么了?” 李世民頗為疑惑的轉頭對著面前的內侍詢問道。 內侍滿臉苦笑的對著眼前的李世民回答道:“啟稟陛下,三殿下求見!” 聽到李恪求見自己后,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因為科舉的事情。 他也沒有遲疑,連忙開口道:“讓恪兒進來吧!” 內侍緩步離開,不一會后,李恪緩步的走了進來。 看著面前的李恪,李世民笑容滿面。 “恪兒,你這么急,莫非是有這眉目了不成?” 李恪想都沒想,直接對著面前的李世民道:“父皇,孩兒有事要說!” 李世民看了眼李恪,笑吟吟的點頭。 “有什么,你盡管說!” 李恪想了想,然后連忙對著面前的李世民開口道:“父皇,兒臣覺得這科舉,應當改革一番!” 李世民壓根就沒有想到,李恪會直接推翻科舉。 這科舉,可以讓普通百姓又晉升的通道,不應該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情嗎? 甚至李世民覺得,這就是一件曠世之功。 他還準備讓科舉,變得更加的完善,后世也要世世代代的舉行下去。 只有這樣,他們大唐才有源源不斷的人才補充。 看著李世民的樣子,李恪自然知道他的想法。 當即李恪苦笑著開口對著李世民解釋起來。 “父皇,這科舉并不能讓寒門子弟崛起,反而可以讓豪門子弟更上一層樓!” 李世民聽到了李恪的話后,明顯一愣。 不過他還是疑惑的看著面前的李恪,嘴里緩緩的詢問道。 “哦?為何這么說?” 聽到了李世民的話后,李恪嘴里連忙介紹了起來。 “父皇可曾想過,如今您讓各地官府推舉學子,這些人會是什么身份?” 這一下子,徹底的問懵了李世民。 只見李世民的眼睛中,滿是冰冷。 他倒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以現在大唐這群官員的尿性,恐怕絕對不會選擇普通的寒門子弟。 原本李世民還很相信大唐的官員,可是自從南北方受災,他派出魏征調查一番后,讓他都覺得十分不可思議。 這一路上,魏征調查的結果,令李世民都只感覺臉上一陣火辣辣的。 幾乎十地有九地官員克扣糧餉! 這讓李世民內心十分憤怒,然后命令清理掉了這群大唐蛀蟲。 也是為什么,李世民十分著急,想要開啟科舉,補充地方官員的一個原因。 不過如今,聽到李恪這么一提醒,他臉色瞬間跨了下來。 指望這群家伙推舉上來優秀的學子?簡直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李世民看了眼李恪,心里不停的琢磨起來。 既然李恪能提出這件事,那就證明他有解決的辦法。 當即李世民笑吟吟的開口對著面前的李恪詢問道。 “恪兒,你有什么好辦法?” 李恪笑了笑,然后連忙對著李世民解釋起來。 “父皇,這科舉咱們可以放開到全國開考,不管出身,不管地位,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參加!” 李世民點了點頭,想都沒想的同意了。 其他的不說,這就是他想要的科舉。 他雙目興奮,直直的看著面前的李恪,嘴里連忙詢問起來。 “恪兒,你有什么方法?” 李恪想都沒想,直接介紹起來。 “父皇,首先咱們可以設立每年一次童子試!” 聽到了童子試后,李世民饒有興趣。 這童子試,咱們可以規定為縣試,取得名次方才可以參加下一次考試! 李世民對于這童子試,已經明白了個大概。 “恪兒,這童子試,應當如何解決任人唯親的辦法呢?” 李恪看了眼李世民,然后笑吟吟的解釋起來。 “這件事,很簡單,咱們以各州府衙門為單位,隨機抽調其他州下屬的縣官來做主考官,而且不提前通知,考前在通知!” 李世民聽到了李恪的安排后,微微的頷首,表示同意。 這個方法倒是可行,雖然不能完全杜絕任人唯親的事情發生,但是卻可以有效的避免。 畢竟什么都不是百分之百的。 李世民默默地在心里將這一步驟記下來,然后嘴里十分好奇的開口詢問起來。 “第二步呢?” 李恪笑了笑,然后對著面前的李世民講解起來。 這第二步,就是鄉試,以道為單位,開始考試。 第三部則是會試,鄉試高中者,可以參加。 其中鄉試,和會試,都是每三次考一次! 之后就是殿試,經過整個大唐選拔出來,最優秀的一批學子,父皇可以親自???,最后定下排名! 聽到了李恪的計劃后,李世民久久不語。 他似乎是在心里琢磨,這計劃的可行性。 “恪兒,如何能吸引學子參加?” 這是現在李世民最關心的事情,也是最擔心的事情。 要知道,如果真的設定,恐怕寒門學子不一定愿意參加啊。 聽到了李世民的詢問后,李恪就知道他在擔心什么。 當即整個人笑了笑,然后對著李世民講了起來。 “父皇,咱們可以設定一些功名和好處!” 還沒等李世民詢問,李恪便解釋了起來。 “比如這童試,可以設置一個秀才的功名,考中便可以少繳納一些賦稅!” 聽到李恪的話后,李世民眼前猛的一亮。 這秀才,雖然檔次最低,但是也絕對不是普通人可以考上的。 一縣之內的前幾名,這可不是輕輕松松就可以考取的。 起碼證明,還算是有一些才能。 當個學堂老師,綽綽有余。 對于如此人才,少收一些賦稅,倒是也不算什么。 畢竟這種人,還是少數。 若是可以激發學子們熱情,倒也算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