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先交出玉璽[基建] 第276節
遇到這樣一位不擇手段的皇帝,北魏氣數不盡才怪。 蕭雪行在浮陽整頓一番直接帶兵長驅直入。 元恪當然是猜不到他在海上登陸的,根據北魏從嚈噠那里搜集來的情報,只以為是齊國的商船厲害。 而且冬天的時候北境的海在最冷的時候甚至會結冰,再加上北魏沒有能夠供齊國那些大船靠岸的深水港,他們想要登陸就必須用登陸艇。 登陸艇承載人數有限,想要登陸很容易被發現,元恪并不畏懼。 只是他沒想到,蕭雪行恰好就選擇了浮陽,而之前他曾經秘密吩咐過手下,有關浮陽的軍情暫且不要上報,等一旬之后再上報,若是有軍情遞上來,不重要的就毀了,重要的就改一改日期。 等那個時候大局已定,就算知道了也沒關系,派兵過去也不會得到什么結果。 畢竟這是他跟嚈噠的約定,而這個約定讓他暫時擊退了幾乎戰無不勝的齊兵,讓魏國低迷的士氣都振奮起來。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所謂的約定,讓他錯失了攔截蕭雪行最后的機會。 等他意識到打過來的是齊軍的時候,蕭雪行已經打到了相州。 洛陽,近在咫尺。 第324章 元恪在得知北魏經受內外夾擊的時候整個人都是憤怒的:“齊兵海上登陸這么大的事情你們居然沒上報!都是做什么吃的!” 這個時候他已經忘了是他壓下了所有關于浮陽的軍報,不過就算他沒忘也不可能背這個鍋。 明面上那些立了奇功的黑火油是他派人從波斯買來的,跟嚈噠沒有任何關系。 但這件事情是必須要有一個結果的,軍報滯后,并且導致了這么嚴重的后果,必須有人為此負責。 在齊兵突然出現在相州的消息傳來的時候,相關官員就已經知道這件事情不會善了。 于是他一咬牙干脆將消息又壓了兩天,然后將自己的家人全部送走。 現在最安全的就是往齊國走,但往南走應該是來不及了,所以他干脆就讓家人往東北方向走,讓他們去找齊軍。 根據這么長時間的交手來看,齊軍雖然彪悍,但秉性仁慈,不會過分欺壓百姓,也不會虐待俘虜。 對待投靠過去的北魏臣子,哪怕是鮮卑族都會善待,有能力也會允許對方入朝為官。 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去尋找齊軍是最好的選擇。 而這位官員自己則留了下來。 這件事情必須有個結果,也需要有一個替罪羊。 是,命令是皇帝下的,然而他沒有證據,皇帝的密令給他看過之后就被帶來密令的密探給燒了。 更何況就算他有證據又能如何?難道還能讓皇帝認罪嗎? 他只能認罪,承認自己瀆職。 可他又怎么甘心呢?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北魏如今大勢已去,可明明之前北魏還在實力上壓制齊國的,卻因為昏君一而再再而三的判斷失誤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除非這個時候能夠出現一個力挽狂瀾之人,否則北魏很難再翻身。 官員不甘心自己死,他死也要拉別人下水墊背,于是他干脆將一些自己知道的軍情和布防圖讓家人帶著去投靠齊軍。 這也是他給家人的底牌,有了這些,齊軍想必會善待他的兒子。 至于他的妻子則非要留下來跟他同生共死。 官員在家中自盡的消息傳來,因為是相關責任人,所以在仵作驗尸確定是自殺之后很快就被確認是畏罪自盡。 元恪通過密探知曉這位官員的家人已經出逃之后心中一沉,擔心那些人手上拿著什么證據,沉聲說道:“派人去追,斬草除根!” 這件事情不能讓別人知道,否則對他的聲望是最大的打擊。 戰事接連失利已經讓他焦頭爛額,憑借著黑火油炸了對方的火器營之后勉強能夠維持短時間內的平衡。 他原本是想要趁著這段時間直接將齊軍打回去。 所有人都以為沒有了那些宛若仙神之力的火器之后,齊軍會變得跟以往一樣,不再是魏國的對手。 只是這一次他們并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在戰事再一次失利之后,他們這才發現齊軍的強大已經是全方面的,并不僅僅因為火器營。 他們的士兵穿的皮甲,拿的武器全部都是個人所買,自然也是良莠不齊,而齊軍軍備整齊,他們的皮甲都是統一制式,手上的長刀長槍也都是統一發放,這些東西無一例外都十分精良。 如果雙方士兵戰斗力差不多,那么武器裝備好的一方肯定贏面更大,更不要說對方的士兵看上去戰力更強,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 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失敗似乎變得沒那么難以理解。 可是為什么魏國對齊國的了解這么少?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從什么時候開始齊國變得這么陌生了呢? 是因為那個晉陵王嗎? 晉陵王的事跡魏國許多人也都有所耳聞,畢竟這人的經歷堪稱傳奇,只是那個時候大家都以為他不過是有點才華的少年郎罷了。 畢竟無論是搞工業區還是出海經商,證明他似乎只在賺錢方面天賦異稟,直到如今魏國眾人才發現自己錯的離譜。 當然就算對了也沒用,晉陵王身在齊國腹地,他們還能怎么做?派人刺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元恪嘆息,難道真的是他錯了? 不,他沒錯。 嚈噠這一次本來就是奔著要讓北魏納貢稱臣的目的來的,他放任嚈噠劫掠浮陽為的是維持大魏的威嚴。 這樣相當于給嚈噠納貢卻并未稱臣,甚至都沒人知道這其實就是一場變相的上貢。 而嚈噠這樣的國家并不在乎那些虛名,他們要的就是錢財糧食人口,只要讓他們拿到這些,其他都無所謂。 他是為了大魏才做此決定,錯的不是他! 更何況現在追究這些似乎已經沒有了意義,齊軍對他們形成了將夾擊之勢,現在最重要的是怎么處理。 元恪開口說道:“盤踞在相州的齊軍由南齊攝政王蕭雪行所領,你們……誰去與他交手?” 北魏諸位官員聽后都表示不相信,深入敵國腹地這種事情太危險,南齊攝政王對于南齊而言多么重要。 他們對曾經的晉陵王如今的南齊皇帝了解不多,但在各種資料之中都未曾言明對方有治國之才。 在如今南齊太上皇身體不適,廢太子巴山王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只有攝政王能夠撐得起齊國。 當初南齊太上皇連同巴山王出事情他們還以為是上天助魏國一臂之力,便要趁機奪取齊國土地,卻沒料到如今急轉直下。 可無論如何,蕭雪行都不應該親身犯險。 元恪沉聲說道:“情報無誤,的確是蕭雪行?!?/br> 魏國朝堂之上一片安靜,沒有人說話,元恪銳利的目光掃視全場,半晌之后憤怒說道:“你們這些百戰之將難道還怕了他嗎?” 沒人說話,怕當然是怕的,當初齊國的軍備并不高級,蕭雪行依舊能夠奪取他們數座城池,并且把他們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雖然最后不知道為什么他又突然回去,跟當初出兵一樣突然,但他留給齊國將領的心理陰影實在是太大了。 元恪十分憤怒,最后直接點了兩個人讓他們去會會蕭雪行。 被點的人知道此一去生死難料,卻不敢違抗命令。 只不過后來他們從一些特殊渠道得知了浮陽地區軍報滯后的真相,當即愣在那里半晌回不過神。 過了許久,才似哭似笑:“陛下……都做了什么啊?!?/br> 他多少是了解元恪的,所謂的為了大魏的面子更多可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君王一己之私,血屠千里。 被委任的將領坐在家里半晌之后,才起身讓人收拾東西,準備讓家人離開。 他可以為了國家征戰,但是他不想為了一個昏君去死。 所以在將家人都秘密安排到了軍中隨著一起出行之后,這位將領直奔相州,到了那里直接投靠了蕭雪行。 蕭雪行這里先是接到了一批魏官家眷,在得知真相之后也并不意外。 元恪做的這件事情很容易失民心,他肯定不敢讓人知道真相。 所以必須有一個人“畏罪”自盡,他原本不想管這些人,任由他們來去,一個不是那么重要的官員的家眷也不必他費心。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些家眷居然帶來了不少有關魏軍的資料。 在拿到那些資料的時候,蕭雪行都有些意外,他沒想到費盡心機查了半天都難以碰觸到的東西居然就這么輕易得到了。 他剛拿到資料不久就得到了元恪點兵讓人迎戰的消息,蕭雪行也不意外,若是到了這個時候元恪都沒有及時反應過來,那他這么多年皇帝怕是白做了。 蕭雪行當即將那些資料研究了一遍之后,心中對如何打這場仗已經有了想法。 火器固然好,但若是入城的話就不能用,至于飛鳶……現在船上的飛鳶等同于擺設,沒辦法,出來的匆忙,他們都忘記帶汽車,沒有汽車不能讓飛鳶平地起飛,若是要找山峰的話又太容易受制于人。 蕭雪行干脆就打算不用飛鳶,反正當初他手里沒有這些東西也一樣打的贏北魏。 只是讓蕭雪行沒料到的是他想辦法研究了半天這位將領的行軍風格,等到即將兩軍交戰的時候,這位將領直接托人送來了降書。 饒是蕭雪行計謀過人此時也有些反應不過來,拿著降書翻來覆去的看,從格式到印章都沒有任何問題,并且措辭也十分真摯。 他到底有所懷疑并沒有立刻收兵,直到對方單槍匹馬孤身一人來見蕭雪行,蕭雪行這才放心了不少。 在得知對方的確是因為對元恪失去信心才倒戈之后,這是蕭雪行第一次強烈的感受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的含義。 只是不知道……元恪現在感受到了嗎? 收到消息元恪感受到沒感受到不好說,大發雷霆是真的,他難得在大朝會上無比失態,險些就給將領定了個誅九族的罪過,最后還是讓人給勸下來的。 然而這件事情對于魏國的打擊實在是太大,誰都知道蕭雪行不好對付,并且知道對方帶著上萬人浩浩蕩蕩過來,沿途甚至還在征兵。 所以為了對付蕭雪行,元恪直接派出了多余對方五倍的人數,五萬人馬,覺得哪怕用命去填也能把蕭雪行給留下。 一旦能夠活捉蕭雪行,他必然能夠占據上風。 齊國皇帝或許會忌憚蕭雪行,不愿意蕭雪行活著回去,這一次蕭雪行出現在浮陽就是一個例子,說不定就是被年輕皇帝逼迫而來。 但蕭雪行在齊國掌權多年,必然有后手,齊國新帝怎么都要救他。 結果呢? 直接為人做嫁衣! 元恪險些一口血噴出來,險些御駕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