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開國皇帝的獨女 第320節
蕭寧還是想告訴人,她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挺好說話的人,并不是處處都想為難人的。 看看她在其他各州,人若是以禮待之,她一向也是以禮待之的。 “說來我這一回入荊州也準備了不少禮。雍州內的印刷術,諸位想是都有所耳聞了。只是荊州與雍州相隔千里,雍州內的東西并未傳入荊州。我來了,諸位若是對雍州內各物有興趣的,都可以問,蕭寧必不藏私?!贝蛞话驼圃俳o顆甜棗什么的,蕭寧又不是不懂這個。 懂,把人壓到這個地步了,現在就得示示好。 不得不說,面對這樣的蕭寧,不少人心中有氣,可是同時也不得不說,蕭寧是拿捏得他們死死的,哪怕他們心里不想服了蕭寧,死是他們畏懼的,雍州內所有新興的東西都是他們向往的。 兩者相加,他們要是不配合蕭寧,或是不樂意跟蕭寧一起混,他們能嗎? 要么死,要么乖乖的守規矩。 規矩,他們守的規矩還少嗎? 不少的不少的,現在不過是再跟從前一樣罷了! 陸長史卻明了,只怕是不一樣的。 蕭寧這樣眼里不揉沙子的性子,往后他們若是想過好日子,總是要乖乖的守蕭寧定下的規矩,誰都不會是例外。 *** 雙方達成了共識,荊州之內,蕭寧行事,無人敢再阻攔,畢竟一個鬧不好,蕭寧就能動手把人解決了,他們心里還是擔心害怕的。面對蕭寧下令清查所有的隱戶,同時也拆除塢堡,終究還是只能乖乖的配合。 蕭寧倒也是說到做到的人,他們配合,蕭寧是該給他們的好處一樣都不少,雖然不是無償的。但能換得到,這已然是莫大的幸事,誰還敢挑三揀四? 荊州內的地盤,蕭寧從未來過,既然來了,誠如她所說,她要讓這天府之地盡在她的掌握之中,如何教化萬民,如何令荊州世族哪怕心里再不甘愿,也不得不俯首稱臣。 要做到這一點,開一個好局只是一個開始,至于將來,須得慢慢的經營。 律法從簡不假,蕭寧告訴所有人的殺人者死,這一點無論是換成誰都一樣。 葉娘的死,幕后指使,指使殺人者死,至于一應同謀,各有責罰,陸長史這個長史自然是做不成的了。 這一點誰都不例外,畢竟總是需要殺雞儆猴的。 怪只怪他們以為用這樣的辦法能落蕭寧的臉,最后倒是讓他們把小命搭上了,蕭寧沒有把他們全殺了,這已然是手下留情。 隨后,蕭寧就在荊州內修史。 是啊,修史,這可是名垂千古之事,這也是傳揚文化的大事。 荊州這個地方,一直以來不受戰亂的影響,別管是誰強誰弱,誰要是強,他們也不跟人打,乖乖的開城門投降,且讓人進城。 可是要說接管荊州一事可就沒有那么容易了,畢竟荊州世族可不是傻子,更不是輕易接受別人引領的。 所謂你想管荊州,口號他們喊得那叫一個配合,暗地里如何使絆子,這就各憑本事說話了。 反正荊州刺史這位就算想好好地當好這個刺史,最終也只能是保全自身,沒叫他們坑著。 蕭寧荊州轉一圈,立刻覺得荊州內既然不受戰亂的影響,書籍傳記想是保存得最好的。 何不趁此機會,以修史攏人? 要說修史的事兒,這可不是一天兩天能辦成的,蕭寧之前在雍州時也提過要修史,這到現在也沒有修成多少。 要知道歷史可是讓后世人了解現在的工具,蕭寧是本著公正這一點讓人修的史。 到了荊州內,蕭寧打算修一修荊州內的人物傳記,且看看荊州內有多少人才輩出。 這下子,哪怕本來因蕭寧的手段而不滿于蕭寧,且又因蕭寧把他們的家底都快折騰完而不滿的人,都挺樂意蕭寧修人物傳記的。 畢竟統計一州之人物,這何嘗不是對他們荊州的肯定,尤其更是對各家的肯定,這是長臉的事,誰能忍住不為所動。 修,修! 不僅修,他們還貢獻出自家的各名人自傳,一致認為就得配合蕭寧把這個事情辦好了。 蕭寧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修人物傳和修史聽起像是兩回事,這不是投石問路嗎?然后也可以同類歸之,務必將兩者兼之! 也正是有了修人物志這一個開頭,哪怕本來還在觀望的人,這一回也覺得自家名人無數,豈能不讓后世知曉,紛紛貢獻自己的藏書。 一時間蕭寧忙碌得很,在看到這諸多書時,蕭寧讓人自雍州運來的不少書,蕭寧豈能不用之。 于荊州內同樣建起藏書閣,不為什么,只為供天下人閱覽。 蕭寧讓人運來的書可不少,至少讓顏刺史尋出來的三層樓全都擺滿了。 這可都是紙質的書籍,擺得滿滿的樓層,凡是進去的人,看過里面的書,都不得不贊蕭寧一聲霸氣! 至此,更是收攏無數士人之心! 各家的藏書誰不是捂得嚴嚴實實的,若不是與之交好之人,誰樂意把書借給你看。 也正是因為如此,文化難以傳承,世族才有那壟斷的底氣。 蕭寧可就不一樣了。凡她所到之處,想要養天下人才為蕭氏所用的人,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養出更多的人才,更欲掀文化之盛況。 紙質的傳播是最好的基礎開始,接下來就是書籍。印刷術都出來了,想要傳天下文化,讓更多的人讀書識字難道還是多難的事? 有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蕭寧見過文化蓬勃發展的年代,亦明白人才人才,百年樹木,十年樹人,只要他們齊心協力,必能育天下學子。 如今大昌的底氣不足,這也是蕭寧為何不提出開科舉的原因,須得養上幾年,多費些功夫,養出多一些人才,這才能開科舉,讓天下學子以才出仕。 這條路要走不容易,要達成就更不容易了,這也是為什么蕭寧哪怕心里有許多計劃,須得登高自卑,并不以為可以一步登天的原由。 當然,書樓都成了,以書樓為始,以令天下士人在書樓中談古論今,廣開言路,有何不可? 蕭寧要彰顯的是大昌的氣度,想說話只管說,若能對天下有利,對百姓有利,不管是什么樣的話,大昌都會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氣度,饒是不管一開始對蕭寧竟然用牛威脅他們,不按規矩辦事的人,這一回對蕭寧亦是心服口服了。 女人,女人又如何! 蕭寧是一般的女人嗎? 這就是天下的男兒也難出其左右。 蕭寧便由此開始,在荊州呆了足足兩年,期間蕭寧更是順便往兗州去,新的皇城,蕭寧早就看好位置了,何不趁此機會建起。 她這巡視各州,順便把新的京城建成以遷都的事,誰能不同意,正好這兗州、荊州之內,也需要有個真正能管得了事的人坐鎮,想必能讓這兩州的百姓盡快心歸大昌。 是以,蕭寧要暫留荊州和兗州,無人有異議,甚至新城建起,蕭寧遠在他州跟蕭諶和朝臣們都達了協議,雍州可為暫時的京城不假,但絕不能一直作為京城,太危險了啊1 須知這些年胡人雖然太平了些日子了,現在也是蠢蠢欲動了。 遷都一事從大昌開始建立就有人喊,無奈對于舊京,蕭諶和蕭寧父女都不以為然,。蕭寧更是直接了,京城,她要親自建起一個可以為數代王朝的京畿重地。 這樣一個時代,沒有她所熟悉的任何地方,她想親自建起一個她所熟悉的地方。 想,又是大勢所趨,蕭寧豈能不建。 有秋渠在,再被蕭寧派了一個顧義殺過來,還有一個崔攸,就為了建新都一事。 蕭寧這時候終于亮出她早就準備好的新城地圖,在看到蕭寧畫出的圖時,饒是秋渠亦是驚嘆無比,這京城之寬廣,怕是從前的三個舊京加起也是不如的。 “城建起,非思一時,而是萬世。來日我大昌萬邦來朝,這樣的國都才能讓他們心之向往?!笔拰庍@圖給蕭諶留過的,蕭諶一看立刻拍板,就按蕭寧說的辦。 奉命前來助蕭寧建都的顧義和崔攸,早得了蕭諶的意思,一切都聽蕭寧的。 好吧,那就只能乖乖的聽話了。 如此一來,蕭寧也就更忙碌了。 兩年呆下來,直到雍州一再催促她回京。她倒是不急的,可她是不是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她年歲漸長,這都十三了! 作為皇帝膝下唯一的孩子,她倒是在荊州躲著清凈,雍州內早為她的事吵得天翻地覆,恨不得趕緊讓蕭諶定下她的婚事,要不然蕭諶要是樂意過繼,他們也巴不得。 然而蕭諶甚是體恤蕭寧的辛苦,不管朝廷內的臣子如何吵,如何鬧,就是硬扛著不肯松口。 過繼的事更不可能,這給蕭寧定下人家的事,蕭寧不點頭之前,誰有膽子給蕭寧定,確定不是送人頭? 自家的女兒自家清楚。 蕭諶聽說荊州和兗州的事情解決,再加上新京城建得亦是不錯,蕭寧可以放手回來了,蕭諶也得跟蕭寧好好地商量商量,她這個婚事不定也得定了。 可惜,親爹著急蕭寧的婚事,這西胡竟然送來求婚之書。 是的,西胡,而求婚的對象正是蕭寧。這回,蕭寧就是不想回去也得回去了! 第155章 鎮國為何意 蕭寧火速趕回雍州。 西胡亂了這些年,大昌太平了這些年,挺好的!可惜啊某位汗王太弱了,不是他親弟弟染圖的對手。 某位染圖成功殺兄上位,而且迅速平定西胡,現在的西胡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也正是因為如此,據說當年得見蕭寧一面,驚為天人,是以這一位剛上任的西胡汗王向大昌求娶蕭寧,為他的新王后。 得到這一紙求婚書,不少人蠢蠢欲動。 西胡太平了,接下來戰事必起,這樣的情況下,若是兩國成為姻親,或許可平戰事? 這個想法有的人可不在少數,尤其是認為蕭寧若是能和親,達成兩國交好,甚好,甚好! 或許對于大多人來說,和親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蕭寧可以嫁出去,往后不在大昌內! 但凡想到這一點,有那么一點點的可能,睡著了都能笑??! 可惜,他們倒是高興,問過某位當爹的樂意了嗎? 和親一事,朝廷上吵得不可開交,同意的人竟然占大多數。行啊,蕭諶由著他們吵,吵到最后了,都在等著他做決定一般,蕭諶挽起袖子問:“同意我兒和親的,你們長腦子了嗎?” 靠!你一個皇帝這么罵人好嗎? 御史馬上就要出言諫上一諫! 蕭諶先一步揚起手,讓人別急,現在可不是說話的好時候,想諫他可以,等他把話說完。 御史監察百官,盯著皇帝的言行,若有不當之處,自當諫之,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畢竟皇帝都意示有話要說了,他們要是再揪著不放,也太不給皇帝面子了。 緩一緩,就緩一緩,看看蕭諶還有什么話沒說。 蕭諶冷笑地問:“西胡這些年安安分分,不犯我邊境,令我大昌得以休養生息,是為何故?” 這一問,馬上有人答道:“西胡內亂不休,爭奪汗王之位,如今不過剛分出勝負?!?/br> “若朕記得不錯,當日豫州我兒出戰西胡,放西胡汗王歸去,彼時還上了軍事法庭,當時你們是怎么說的?事不過三年,你們知道邊境太平因何而來了?”蕭諶一個行軍打仗的人,最討厭的正是眼前這群不長腦子的人! 乍然叫蕭諶提起此,不少人的臉色微微一變,三年前的事他們倒不是忘記了,只是沒有想到報應來得這么快,蕭諶尤其記性好,專往人的痛處戳!